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澜观点:新时期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85-1996年,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宏观改革;2.1997--2003年,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3.2004年至今,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系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二、基础教育的界定(含义):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全民的、全面的终身教育的最初阶段。它不仅以其基础性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更以其全民性和全面性影响着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主要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其核心是九年制教育,其中,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基础教育的核心特征(三个)(1)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2)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3)内涵和外延是可变的,而且必须根据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是任何教育都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二是基础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特有的属性。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理解为:教育性、普及性、人格性、民族性。3、基础教育的性质(1)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人的素质,不仅包括个人与生俱来所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还包括人在后天社会实践中所得到提高与改善的人的特征。(2)实施国家文化的规范教育实施国家文化,是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进行的。教育只是一种渠道、一种方式。其中,基础教育是规范地实施国家文化的基本阵地。(3)国家法定的公民基础教育公民教育,是对取得本国国籍并根据本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进行的如何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教育。三、美国(五)教育选择与国家标准运动(20世纪90年代)第五次浪潮是伴随着“2000年教育目标”的出笼而掀起的,其着眼点是强调教育的国家标准“六大教育目标”(后扩充为八大教育目标)1991《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四大措施:为了今天的学生,需要从根本上改进现今的学校,将这些学校办得更好,使它们更能为其教育结果负责;为了明天的学生,应当建立起新型的美国学校,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满足美国未来发展的需要为那些已经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人们提供充分的终生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将“处于危机之中的国家’’发展成为“全民皆学之邦”;为了使学校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需要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应当渗透进社区和家庭之中,让每一个社区和家庭都能成为学习的场所。1994年3月21日克林顿总统正式签署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这项法案将六个国家目标扩充为八个编订全国性的教育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是此项计划的重中之重。该法案明确指出要进行“基于标准的改革”(Standard-basedReform)。至此,美国20世纪90年代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以法律的形式被正式确定下来。“八大目标”①所有美国儿童都要作好准备,开始上学。要求儿童入学前接受高质量的和具有适当开放性的营养、卫生保健教育并参加体育活动,以便上学时具有健全的头脑和强壮的体格,并要求家长接受必要的培训。②高中学生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要消灭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毕业率之间的差距。③全面大幅度提高中、小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和应用能力;少数民族学生在各层次教育的分布情况更接近于学生人口的整体状况;所有学生都要了解关于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多元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健康的社区服务和培养个人责任感的活动;所有学生都要接受体育、卫生教育,保证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运用多于一种语言的学生的比例;使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成为负责的公民,能接受继续教育并在生产部门顺利就业。④所有教师都必须接受师范教育并参与发展专业的继续教育活动;有机会获得为教好并培养下个世纪的美国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所有教师要具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⑤美国中小学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教师数量将增加50%;大幅度增加美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特别要大幅度增加妇女和少数民族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⑥每一位美国成人都识字,并具有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正当行使公民权利并尽公民义务;大力加强各企业的职业培训,使所有工人都有机会获得适应新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向家长提供成人教育、培训和终身教育。⑦使美国每所学校都成为无毒品、无暴力、未经授权不得携带武器和酒精制品的场所学校成为纪律好,充满好学上进风气的场所。⑧所有学校都要促进它们与家长的伙伴关系家长更积极地参与促使儿童增长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和培育情感的活动。1997“为美国教育行动起来”【基础教育改革计划】1997年2月4日克林顿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将大量增加教育投入,要求1998年的联邦政府预算拨出510亿美元用于教育,比l997年增加20%。到2002年,联邦教育经费要增至每年600亿美元。克林顿认为比经费更重要的是,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具体计划,即“为美国教育行动起来”,就是“十点计划”。克林顿的“十点计划”1.开展一场全国性的运动以实现教育目标。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各州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设置体现国家标准的课程;加强师资培训;未来两年将逐步进行对学生阅读和数学水平和能力的全国性测验;联邦政府将于1998年增拨6.2亿美元用于资助各州制定严格的课程标准。2.建设最好的学校,培训最好的教师。建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审查和认定委员会;建立和实施优秀教师奖励制度。3.帮助所有儿童提高阅读能力。大力推行“识字计划”。该计划准备雇佣3000名阅读方面的专家;动员10万名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成立一支由100万名公民组成的家庭教师队伍;要求家长必须陪同子女一起读书、识字。4.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家长应当加强与年幼子女的经常性交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5.每个州应当给予家长为子女选择合适公立学校的权利。改善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家长和教师开办更多的“特许学校’’(计划在20世纪末使这种学校由现在的400所增至3000所)。6.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加强公民教育;继续加强秩序和纪律;支持在学校中穿着校服,实施宵禁和旷课法,杜绝毒品、枪支和暴力。7.改善校舍和设备。联邦政府将投入50亿美元帮助社区修建校舍。8.在下个世纪,必须使第13和14年级的社区学院教育像现在的高中教育一样普及;使大学对所有美国人开放。为此,建议设立“希望奖学金”。9.在下个世纪,必须扩大学习的领域和在职培训的计划,真正实施终身教育。10.必须将信息时代的力量带入学校。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和业已具备的相关资源,并建立新型的互联网。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课程目标的制订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儿童适应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可加强创新性与灵活性的培养。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理念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依此,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要注重相应的教师专业素质教育,唯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四、“新基础教育”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34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为什么?时代更需要的是像美国孩子所体现出的好奇心,创造力和自信心,而这恰恰是我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最欠缺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希望通过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更新展现当代中国理想的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形式,揭示如何通过变革实践,实现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转型性变革历程,从根本上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和转变。一、新基础教育的界定新基础教育的“新”,体现在何处?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学校实践两方面。理论层面:对基础教育相关重要问题作出重新探讨,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实践层面:构建体现时代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论,服务于21世纪基础教育学校实践模式具体来看教育目的:社会转型期下实现基础教育学校转型基本性质:不断生成的变革理论和实践相互依存,构成的创新型教育改革研究价值取向:以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教育者队伍:富有创造智慧的校长、教师和研究人员二、“新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探索性研究阶段(1994-1999)(二)发展性研究阶段(1999-2004)(三)成型性研究阶段(2004-2009)(一)探索性研究阶段(1994-1999)研究奠基:《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1994年10期《教育研究》认知能力、道德面貌和精神力量——新人形象实践奠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1997年9期《教育研究》叶澜教授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走向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认知能力方面:1、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2、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和态度行为3、能够有新的思维方式。道德面貌方面:1、价值观的确立和更新2、对公事,对人,对制度与纪律的社会公德精神力量方面:有自信和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冲动。以及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挽强意志,还有正确的人生追求。第一阶段:试验准备阶段(1994年1月——6月)。第二阶段:初试阶段,小学组开始研究(1994年9月——1995年9月)。第三阶段:中期试验阶段,小学组扩展研究班,中学组开始研究,进行中期总结(1995年9月——1997年9月)。第四阶段:探索性试验结束,总结阶段(1997年9月——1999年9月)在研究方法方面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滚动式推进。理论假设和总体框架设计——行动研究——检验完善理论假设先小学,后中学,从起始班开始实验学校滚动推进,但不做大规模推广2、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试验班——个别学生在研究内容方面:理论内容: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教育的要求新世纪基础教育观念更新与新任务,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化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改革深化新型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学校管理改革深化实践内容:1、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结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学科活动、课外活动、学生个别差异及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及多方面发展研究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初中:语文、数学、外语2、班级建设新模式班级制度与管理、班级活动、班级文化3、学校管理模式中小学管理观念体制与机制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传统形成与发展、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性研究阶段特别注重对参与试验的教师的指导,曾筹划专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教师指导用书》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校际交流、现场听课等研讨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学年小结。(二)发展性研究阶段(1999-2004)1、1999年5月-2001年12月:形成发展性研究的实验学校规模,推广“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成果,加强对班级层面上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变革的系统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2、2002年1月-2003年12月:创建新型学校;上海市闵行区27所“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与副校长,在教育局主持下开展为期一年、以“学校转型”为主题共计10个专题的研修活动3、2003年12月-2004年5月:“新基础教育”结题工作报告。(三)成型性研究阶段(2004-2009)1、准备与整体策划阶段(2004年5月-2005年1月):确立研究目标。a建设若干所呈现“新基础教育”追求的现代新型学校整体形态和基质的基地学校;b在建设新型学校的过程中,充实、完善我们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转型的理论与路径研究;c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理论建设提供实践基地和丰富源泉2、形态初建阶段(2005年1月-2007年1月):对大部分学校进行中期评估。3、打造“精品”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