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质教学设计语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在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思想界发生的新变化。所谓的新变化,就是不断地改变对西方的看法、向西方学习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短暂而又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即分别从器物—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学习西方。第一课主要讲述前面两个阶段,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从器物(武器)层面上学习西方的开始,而维新思想则开始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进而归纳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2.通过对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历程的梳理,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学习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洋务派、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实践的先导。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为谋求民族独立,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们到底提出哪些思想?这些思想又有何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我把这课设计为两大部分:一是有力量的思想(即过程),二是思想的力量(即影响)。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自主学习感受史实】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8-51,完成下列问题。一、师夷长技的制夷思想(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学习内容)1.背景:(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2)国内:封建危机,妄自尊大(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2.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3.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手段(师夷)——向西方学习;内容(夷计)——军事科学技术;目的(制夷)——抵制侵略,维护统治。4.学习内容:器物层面拓展延伸1: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第2页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林则徐在广州时……他又认为“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解读: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此时的欧美国家已经崛起,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不得不去认识世界。先进的知识分子,比如林则徐和魏源他们在与西方的接触中认识到了清王朝的无知,对当时官僚士大夫懵然不知“夷情”感到十分痛心,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二、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想(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学习内容)1.背景: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系鸦片战争);西学逐步传播2.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等3.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为代表,核心是纲常名教)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技,巩固封建统治。4.学习内容:器物层面拓展延伸2:中国文物制度,时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解读:材料说明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外国的利器。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制度是优于西方的,唯独利器不如西方,也就是说洋务派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即使这样中体西用思想一经提出就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仅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三、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学习内容)1.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2)思想主张:主张与列强商战→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3)学习内容:器物层面→制度层面2.维新思想(1)背景:民族危机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2)思想主张:维新变法;变革制度;提倡西学等维新代表维新主张康有为西政与儒经结合;托古改制。梁启超宣民权;变官制。谭嗣同批礼教;倡平等。第3页严复传西学;主张变法维新。(3)学习内容:制度层面拓展延伸3:康有为思想特点“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康有为“封建经学被进行改造,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而经学在近代中国还能起它‘改造’的作用,又说明它的传统影响还是很深。”──《中国近代史》解读:材料反映了康有为思想中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的特点。有人为此将他的特点总结为移花接木,康有为之所有这么做也是一种策略——减少阻力和一种无奈——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当然这也和他的出身、经历、地位。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小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思想,中国的思想体现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对西学的态度看:由排斥到主动学习,实现了思想由愚昧封闭到学习西方技术的转变;从内容看: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实现了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的思想突破。但始终如一的则是为救亡图存而学习西方。那么这些思想在历史上到底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有多大的力量?我们一起走进史料研读环节。【史料研读感悟历史】材料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行为,表现了他们非凡的胆识,在闭关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从此,在部分爱国的知识分子中,逐渐形成了研究国外情况、寻求资本主义世界知识的风气,各种了解“夷情”、探求救亡图存之道的书籍也不断出现。——丁伟志《中西体用之间》解读:林则徐、魏源之后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思潮,为救国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虽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存在诸多瑕疵,但在当时对世界一无所知仍以为中国是世界中心的国人来说,其积极作用是应首先肯定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可以把这一思想的力量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闭眼→开眼;鄙夷→师夷。材料二“正是在它(中体西用思想)的庇护下,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才得以排除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插足于传统文化的世袭领地,渐渐地扎下根来……”——冯天瑜《中国文化史》解读:材料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促进西学广泛传播,即冲击传统,传播西学。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制造总局每年译介西书达120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西学的传播,使更多的人接受了西学,改变了保守观念。材料三维新思想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批判封建思想,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为中国文化的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材料四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维新思想;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解读:材料三说明维新思想是一次启蒙运动。启蒙即传播新事物新思想。维新思想传播第4页了民主思想。材料四说明维新思想促使人的觉醒,使一大批传统知识分子转化为具备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此时维新思想的力量可以概括为8个字:贵在启蒙,重在解放。材料五“八十年来,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这些环节构成了文化上的古今中外新旧之争的辩证发展线索,反映了中国人在奔向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的逐步提高。”——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解读:八十多年的历史,让我们见识到了伟大思想的力量。师夷长技以制夷冲击了国人的盲目自大,使少数人了解世界;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则冲击了顽固保守,促使更多的人接受西学。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则冲击了封建思想,使一批批人接受了民主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这一过程就是中国人认识世界又认识自身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不断觉醒的过程。小结:先进的思想,能给人以启蒙与解放,能给人以勇气与力量,能推动社会由愚昧走向进步。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事实见证了这一切。这一路风风雨雨,虽受重重阻力却不断深入。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先进思想并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机、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人民还需进一步探索。然而先进的思想有力量,但力量发挥的大小还是取决于社会环境。魏源的叹息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大国崛起.日本》【板书设计】一、有力量的思想1.师夷长技的制夷思想2.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想3.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二、思想的力量1.制夷思想:闭眼→开眼;鄙夷→师夷2.洋务思想:冲击传统,传播西学3.维新思想:贵在启蒙,重在解放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