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师:同学们好!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生自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生齐读课文。)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生自主通译全文。)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屏显“户”字的演变。)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屏显“门”的古字。)生:“户”字是“门”字的一半。师:你的观察能力很强。户的古义就是带转轴的半扇门,现在泛指门。(屏显。)户,护也。半门曰户。师:《说文解字》中说:“户,护也。半门曰户。”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所学,说出一些我们初一学过的含“户”的文言语句。生:“木兰当户织”。师: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和迁移,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谁能说出既含“户”字且其含义是“门”的成语?生:夜不闭户。生:足不出户。生:家喻户晓。师:家喻户晓的“户”的意思不是“门”,而是“住户”“人家”。现代汉语中,有些成语中的字还依然保留着古字的含义,平时加强成语积累对丰富同学们的语言非常有好处。理解了文意,同学们就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味了。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这篇小品文。(师生齐读。)师: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朗读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心声”。文言四字句在古诗文中有独特的表现力,朗读时要读出其鲜明的节奏和音律的美感。作者苏轼在文章第一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文言四字句,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看每一句应该读出什么感觉。(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生自读。)师:第一句是交代时间。全文共84个字,却用10个字交代时间,可见作者是如何的郑重其事。第二到第四句要读出怎样的感觉?生:第二句要读出闲散无聊的感觉,因为作者要脱衣服睡觉了。生:第三句要读出惊奇的感觉,因为作者想睡觉时月光却照进门来,令他惊奇并睡意全无。生:文中作者说他是“欣然起行”。“欣然”就是高兴的样子,所以第四句要读出欣喜之情。师:短短的12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变化。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手势和老师一起完成朗读。老师读第一句,同学们齐读后面三句。(师用手势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师生共同完成朗读。)师:在月光的招引下,苏轼起身寻友,夜游承天寺。在静谧的承天寺里,他的心弦又被什么景色轻轻撩动了?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同学们动情地读一读这个写景句。(生自读。)师:读着这么空灵的文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试着描述出来。生: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生:月光铺满寺院的地面,像积水一样空明,仿佛什么都没有似的,那竹柏的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拂动,像藻、荇一般交错纵横。师:两位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更具有画面感。阅读文章一定要深入文字,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师配乐朗读。)师:现在,请调动你们的生活体验进行感受。荆州和黄州同在湖北,十月十二日的深夜,月在中空,面对“如积水”一般的月光和如“藻、荇”一般交错纵横的竹柏影,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生:我感受到了那如水的月光从空中轻轻洒落,铺满整个承天寺的庭院,一片银白、皎洁、空明、澄澈。师:是啊,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这清朗的月光,空明的庭院,就是此时此刻作者心境的写照。生:我感受到了竹柏的影子在随着清风舞动,好像悠游的水草在飘摇。师:真有文采,很有徐志摩的味道。生:我感受到了作者欣赏月光时入了神,好像完全忘我了,当他醒悟到水中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后,内心充满了恍然大悟的喜悦。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恍然大悟”的喜悦的?生“:盖竹柏影也。”师:你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这种喜悦的感觉。(生试着朗读。)师:“盖”字后面的停顿再稍长一些,喜悦的意味要再浓一些。(生再读)师:这样一读,喜悦的味道就出来了。想那承天寺里,未必只是种了竹柏,可为什么作者只单单写竹柏的影子呢?生:寺院里都种竹柏显得寺院更加肃穆和宁静。生:我认为竹柏的叶子形状和藻、荇更加相似。生:我想是因为苏轼更喜欢竹子和柏树的高洁气质和精神。因为,苏轼的为人就像竹柏一样。师:说得真好!竹子是苏轼的最爱。他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柏树也是苏轼所敬之物。他敬其坚贞高洁。“月光如水”的比喻已经不新鲜,作者却能自出新意,不着一字,形神兼备,尽得风流,堪称妙笔。(师板书“空明之景”。)师:我们再齐读一遍这一写月的名句。(师生齐读。)师:苏轼看着如此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丽月景,内心又涌起了怎样的波澜呢?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露作者的心声?生:“闲人”。师:你怎么理解“闲人”一词?生:闲人,指清闲的人。师: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清闲”?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写的是苏轼没有事情可做便想早早地睡觉,可一看到月光就又起来去散步。只有清闲的人才会这么做。生:“相与步于中庭”,是说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散步,这也让人感觉很清闲。师:清闲之中还有悠闲!苏轼当时确实很清闲。(屏显。)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几次面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团练副使是一个闲职,实际上是以罪之人的身份被闲置在黄州,近于流放。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在城南承天寺。师:在这样被“闲置”的处境中,作者自称“闲人”,言语之中包含了怎样的意味呢?生:包含了被贬的悲凉和无奈。生:还有作者的自我解嘲。师:读书要“含英咀华”,不能只读出“一望可知”的东西,而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韵味。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句话。(生齐读。)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生:是两个反问句。师:所以,要读出诘问的语气。作者是在诘问谁呢?生:诘问自己。生:诘问张怀民。生:诘问全天下人。师:你的回答更有深度。苏轼也是在问前世的每一个人,夜夜有月光,处处有竹柏,为什么千百年来他们都没有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致呢?请你替苏轼作答。生:因为他们太忙碌了——都忙碌于官场和名利之中。生:因为他们都没有能欣赏美景的眼光和雅致。师:我们又读出了苏轼内心的解脱和满足。只有超越功利和世俗得失的人,才会有闲情雅致欣赏如此美景。这正如作者在《临皋闲题》中所写:“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师板书“闲雅之情”。)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愫,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师生齐读最后三句。)师:苏轼的一生饱经忧患和贬谪之苦。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是一个一身蓑衣任平生的乐天派。(屏显。)贬官黄州,看兰溪溪水西流,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贬官惠州,流放蛮荒之地,他自得其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官儋州,他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师:难怪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总能从生活的困境中突围,用他的成熟和旷达向我们诠释什么叫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么美的作品,若是不能背诵岂不辜负了苏轼,辜负了文学。同学们平时怎么背诵文言文呢?生:先理解文章的意思,再背诵。生:反复把文章读熟,再逐段背诵。师:这两位同学的方法都值得借鉴。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背诵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背诵文言文,就是“抓层次,抓关键字词”。(屏显。)叙述:元丰_____,解,月色______,欣然______。念,遂______。怀民______,相与______。描写:庭下如______,水中,盖______。抒情:何夜______?何处____?但______。(生自主背诵,3分钟。)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饱含感情地齐声背一遍这篇美文。背完后下课。(生背。下课铃响)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