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坝州以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阿坝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灾后恢复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和“三百”(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100个幸福美丽村寨)示范工程为载体,通过试点示范,已基本具备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为此,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去年实施“三百”示范工程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再用3年左右时间,把全州1355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成为特色浓郁、配套完善、民富村美、平安和谐的幸福美丽家园,彻底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和幸福指数,推动全州农村牧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和幸福指数,把全州1355个村(含阿坝县2个国营农场)建设成为民富村美,平安和谐的幸福美丽家园。二、建设原则(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2要以“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幸福美丽家园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突出前瞻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同时,与“十二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二)先易后难,整体推进要遵从先易后难原则,优先比选发展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基层班子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进行建设。同时,要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不遗不漏,做到实施一个村,完成一个村。(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以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核心目标,在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区别各县、乡(镇)、村的不同特点,紧密结合各自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的区域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形成各具特色的幸福美丽家园。(五)确保质量,安全第一3要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强化质量监督问责,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广大农牧民利益不受损害,实施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确保工程建设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三、建设目标(一)2011年至2013年为建设期按照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幸福美丽家园的总目标,全州1355个行政村(含阿坝县2个国营农场)除2010年已实施“三百”示范工程的252个村外,尚有1103个村需要建设。其中,2011年建设445个村、2012年建设334个村、2013年建设324个村。(二)2014年至2015年为完善提升期主要对已经建设的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村按照“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目标查漏补缺,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更加配套,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群众收入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三)2016-2020年为巩固提高期主要按照建设宽裕型小康目标,以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为主线,建成民富、村美、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力度2011年建设6个乡(镇),2012年建设10个,2013年建设15个;2014-2020年每年建设20个。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内容(一)四改4改厨、改厕、改水、改圈。(二)两建建通村入户路,建新型清洁能源。(三)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四)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扩大增收致富门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增收致富本领。(五)强化配套建设以村级活动中心建设为载体,解决有场地办事问题。以加强村两委建设为载体,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以建设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为载体,解决有制度管事问题。(六)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要把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根本目标,确保实施村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五、建设要求(一)突出一条主线要始终突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二)实现两个目标5通过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实现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和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三)确保三个坚持一要坚持“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村庄建设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布局农村牧区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环境优美的自然村落。二要坚持规划先行。要遵循农牧业生产规律,保护生态,尊重自然,科学合理布局村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规划跟着资源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三要坚持群众主体,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灾后恢复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程相结合,整合项目和资金,确保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打破“军营式、夹皮沟、火柴盒”,优化村庄布局水平、村庄规划水平、民居设计水平,预留发展空间,大力改善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三是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资源和地域优势,找准切入点,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四是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弘扬民族文化相结合,在城乡建筑立面造型和风貌特色上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充分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做好民族6文化产品的传承、包装和营销推介。五是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新农村综合体的形成相结合。按照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并进的要求,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六、建设标准(一)“四改两建五通”建设标准1.“四改”的建设标准。(1)改厨。厨房、客厅实行功能区域分设(牧区村寨可适当放宽)。内墙面整体涂白,提倡贴地砖和墙面砖。改造灶台、厨案、厨柜,达到卫生美观要求,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推广现代节能炉灶、厨具,提倡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实施村农牧户改造面达100%。(2)改厕。彻底改变农牧户没有厕所和厕所不卫生的状况。以水冲厕所和生态旱厕建设为主,有水源条件的村均应建水冲厕所,无水源条件的高半山区、牧区积极推广生态旱厕。农牧户厕所建改率达100%。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应当进行生化处理后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集中百户以上的村寨要建设公共厕所1个以上,每个自然村寨要保证1个公共厕所。(3)改圈。改变人畜同楼居住现状,人畜分居率达到100%。牧区的棚圈要建设在生产点上,按草畜平衡原则控制建设面积。半农半牧区畜圈必须与住宅分离,禁止楼下关畜,楼上住人;提倡建设健康养殖小区,实行集中饲养。7(4)改水。实施和完善安全饮水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良好,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符合《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要求。2.“两建”的建设标准。(1)实施新型生态能源建设。继续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依据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地建设户用沼气、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生物质炉。坚持改厕与推广利用沼气相结合,在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把解决热水洗浴和建设家庭卫生厕所有机结合。适合同时推广利用太阳能和沼气的地方要同步建设,实现保护生态、节能高效、卫生环保的目标。综合普及率达到100%。(2)实施村内道路硬化、美化及村容村貌建设。村内道路硬化、美化。因地制宜地实施自然村寨间、户与户之间道路建设。自然村寨间道路路面宽度应在3米以上,满足行机动车要求。户与户之间道路提倡就地取材,路面宽度1米以上。提倡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村内道路硬化、美化率达100%。环境治理及村容村貌建设。融合藏羌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民居理念,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农牧户房屋风貌改造。深入扎实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状况。开展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治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对县城已建成垃圾处理场(厂)的县,其覆盖范围内的农8村生活垃圾采取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县城垃圾处理场(厂)辐射范围外的乡(镇)、村,对垃圾处理要按照分类减量和回收的原则,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每村至少建设1个生活垃圾焚烧炉或无害化填埋场。实现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美观靓丽、富有特色。3.“五通”的建设标准。(1)通路。建设四级通村道路,并实现路面硬化或黑色化。通村道路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小于15米,回头曲线最小半径不小于10米,最大纵坡不超过13%,单车道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特殊地段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单车道加宽最小值不小于2.5米。错车道每公里设置3-4处,其宽度不小于6.5米。水泥路面厚度不小于120毫米,沥青路面厚度不小于30毫米。(2)通水。饮水入户,取水、净水和供水设施齐全配套。紧紧抓住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的契机,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兴建高半山灌溉设施、应急抗旱水源工程等。(3)通电。以村寨通电率100%,入户率100%为目标,建设低压输变电线路,安装供输电设备,稳定解决农牧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同时,切实加强电力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用电安全。(4)通信。实施“村通工程”,加强农村宽带信息化建设。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相结合,切实解决农村牧区通信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9(5)通广播电视。以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载体,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标准1.培育主导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气候特点,以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原马铃薯、中低温食用菌、酿酒葡萄、道地中药材、高原牦牛、优质绵羊、优质生猪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生态畜牧业、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核桃、花椒、优质豆类、高原优质春油菜、小家禽家畜、蜂等区域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格局,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参与主导产业农牧户占农牧户的80%以上。实施当年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有规划、措施和办法,并开始启动,3年初具规模,5年形成生产规模。坚持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主要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0%以上。依靠科技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2.规范建立农牧民专合经济组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持续增收,每村至少有一个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开展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农畜产品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农牧民专合组织带动农牧户的比重达到50%以上。3.实现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农牧民增收致富是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核心目标,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10动力等增收致富措施,使农牧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同时,贫困农牧户当年脱贫率达到50%以上,并形成持续增收的能力。(三)配套建设标准1.建设村民活动中心,解决有场地办事问题。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面积应当在300平方米左右,并实现“六有两配套”。(1)六有:有村两委办公场所、卫生室、农(牧)家书屋、农牧技术服务室、调解室和司法警务室,并配齐所需的设施设备。有条件的村提倡利用村两委办公场所举办学前教育。着力强化村级活动场所的管理维护,充分发挥“五个中心”的作用。(2)两配套:配套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共计不小于500平方米的生态文体活动广场,配备常规体育健身器材(标准篮球场一个,一条12件的健身路径)。配套建设村广播电视设施,方便村民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着力解决村级班子无钱办事的问题。2.强化村两委建设,解决有人办事问题。按照《地方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自治法》要求,切实加强村两委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村两委干部培训,使其成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流砥柱,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