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观察》启示录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刘虹曾听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启示”,觉得有点夸张,直到2009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长宁区第三轮物理学科项目组,成为其中的一名学员,得到了一本名为《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书籍,才有更深切的感受。读罢此书,受益匪浅!其实通过听课、评课,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可通过评课过程中挖掘出的执教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以及对执教教师活动设计和组织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与切磋,得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如果每一位教师都积极的经常性的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那么听什么样的课?如何进行听课?如何进行听课后的评价?一系列的问题就切切实实的摆在了我们教师的面前。《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恰恰就“雪中送炭”般的出现了。书中审视当下的听评课,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著书团队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进行了听评课专业研究,以重新构建听评课的框架作为突破口,研制出听评课框架。首先,按照课堂活动发生的要素,将课堂分解为教师、学生、学习媒介、课堂文化四部分,建立了“教师技艺、有效学习、学习内容、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的课堂观摩框架。每个维度下设置了一些观摩指标,每个视角下再设置一些观摩点,如“教师技艺·引起并能保持注意力”设置了四个观摩点,即告诉学生学习目标;适当地保持上课的进度;监控注意力的保持情况,定时激发注意力;保持学生的责任感(提问的技巧)。这个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为教师观摩课堂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观摩点。(最终归结为“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见附页)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课堂文化: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学生学习: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教师教学: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此框架使笔者掌握了一定的评课方法和技能,能听出课中的一些成功和不2足之处,能进行一些思考分析并能对被听课者做一些定量或定性的评价。除此之外,笔者还从评课框架的多个指标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如果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就尽量全面的考虑到评课的各项指标,而不是等上完课后由别人来进行评价后再做改进,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良方。在评课框架的多个指标中又有几个观察点与笔者任教的物理学科结合的尤为紧密,可对本学科的教学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一、在第四维度“课堂文化”中的第一视角“思考”中提到了几个观察点:“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其实,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物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思想,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学习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记得在第一堂物理课即绪论课上,笔者着重告诉大家:物理是有用的,是有美感的,是近在我们身边的。物理是有用的,大到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到保护个人的人身安全。当笔者介绍到物理学给科学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时,学生并不以为然。但当谈到物理与人身安全的关系时,学生都饶有兴趣的听了起来:由于光学中光的折射原因,我们平时看到的水的深度都比实际的深度要浅,所以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确定真实的水的深度,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决定自己可否在这一区域戏水;由于电学中短路的知识,家庭电路中的保险丝是家庭成员的保护神,若为了省事,擅自将保险丝换成铜丝,家中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力学中惯性的原理,若运载钢筋一类货物的汽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突然刹车,就会发生“万箭穿心”的惨剧······物理是有美感的,建筑学中的结构力学,自然界中的云、雾、雨、雪、露以及彩虹、日食、月食,都蕴涵着物理的美,特别是在给同学们解释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一眼看去是在微笑,细看微笑却消失了的原因时,同学们都紧跟笔者的思路听得入神了。二、在第四维度“课堂文化中”中的第三视角“创新”中提到了几个观察点:“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提示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上的解题方法多样性,使不同的学生能顺利的习得知识。3图2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形式都不尽相同,都一定有其强项,也有其弱势。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好,他们在学习和研究数理、程序等逻辑性强的问题时能较快的突破;有的人形象思维较好,这一类人接触到三维、立体、结构等层次性、形象性的问题时,就体现出得心应手;还有一类学生可能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很好。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使不同的学生有更多的渠道顺利的习得知识。例如在《振动与波》一章中要求学生能理解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这个物理知识许多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可用适用于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不同方法进行讲解,相信多种方法中必有一款适合你。如图1中已知波向右传播,求A、B两点的振动方向。方法一:本质法——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即后振动的质点振动情况总是落后于相邻的先振动的质点的情况。由于波向右传播,A质点振动情况落后于其左侧质点的振动情况而将随其振动,所以将要更靠近横轴即向下振动。B质点振动情况落后于其左侧A质点的振动情况而将随其振动,所以将要更远离横轴即向上振动。方法二:假想法——由于波向右传播,可以假想过了短暂时间后波的形式将如图2虚线所示向右平移。将实线上A、B的所在位置和虚线上A、B的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即可知两点的振动方向。方法三:风吹树倒法(戏称)——此方法虽然与物理原理没有关系,却可以帮助不能接受前两种方法的同学进行判断。把波的传播方向比喻为风,即风在向右吹,则以A点为界,左侧可喻为迎风面,右侧可喻为被风面,质点的振动方向可喻为树苗。风吹树倒,左侧皆向下,右侧皆向上(波峰质点只能向下振动,波谷质点只能向上振动)。三、在第三维度“课程性质”中的第三视角“实施”中提到了几个观察点:“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图14图4图3境?是否有效?”让笔者再次坚定了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落实实验先行的思想。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定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多做与难理解题目紧密相关的实验。例如自动阳伞中弹簧的作用就很难空想,何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而何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很难从图片中观察出来。如果此时几位同学共同仔细观察真正的自动阳伞,近距离的观察弹簧在开、关伞的各个阶段的情况,这比教师反反复复的说教、画图有效得多。再比如在讲解汽车的气缸通过压缩空气点燃混合气体时,同学们不能想象这种点燃方式。此时,用右图所示仪器在迅速压缩活塞的情况下内置的火柴头会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光芒。这可视性强、有说服力的实验有力的辅助了同学对汽车气缸问题的理解。要多做与时俱进、有时代特点的实验。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经典一时的实验有不少与现在的生活有了“代沟”,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新生事物中又涌现了许多新的蕴涵物理原理的实例,更能夺人眼球。例如如何利用气体定律轻松用大号吸管插入珍珠奶茶罐;如何利用圆周运动的知识合理使用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等等。总而言之,《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给了我们多层面多角度的启发,使笔者深刻感受到:当教师的努力使死的物理变成活的物理,冰冷的物理变成热情的物理,枯燥的物理变成有趣的物理,遥远的物理变成身边的物理;当教师上物理课颇有成就感,学生上物理课有期待感时,我们就成功了!5附页课堂观察框架示意图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观察点举例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倾听·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互动·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力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达成·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观察点举例环节·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6呈示·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对话·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机智·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维度三:课程性质视角观察点举例目标·预设的学习日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符合该班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日标?是否合理?内容·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7·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7·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资源·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维度四: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点举例思考·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民主·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创新·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关爱·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课堂话语(数量/B寸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特质·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7·整课堂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