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0-201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时间:2011-4命题人:刘佩娟[请将1—7小题和15—18小题的答案涂在机读卡的相应位置上,其余题目均在答题纸上作答]第I卷(共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据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有关专家陈述了考古认定的依据。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该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1、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认定位于现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的一项是A.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死前的身份相符;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B.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C.该墓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这合乎曹操薄葬的主张和临终前留下的“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D.出土文物中有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献记载的所谓“高陵”,指的就是曹操墓;“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中的“慰项石”,指的就是石枕。B.该墓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有铭文。刻铭石牌的作用是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C.经专家鉴定,在该墓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其人年龄在60岁左右,这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这是证明该墓墓主为曹操的辅助性依据。D.关于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只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1988年出土的鲁潜志有所记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在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中发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实物,那么将与先前发现形成证据链,更能有力的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B.虽然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但鲁潜的墓志铭并非专门用作记载曹操墓情况的。C.在对古墓的考古研究中,弄清了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就能认定该墓葬所属的年代以及该墓主人的确切身份。D.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高陵的证据较充分,但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或许会发现对此结论不利的证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2分每小题3分)书魏郑公传后曾巩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仅仅B.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D.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B.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C.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D.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第II卷(共129分)三、翻译、鉴赏、默写(31分)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3分)译:(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3分)译:(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译: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东岗晚步李弥逊①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注]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6分)(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10、名句默写(任选十个空作答,填在对应的题号上。每空1分,共10分)(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用之如泥沙!(2)古人云:“以地事秦,,薪不尽,火不灭。”(3)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4)千岩万转路不定,。(5)?江月何年初照人?(6),乾坤日夜浮。(7)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8)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9)。一种相思,两处闲愁。(10)漠漠水田飞白鹭,。(11),尽荠麦青青。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儿行千里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
本文标题:2010-201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4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