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但这样的时期往往是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时期。那一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一大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这些流派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诸子”指的就是这些学派的学者,他们的文章被称为诸子散文。诸子散文三阶段1.《论语》《墨子》:《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语录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2.《孟子》《庄子》:《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经形成对话式的辩论文;《庄子》已经过渡为专题论文。3.《荀子》《韩非子》: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阶段的理论文。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提倡积极入世。释家(佛):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修来世。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流派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字,鲁国陬邑人(今山东___)。春秋时期的__家、__家,__学派的创始人。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教育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丘仲尼曲阜教育思想儒2、《论语》,是__________编辑的_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内容是记录_____,有孔子应答弟子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可称为__体散文。内容以__、__为主。和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儒孔子的言行语录教育伦理《大学》《中庸》《孟子》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大夫。颛臾:附属于鲁的小国。伐:讨伐。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冉有、季路在孔子门弟子中是以“政事”著名的,他俩都在季孙手下做事。季孙想扩大地盘,借口消灭一些附庸,先想攻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问的辩论展开了。且看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辞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1、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理由是什么?•2、针对冉有的辩解,孔子是如何反驳的?(两次)•3、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那么季孙讨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理由是什么?•反对。“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辩解一:“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打比方(两个):“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在其位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推卸责任辩解二:“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希望人民安居乐业,通过仁义教化去吸引人来归顺、去感化别人。借口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那么季孙讨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季孙真正担心的是住在萧墙里的鲁君。当时季孙把持朝政,与鲁君矛盾很大,他担心鲁君要采取对他不利的手段,所以要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这块地方以便扩大自己的势力与鲁君对抗。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从前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要攻打它,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充任职位,做不到就辞职。’(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财富平均分配了,便无所谓贫穷;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感到人少;国家安定,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像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的政教吸引他们;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使他们归顺;国家四分五裂,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的内部呢!”季氏孔子冉有、季路权臣家臣(学生)老师争权夺利礼治仁政文谋(主)武勇(次)季氏将伐颛臾(语录体散文)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孔子•判断句•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疑问句•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④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否定句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远人不服。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谋动干戈于邦内(2)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何以伐为?(“何以”——“以何”)•被动句龟玉毁于椟中•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重点实词1、则将焉用彼相矣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3、无乃尔是过与4、而在萧墙之内也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6、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辅助者责备国家内部摆出来,施展摇晃,站不稳跌倒职位诸侯的封地卿大夫的封地•1.“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3、①后世必为子孙忧•②吾恐季孙之忧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忧——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有国有家者古义: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为:做。•今义以为:认为。•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过无乃尔是与:责备,动词。谁之与:过失,名词。尔言矣:错,形容词。过过过相焉用彼矣:辅助者,名词。夫子:辅佐,动词。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无乃尔过与:提宾标志,助词相相是是于1.介词:(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当中”“向”“到”“自”“从”“跟”“同”“对于”“给”“由于”等。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表处所:在,从,到介词。表对象:向,对,对于。③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④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表处所:在,从,到介词。向,对,对于介词。与,跟,同。(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①良曰:“长于臣。”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有时动词前面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引进动词宾语。无实义。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他日,(孟子)见于王•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既来之,则安之:①本指招抚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定居。②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分崩离析:分:分开;崩:崩溃;离析: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离散,不能保持团结统一。祸起萧墙:指祸害起于内部。相关成语•《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1)语录体散文。•(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4)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5)以驳论为主、驳中有立的论辩方法。•(6)本文中的成语。•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者: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孔子的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二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同一篇的各章节只是意义有些相近,所以编在一起。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前二本均已亡佚。《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共二十篇,就是现通行的《论语》,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为《四书》。•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力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