引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研究一、引言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金融业巨头也在游说政府,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国际会计准则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坚持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反驳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美国证监会(SEC)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提出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虽然此前许多金融界人士要求取消“157号准则”,但美国证监会的研究报告认为取消“157号准则”是实践的倒退,将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不一致和混乱。其他可能替代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而回到历史成本计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现行准则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报告也提出,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和理解,包括制定新的指南以指导在非活跃市场中确定公允价值,并建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评估减值会计模型。笔者认为,这次与金融危机相关的公允价值的探讨,其核心就是公允价值是否真实公允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最有效的决策信息。而这最终又回归到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问题上。那么,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是否提供了既具有可靠性又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是否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公允价值计量又该何去何从?公允价值计量概述2二、公允价值计量概述(一)公允价值的产生及现状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因经济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就是源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从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再到利率自由化的转变,同时也催生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是已发生的交易,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主要是面向过去,计量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根本无法胜任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大量爆发的金融机构破产案件,引发了信贷与储蓄危机以及社会公众对美国银行体系可靠性的担心,使得许多人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有用性产生了怀疑。许多破产之后的金融机构出现了负的经济净值,但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他们对外披露的资产净值仍然为正。与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面向现在和未来。于是,人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早地看清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此,1990年9月,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而后,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能够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①。在我国,1997年到2000年,财政部公布的部分具体准则(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中曾提到公允价值。但时隔不久,由于我国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尚不成熟,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以粉饰经营成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披露,因此财政部在2001年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又不得不取消了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直到2006年2月,财政部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①李欣张婧,公允价值估值法为何在美国经济危机中失灵,《管理论坛》,2008.12公允价值计量概述3又再次谨慎的引入了公允价值。自此,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才开始逐步运用于我国会计体系。尽管公允价值会计的推行得到了主导国际会计准则方向的主要制定机构的大力支持,但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就始终没有停止。而曾力推公允价值应用的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又将矛头指向了公允价值。(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涵义“公允”字面为公平恰当之意。它从一个道德评价标准演变为会计计量计价基础,经历了从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的延伸,从表外披露向表内披露的扩展,从市场报价到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最终成为主要的会计计量方法之一。企业会计准则(2006)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FASB(2006.09)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Fairvalueisthepricethatwouldbereceivedtosellanassetorpaidtotransferaliabilityinanorderlytransactionbetweenmarketparticipantsatthemeasurementdate)从其定义可看出,公允价值强调一个自愿的交易发生在公开的市场上,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以价格作为载体的评价。公允价值的这个属性决定了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时必须具备一些条件,比如要有良好活跃的市场、要有完善的公允价值信息发布系统、要有完善的监管机制等。然而准则制定者们也考虑到了市场不完善的情况,因此就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比如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就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可以直接将其市场价作为公允价值。其次,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调整后的同类资产或负债市场价格为基础确认其公允价值。这种做法其实是市场法,公允价值计量与可靠性相关性的关系4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确定价格可比的资产或负债(参照物);二是选择适当的价格,并对参照物的不可比因素进行调整。进行价格调整是必须考虑自查年限、交易时间、实物状况和各种损耗等,应尽可能的选择最为接近、调整最小的参照物。再次,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可比市场交易,可采用其他估值技术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取得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①。那么这样的计量方法是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呢。我们就通过其是否实现会计计量的目标,即决策有用性进行讨论。三、公允价值计量与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关系(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会计信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而有着多种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被放在首要的位置,也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深入分析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并充分认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就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信息应当是真实、中立且无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反馈性、及时性和预测性。其中反馈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反应过去控制现在并预测未来;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紧①刘晓娟,公允价值定义探索,《现代会计》,2008.4,44-46公允价值计量与可靠性相关性的关系5盯当前正在发生的情况,并及时将其传达到经济活动的控制者或决策者手中;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描述未来,以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虽然我们强调,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会计信息应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相关性,否则会计信息就丧失了有用性。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及其权衡问题,一直是是现代会计理论领域内一个颇具魅力的论题,无论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权威公告,还是学者的理论探讨,多年来都对该问题保持了密切的关注。比如:英国财务报告原则公告(ASB,1999.12)指出,“财务报告表的信息必须相关和可靠,当两者互相排斥,需要对产生信息的方法选择时,所选则的方法应该是能使信息相关性最大化的方法,有用的信息应该是那些可靠的信息中最相关的”;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又认为“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会计信息要有助于降低投资者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必须具备可靠性。总之,相关性与可靠性均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比较而言,可靠性是基础、是前提,是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特征。相关性固然重要,但离开可靠性这个前提,会计信息如何能据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再尽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直至最终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应当是一种理想而现实的选择.其实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此消彼长,互相矛盾的关系,两者必需兼顾。如果有一项会计方法能提供兼顾可靠性及相关性,提供有用的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那它就满足了会计的发展方向,必定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而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公允价值计量与可靠性相关性的关系6(二)公允价值计量与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关系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分析如前所诉,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是真实、中立、无偏的。公允价值是市场价值,必然是真实价格的反映;而公允和中立本身就是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两个词所表达的涵义如公平交易、不偏不倚、自愿而非强迫等基本一致;就无偏而言,公允价值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一个具有无偏性的指标,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选择。首先,就真实性而言公允价值是优于历史成本的。在讨论公允价值与可靠性的关系时,必然要将其与历史成本法相比较。虽然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下,会计信息依据可验证性的实际交易数据,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但是在价格变动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就不能反映正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者说因无法提供现行价值而可能影响到使用者的具体决策。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每个会计期间都必须及时重新计量现有资产和负债价值,因而财务报告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通货膨胀等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真实情况;其次,中立即不偏不倚,公允价值不是经营管理者选择的价格,也不是所有者或债权人意志的体现,他不提供对任何一方有利的信息,因而其必然是中立的;最后,笔者认为,无偏的价格应该是商品内在价值的真实价格体现,不应该是过分高估或低估的;而市场选择的价值是相对较为中立无偏的。西方经济学中也曾提到,市场价值是市场供求关系选择的结果,是商品内在价值的体现。因此,与历史成本或其他价格相较,市场决定的公允价值是无偏的。当然市场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就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此时的信息是否还是可靠的呢?可靠性与精确并不是相同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