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PPT《山坡羊·骊山怀古》PPT情景导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诗,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今天,我们一起品味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骊山怀古》。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我们也有机会浏览名胜古迹,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作者游潼关,心情是怎样的?1.了解张养浩以及元曲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学习目标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其散曲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对社会现实也有所触及。部分作品表现出封建文人既希翼有所为又担心受打击迫害的复杂矛盾心情。有《归天类稿》等作品。走近作者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军队肆意掠夺,将曾经繁华昌盛的阿方宫焚毁。时隔多年,元代散曲家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感而发,借景抒情,于是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小令。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山坡羊:词牌名。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一炬: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整体感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奢侈,现在在哪里?只看见了萧疏的草,水萦纡,到现在遗留的仇恨象烟雾一样。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里头土;输了的,都变成了土。“骊山四顾,阿房一炬”传递出什么信息?表明本曲确是作者亲临秦中有感而作,又显示出他的视野,囊括了整个秦中八百里秦川。曲中仅举出作者亲历的骊山和早已化为焦土的阿房宫,以典型概括一般,文字简洁,容量大。合作探究问句“当时奢侈今何处”强调了什么?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更加重了作者伤古怀今的情感分量。合作探究结合最后两句,谈谈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伴随着各个王朝的交替,是无休止的破坏,是无数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的毁灭,打赢了的,把输家的一切付之一炬、夷为平地,但今天的赢家难保将来不变成输家,赢来的一切到头来也照样会变成焦土泥尘,如此看来输赢又有什么意义呢?合作探究课堂检测1.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兰翎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B.振兴教育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现,任重道远。C.《我的兄弟叫顺溜》这部电视剧情节曲折,人物生动,确实引人入胜。D.那场生命科学的报告太精彩了,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A课堂检测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鼠?”B.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C.柠檬黄色素、玉米香精、糖精钠等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但使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食品都适合。D.今早,初三五班的黑板擦不见了,老师想知道是哪位同学藏起来的?D课后作业1.完成同步练习。2.背诵这首小令。再见•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日积月累•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1、学生自读。指名读。•2、理解重点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趣味语文•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2、学生自读。指名读。•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