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宇宙奥秘的《道德经》•《道德经》精髓之高深、语言之玄妙、思维之缜密,恐非后人能与之媲美。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山野俗流,都对这部经书倾注了极大的崇敬之情。至今流传于世的《道德经》版本有一千八百多种。此书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至外国。十八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英、法、美、日等四十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此经的版本已达六百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三百三十余种。•在哲学上,赫拉克利特“一切都遵循着道”、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阿那克萨戈拉“以太”及“涡旋”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以至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谢林的“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之“辩证法”、海克尔“一元论哲学”等等不过只叙及其一、二而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让我们尝试着打开老子的众妙之门,触摸那大道至简的道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是一座自然智慧的宝藏,对它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各执己见,且看历代名家怎么说。•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孔子(前551-前479)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庄子(约前369——前286,思想家):“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纪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晋代哲学家王弼(226-249,)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御解道德真经》颁行的诏书中说:•“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之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宋朝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宋朝文学家苏辙(1039—1112)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宋朝朱熹也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王廷相哲学选集》)•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1909-2004)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严复(1853-1921)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闻一多先生早就谈到过道家的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体点讲,一种巫教。”(《神话与诗·道教的精神》)•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的旗手吴虞号称,要只手打倒孔家店,视老庄为反专制的“消极革命派”。•陈柱认为:“道家之学凡数变。始为革命家,再变而为打倒君主政体者,三变而为无政府主义者”。•中国物理学家董璧,在《当代新道家》中说:•“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复归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趋同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出绿颜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抗生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以至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包括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和申不害、韩非的哲学,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学说,乃至《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亦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人民领袖毛主席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著名学者萧焜焘,在《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的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萧萐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宏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中国学者黄友敬在《老子传真》一书中说老子:•“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中国著名哲学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生’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一个‘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中国中医科学院傅景华教授说:•“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甚懂得那么多道理,今天的人却望尘莫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至虚极、守静笃’,在这种境况下人才能玄之又玄,达到众妙之门。•“HoldontotheTaoofoldtodrivethemattersoftoday”.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或称《老子》,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道德经》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一章至三十七章,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下篇为《德经》,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讲述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道”是老子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他指出,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德”是老子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老子其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史记》记载,老子生于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今河南鹿邑东,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鹿邑:老子庙(太清宫)•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廷熹八年(公元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唐开元三十年(公元725年),玄宗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鹿邑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诸如老君台、太清宫、铁柱、牌坊、太极殿、九龙井等。“老君台、升仙台”: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高约13米的高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往来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子乘青牛飞过函谷关成仙以后,驾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飞到山东,成了泰山;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甩断鞭子,飞到了山西。手中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参考链接:•中国自称和日本是友好邻邦,数十年前的那场战争,让两国人民结下了深仇大恨。战争结束后,在日本政府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涂抹屠城血证的时候,中国却给予日本足够的宽容,用“一衣带水”来解读两国人民的情谊。几代中国人都在
本文标题:道德经和老子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44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