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农学院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姓名:闫晓龙学号:201320411231系别: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成绩: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人力资本短缺,未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为此,要通过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成才激励机制等举措,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走向成熟。一、概念人力资源是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经济学研究中提出的,现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使用。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能力的总和,又称农村“劳动力资源”。自古以来,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由于受到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一直都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进行开发,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于实现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成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控制人力资源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100年才实现的人口增长类型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降低,文盲人口减少了约1亿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增加了1亿人,中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到占总人口的31%,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总数也达1500万人以上,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教育结构也有了重大调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很大发展。在体制改革中,农村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地区寻求出路,通过逐步开放劳动力市场,通过建立国家相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工程等,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村约1亿劳动力通过乡镇企业转移到非农业岗位上。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就业已经从以行政指令为主要导向,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机制,已逐渐成为调节和引导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的主要机制。市场为调节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群体大,就业年龄结构轻。所谓潜在人力资源,在农村主要指剩余劳动力,即除了当前组织占有和使用的农民及从事个人农牧业和正在就学的农民之外的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005年,我国乡村劳动力为6亿多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只需不到4亿人,并且在这些劳动力人口中16—29岁的人居多。统计显示,1994年我国人力资源(男16。60岁,女16~55)在总人口中占59.7%,其中16~29岁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26.5%,而农村劳动力中16—29岁的人口比重为35%左右。也就是说,农村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比全国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要低,这进一步表明:一方面有较多的农村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过早地进入社会生产中。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增加了压力。(三)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剩余劳动力多。我国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已达到9亿人,到20世纪末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近3亿人,同时,我国人口又以每年130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并且大多数在农村。今后我国每年将净增600万人一700万人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将对我国的农村就业、耕地等形成巨大压力,并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2、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在我国农村“两基”教育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还没有实现,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是: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7.4%,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7.8%,初高中程度的劳动力占59%,大中专以上程度的劳动力仅占2.5%,在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仅占13.6%,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不高。3、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才却很缺乏,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高新科技的能力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此外,我国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技术人员匮乏。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平均每个乡镇有农业技术人员约为0.6人,全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会有一名。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群体大,就业年龄结构轻。所谓潜在人力资源,在农村主要指剩余劳动力,即除了当前组织占有和使用的农民及从事个人农牧业和正在就学的农民之外的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005年,我国乡村劳动力为6亿多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只需不到4亿人,并且在这些劳动力人口中16—29岁的人居多。统计显示,1994年我国人力资源(男16。60岁,女16~55)在总人口中占59.7%,其中16~29岁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26.5%,而农村劳动力中16—29岁的人口比重为35%左右。也就是说,农村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比全国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要低,这进一步表明:一方面有较多的农村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过早地进入社会生产中。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增加了压力。4、农民个人教育投资力度小,主动性差。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一直缓慢,城乡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加大,农民致富的欲望很强烈,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效益,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偏重于体力劳动。在农村中辍学率始终居高不下,大部分农民没有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5、农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人力资本是由于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技能、健康等所构成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人力资本既具有资本的一般特征——增值性、盈利性、运动性以及享受剩余收益分配等,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力资本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创新性、收益递增性和附加性等。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带动农民收入增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建国以来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晾人。(三)导致的不良影响1、城乡差距加大。21世纪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了社会建设的主导,缺乏人才的地区必将会处于落后地位。因此,人才的匮乏,人力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根本无法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阻碍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2、导致教育落后。人才的养成主要就是靠教育,教育水平已经不仅仅关乎着社会发展,而且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农村的人力资源短缺,会使其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长此以往会导致农村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低,教育处于停滞阶段,无法实现新技术的利用,进而导致恶性循环3、直接限制了农民收入增加。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和农民经营范围的日益拓展,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差异成为农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会阻碍农村科技进步,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同时也增加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使得农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缓慢。4、阻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加出现了停滞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前进缓慢。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组对全省25个县,2240户农村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200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80元。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的2148元增加了132元,扭转了连续三年的下滑局面,但这一增幅距离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三、如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发展水平1、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数量。众所周知,农村建设的良好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并且单单依靠市场调节是很难实现的。针对这样的现象,为了有效解决农村人力资源死循环问题,政府一定要加大整改力度。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设施、教育水平等内容,从而保证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氛围和生活环境。2、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基础,想要破解农村人力资源短缺死循环问题,就更需要健全的规章作基础。对此,党和国家要适当地给予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吸引政策,组织优秀人员到农村进行知识传授,从而提高农村的人才水平和总体数量。另外,政府还要制定出学术论坛台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进入农村进行工作的人员给予奖励,并适当地发放经济补贴,做好他们的后方保护工作,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能够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3、提高农村的科技设备水平,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已经逐渐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来,人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基本上会用到这些设施。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以及人们知识文化的缺失,致使很多现代化设备还无法落实应用,这也是人才无法引进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农村地区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引进高新设备,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4、加大教育力度。加强教育力度,坚持培养农村内部的优秀人才,并逐步提高全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是实现人力资源发展的最有效的保障。所以,农村地区一定要实行科学教育,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开展成人教育,建立专科学校,坚持人才的培养,并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即积极引进优秀教师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教学,并派遣优秀学生对外进行交流学习,增长人们的见识。从而完善人力资源模式,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5、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持和驱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科技致富道路,邓小平同志说过: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技解决问题,更加凸现出科技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差,耕地面积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耕地还会进一步减少,这样,单靠以土肥水种和精耕细作已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更不能满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需要,所以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保证农业生产具有生命力。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鼓励农村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实现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但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并不断强化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或到外地技术参观学习,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6、做好劳务输出的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我国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的国情出发,仅仅依靠农业本身来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是有限的,农民必须通过非农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使得农业可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参考文献2003.1(43-45)《资源开发与市场》(成都)李力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郝慧娟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死循环问题破解探讨孙文学建立和完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系统毛德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