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古文化常识题”常见的设误角度(精)
古文化常识题•vvb常见的设误角度新考纲首次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个变化足见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古代文化知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除了重视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着重积累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一、明确考查特点——平时备考有方向常考内容高考印证称谓姓名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中宫”“陛下”,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首相”,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致仕”,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庙号”“太子”,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字”“谥号”。官职科举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吏部”,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有司”,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礼部”“教坊司”,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兵部”“登进士第”。(一)明确考查内容常考内容高考印证历史常识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契丹”,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两京”。服饰常识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解褐”。礼制常识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移疾”,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建储”,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嗣位”,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南面”。文学常识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春秋》”。(二)明确命题规则1.熟悉的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文化常识。这类文化常识是命题人出题的重点,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为熟悉的。熟悉的文化常识可依据平时所学知识直接判断。2.生僻的文化常识高考命题要依据选文来设题,因此,难免有生僻、偏难的题目出现。但这类生僻的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注意: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历史、地理等)中某些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选文中有诸多信息显示了其内涵)。这类题目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对这类文化常识要多依据选文内容来判断。1、基本常识属于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考生理应掌握的知识。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因汉代常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指举人进京应试。B.“社稷”原指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代指国家。C.“元年”特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现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的大变革的第一年。D.“持节”本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为凭证,后泛指在外担任重要职位。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答案:C皇帝更改年号也称元年答案:A(殿试是皇帝主持的)2、语境判断一般解释时会要求判断“文中的意思”例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春秋》言简义深,不易理解,《春秋三传》就是对《春秋》的注释,分别为《公羊传》《谷梁传》《左传》。B.贤良方正,原指德才兼备,汉朝时设置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C.“故事”有多种含义,如旧事、旧业、旧日的典章制度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蒋之奇是官员,故曰卒。答案:B在“三代”之前有个“博考”之词,是“广泛考察研究”之意,并不指曾祖父三代。此题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极简单之题。“典礼”产生于“夏商周”,所以“三代”应指“夏商周”。答案C(是典范的意思)3、列举错误在解释后会再列举同类相近的词语,在列举时,故意插入不同的词语。例1:(2017年江苏)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孙: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或者自己儿子的叔伯兄弟的儿子,本文中,魏初应该是魏璠亲兄弟的孙子。B.书记:在古籍中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书籍、书牍等,二是指从事公文、书记工作的人。本文意思是第二种。C.卮:古代一种盛酒的圆形器皿。古代的盛酒器皿很多,比如尊、壶、爵、角、觥、杯、釜等等。D.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书”也是这个意思。如京兆尹张敞曾上疏(上书)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答案:C【解析】“釜不是酒杯,而是煮炖食物用的炊具。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B.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答案:B谥号有褒有贬,周厉王的“厉”是贬义,“杀戮无辜曰厉”。4、前后调位解释两个词语时故意将前后两个词语的意思解释出错。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后世以郎中为各部要职。B:宋朝时,府的地方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一般总领一个州的军政事务,有时会兼领其他的官职。C: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称作“扈跸”,而驻跸则指官员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D: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答案:C项,“扈跸”指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而“驻跸”指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二者的意思说反了。选项解说不正确。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东,即宋代淮南东路的简称,和淮西(淮南西路)相对.淮东即淮右,淮西即淮左.朱元璋在《明太祖实录》里就曾说过,“予本淮右布衣”.淮东所包括的主要范围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淮安、南通、盐城、滁州、连云港、宿迁等地区.B.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很多.比如,升:提升.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超迁:越级升迁.擢:在原官职上提按官职.陟:提升官职.文中的“进”也有升官之意.C.学宫,在文中是指学校.“学宫”一词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D.谥号,是指古代王保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在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如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答案:A淮东即淮左,淮西即淮右5、课本知识这是可以联系我们课本所学的知识是可以判断的。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答案B(“朔”还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户,官名。明清为低级军官。明时此职务为卫所军中职务,掌军户一百。胡海从百户做起,做到万户,是升官。B.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祁阳附近有祁山,那么祁阳就在祁山的北面。C.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等级从高到低,“侯爵”位低于“公爵”,文章当中胡海就曾被封为“东川侯”。D.乞归,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宋朝陆游诗《答胡吉州启》云:“伏以累疏乞归,既拜赐骸之命。”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答案:B(山南水北谓之阳,祁阳既然谓之阳,就应该在南面而不是北面。)(2017全国1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B、姻亲是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而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二者并不交叉,所以姻亲不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高考真题展示(2017全国2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2017全国3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2016年全国1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C选项,“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这个选项,有两处错误:一为常识性错误,即“有司”指称“各级官员”,“有司”应是“官吏”的通称;一为逻辑错误,C项是一个因果性推断,因为“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属于官员横向分管范围,如司农,司盐等,司就是管理的意思,(2016全国2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D。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本文标题:“古文化常识题”常见的设误角度(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6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