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章单元测试A卷(附答案)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六)第五章单元测试A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有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7题。1.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北宋设置了()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通判属地方行政长官,对文官知州进行监察。答案B2.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首先集中军权是为了()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防止军事割据D.便于保卫皇室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赵匡胤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背景下,经“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后又削平了南方割据势力,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首先是集中军权。答案C3.北宋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B.加强禁军战斗力C.中央与地方驻军相互制约D.加强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控制解析更戍法所起的作用是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答案A4.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南宋都城杭州的商业发达B.西湖景色秀丽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人民对旧河山的依恋解析考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充满诗情画意,寓意深刻,结合南宋偏安江南而当时人民盼望收复中原的愿望进行判断,应为C项。答案C5.2001年,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向西藏自治区政府赠送了由江泽民亲笔题词的民族团结宝鼎。在历史上,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是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答案D6.下列关于北宋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考试分为会试、省试、殿试三级B.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生”C.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D.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答案A7.台湾称为琉球应在哪个朝代()A.唐B.北宋C.元D.明解析元朝时台湾被称为琉球。答案C8.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导致隐匿田亩和逃避赋税之人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答案C9.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解析考查比较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唐代“庸”的具体规定,然后与备选项比较,找出其相似措施。答案B10.11世纪中叶,王安石主持变法。从可操作性角度看,王安石的下列哪一项措施在当时是很难真正实行的()A.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解析考查理解能力。在当时,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措施,较难操作,如A、C两项;而由于统治者腐朽和用人不当,丈量田地平均赋税则更难操作,募役法所交役银有量的规定,相对易于操作。答案C11.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和熟知历史事实及做题方法。题干王安石所述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解决它的措施是理财措施,把将兵法排除即可。答案D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间虽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潮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向前发展。据此回答12~16题。12.契丹首领阿保机的主要贡献是()①统一契丹各部②得到幽云十六州③提倡农业,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④在位期间,契丹族创制文字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考查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幽云十六州是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得到的。答案B13.右图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①西夏统治者在创造本民族文字时借鉴了汉文楷书字体②该种文字与元昊关系密切③该种文字与党项族有关④该图片反映了西夏与宋朝的隶属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教材判断①②③叙述正确,西夏文字吸收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并西夏文字不等于是隶属关系。答案A14.右图政治局势最早出现于()A.1038年B.1125年C.1127年D.1141年解析该形势图是宋金对峙图,由图中可知,此时对峙的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而这一规定是在1141年绍兴和议中确定的。答案D15.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①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②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此题实际考查了澶渊之盟签订的客观积极作用。“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体现了③,“生育蕃息,牛羊被野”体现了④,故选B项。①②是澶渊之盟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所述。答案B16.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下列史实不具有这一作用的是()A.“蕃汉分治”B.回族形成C.设宣政院D.行省制度解析注意时间限制。元朝时没有“蕃汉分治”制度,那是契丹族的政策。答案A17.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四大发明中的()A.印刷术、造纸术B.火药、指南针C.指南针、造纸术D.火药、印刷术解析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即有利于反封建的,最突出的是军事斗争所需——火药;“水手之友”与航海有关,是指南针。答案B18.下列属于建筑方面著作的是()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C.《营造法式》D.《四部医典》解析A项是关于农业、畜牧业的著作;B项总结了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C项是关于建筑方面的著作;D项是一部医学著作。答案C19.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但两者作品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两人的阶级立场截然不同B.两人的政治倾向明显不同C.两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D.两人才学、气质的差异解析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分析,其作品内容不同主要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答案C20.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A.见到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的公文B.观看悲剧《窦娥冤》的演出C.借助指南针进行航海D.阅读科技著作《梦溪笔谈》解析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项是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B项是元曲的成就;C项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应用;D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答案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庄子·天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在路过汉阴时,看见一位老农用水浇菜,“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费了很多力气而收效甚微。子贡建议他改用桔槔汲水,这样可以“一日浸百畦,用力寡而建功多”。老菜农对此不以为然,说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指诡诈不善的机巧之心)。”子贡听了颇觉羞愧,无话可说。北宋时王安石读到这段故事后写了一首诗:赐也能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瓮区区老此身。请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桔槔作为灌溉工具在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是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2)材料中汉阴老菜农的思想观点与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主张相近()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从老菜农否定子贡建议所持的论据看,老菜农…()A.是当时进步阶级的代表者,其认识起到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客观作用B.没有用联系的观点对客观事物加以分析,他的认识是片面的C.用保守眼光看问题,没有认识到客观事物是向前发展的D.没有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认识不清(4)请联系有关时代背景,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对汉阴老菜农“抱瓮汲水”做法的态度,并简要说明,他写这首诗主要是想宣传何种主张?(5)简述王安石在军事上采取的变法措施及成就。解析此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是基础史实再现,桔槔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老菜农的因循守旧思想及对新生进步事物的态度与道家的无为思想相近;老菜农否定子贡的建议实际上是拒绝新生进步事物,没有认识到灌溉工具的发展进步;王安石的观点在诗中已很明了,结合王安石改革的背景体会王安石的意图;最后一问源自教材内容。参考答案(1)D(2)A(3)C(4)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试图通过变法革新来缓和社会矛盾,其主张遭到了很多保守势力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批判汉阴老菜农“抱瓮汲水”因循守旧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宣传他力图变法革新的思想主张。(5)保甲法,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将兵法加强了军事训练,增强了军事力量。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辽澶渊之盟盟约)(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各州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材料二: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称“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材料三: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向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之地)。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才算了事。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字……——均摘自《简明宋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宋辽盟约有何特点?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宋夏盟约和宋辽盟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及其原因。解析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并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归纳概括,共三条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两大方面,其基础应是实力。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找细微差别,也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并从材料二中看出当时西夏力量弱于宋,但双方都想讲和这一信息。第(3)问思路同第(2)问。参考答案(1)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向辽妥协。盟约维系的基础是双方力量的均势。(2)政治上西夏向北宋妥协,经济上“岁币”的名义有所不同。说明当时西夏力量弱于宋,双方又急于讲和。(3)第二次宋进一步妥协,使双方政治上出现了不平等关系。这与当时的形势及其造成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主要还是宋妥协造成的。
本文标题: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章单元测试A卷(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3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