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石壕吏》获奖说课稿(优质)
《石壕吏》“一怒一苦,如椽巨笔著诗史;一听一闻,心系苍生显圣名。”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石壕吏》,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效果预设六个方面,对我的构想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及地位。《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课型为精读课。学生对杜甫的基本情况和本诗大的社会背景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为本诗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诗中,诗人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亲历了一场差役夜捉人的惨事,通过对老妇陈辞的白描,展现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生活。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并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教授本诗的时候,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立足文本,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朗读、品析、感受。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2、说学情。(1)、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2)、阅读理解诗歌欠缺方法和经验,对语言的品析比较随意。(3)、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诗中所描绘的苦难生活难以形成共鸣。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文体特征,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3、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诗歌。(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3)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4)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4、教学重、难点预设。(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情感。(2)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诗人既希望唐王朝能尽快取得战争胜利,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二、说教法: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授课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更多的深入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因此我采用:1、情境教学法。2、以读促悟法。3、提问讨论法。来组织教学。三、说学法:学生采用的学法拟定为:1、合作探究法。2、诵读感悟法。3、自主赏析法。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从“导入---朗读----品析---感受”四个环节,用时一课时来组织教学。(一)导入设计:人最幸福的是团聚,最痛苦的是别离。当盛世的繁华如日薄西山的晚霞,当残酷的战争屠戮无辜的生命,大半生颠沛流离,看尽人间疾苦的杜工部,也不禁为石壕村中一户普通人家的遭遇而叹惋、动容。在这一夜,在这一家,夫妻之别的无奈,母子之别的痛楚,祖孙之别的悲伤,阴阳两隔的凄苦,让诗人情郁于中,而发之于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流传千古的《石壕吏》。(设计意图:因为有前面两首诗的铺垫,学生对杜甫的经历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不再介绍作者和背景,而是首先创设情境。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描述,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导语中对于离别的诠释,为后文学生品读多个人物“苦”的境遇做了铺垫,同时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二)朗读。这个环节我设计的主题为“我会读”,希望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的大意。本环节一共由三部分组成。1、交流预习。本诗内容浅显,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疏通大意。课堂上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释疑,再由教师明确讲解,最后以文言知识卡片的形式加以积累。古诗文教学讲究“言文并重”,所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2、朗读。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使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悉诗歌内容的目的。3、概括诗歌内容。既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又为下面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品析”环节奠定了基础。(三)品析。这一环节我设计的主题为“我会品”。意在使学生通过品析诗歌中关键的字、词、句,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首先提出要求:“请在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主要人物老妇境遇的词。”这一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分析人物要从诗歌本身入手。学生很快可以找到“苦”字。然后提出第二个要求:“请从诗歌中找能够体现老妇‘苦’的词句,并说说它们如何体现了老妇的‘苦’”。这一要求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立足文本,通过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人物形象,读懂诗歌内容。在品析的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老妇展开多角度的联想和想象。如当学生提出“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写出了老妇老来丧子时,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老妇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使学生体会到老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和悲苦。当学生提到“出入无完裙”,体现老妇家庭贫苦时,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老妇凄苦的外貌和褴褛的衣着,使学生体会到老妇生活的艰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情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所以在品析的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将诗歌的内容具象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在品析的同时还要辅以诵读,品到哪里,读到哪里,品出什么样的情味,就读出什么样的情味。比如当学生提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出老妇的绝望和无奈时,除了引导学生想象老妇空洞的眼神和绝望的表情外,尽可能引导学生读出无奈的语气、低沉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对老妇本身加以想象的同时,结合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引导学生根据老妇“致辞”的内容,补充“吏呼”的内容。抓住一“呼”一“怒”,体会吏的跋扈和凶残。此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表演,通过“怒”和“苦”的强烈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学生体会诗人之“苦”打下良好的基础。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跳跃性,只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在进行想象和描述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诗中除了老妇和吏之外还涉及到了其他人,于是自然抛出问题:“其他人苦不苦?”这个问题是品“苦”的延伸,通过品析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情境进行再现,学生会发现战乱中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很苦,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对百姓的同情,体会到作者蕴含在平实语言中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中品析诗人的“苦”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会对杜甫为何只是眼睁睁看着这场惨剧发生却不进行阻止有所质疑,这时带领学生回顾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甫的个人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抓住“听”“闻”“夜久”“独”等词,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并描述诗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体会诗人对老妇既赞赏又同情,既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的战争,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设计意图:通过品析环节,学生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有了深入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歌情感的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教师小结如下:“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的命运就不能自己把握,老妇一家正是千千万万个苦难家庭的缩影,杜甫所同情、悲悯的正是在战争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无辜百姓。杜甫一生“穷年忧黎元”,渴望“致君尧舜上”,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的作品始终萦绕着悲怆的基调,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情感。(四)感受。这个环节教师补充杜甫诗歌《羌村三首(其三)》,以“我有感”为主题,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作业布置为:1、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老妇被抓走后……”开头,以老翁为中心人物,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续写《石壕吏》。(必做)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的其它篇目,任选一篇写一篇赏析。(选做)(设计意图:作业是“我有感”这一部分的延伸,也是整节课的延伸,课堂上的品“苦”环节,为续写诗歌做了非常好的铺垫。“三吏”“三别”的课外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杜甫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五、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在“我会品”环节完成,本板书设计最大的优点是配合品析环节的设计,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六、教学效果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基本能做到当堂成诵。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得到锻炼,逐步养成通过品析重点词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习惯,对于杜甫现实主义的诗风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本文标题:《石壕吏》获奖说课稿(优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1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