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 考前保分专题2 文言文阅读 训练一 文言断句课件
训练一文言断句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练前提醒解答文言断句题,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展开:1.读。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段,理解所断句的大意。2.审。“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3.断。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文言断句能力的,我们可以用“凭语感”“通语意”“析语法”“看句构”“巧比较”这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这五种方法中,最实用的是“析语法”:首先,抓所断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动词);其次,围绕谓语中心语,向前找谓语中心语的发出者——主语(名词),向后找谓语中心语的涉及者——宾语,然后在主语前和宾语后断句。4.选。运用排除法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另外,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做一些文言断句题,以增强语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123456789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123456789√解析解答这道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发”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缺少宾语,“兵役”作了“发”的宾语,因此应该在“兵役”后断开,可排除B、D两项;第二处“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是一个骈句,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A。123456789参考译文范升,字辩卿,是代郡人。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征召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连续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像太阳、月亮那样明亮,像雷鸣那样震天动地,而朝廷却说看不见,王公也说听不见,那么百姓怎能不呼天?现在正是春季,一年的开始,却动员百姓到远方服役,戍守边疆,野菜不能充饥,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再是国家的人。这样下去,那么青州、徐州的强盗就近在腹地了。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极其艰难、危急的困境,免去百姓的焦虑,不可用书信传递,希望能得到引见,向皇帝极力陈述我的想法。”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有理,但最终没有采用。范升称病请求退职,王邑不允许。123456789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馀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123456789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123456789√解析先找出名词,其一般在句中担任主语或宾语,语段中的名词主要有“龙场万山”“苗”“僚”“守仁”“夷人”。“伐木为屋”省略了主语“夷人”,“喜”的主语是“夷人”,故“喜”后应断开,可排除B、D两项;“日绎旧闻”省略了主语“守仁”,应在“日”前断开,可排除A项。故选C。123456789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个人,王守仁向皇帝上奏章想救戴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而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的人全都认同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123456789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节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123456789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123456789√解析“仲刚”“海寇邵宗愚”均为名词,且“仲刚”作“杀”的宾语,“海寇邵宗愚”作“陷广州”的主语,所以“仲刚”后必须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从语境来看,“走之”应是“以兵破”的补语,故“以兵破走之”中间不宜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123456789参考译文何真,字邦佐,是东莞人。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何真到元帅府状告他们。元帅收受了王成、陈仲玉的贿赂,反而过去抓捕何真。何真逃走居住在坭冈,带兵攻打王成,没有成功。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占据了惠州。何真攻打黄常,黄常逃走,何真杀了王仲刚。海寇邵宗愚攻陷了广州,何真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他被提拔为广东分省参政,不久又被提拔为右丞。123456789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123456789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123456789√解析“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故“痴名”后应断开,可排除A、D两项。“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中的“时”从语境来看应为上句内容,故“时”后应断开,可排除B项。故选C。123456789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是琼山人。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地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下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多次,被感动而叹息。皇帝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123456789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节选自《晋书·郭璞传》,有删改)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123456789解析从语境来看,“时”指当时的情况,其前应断开,可排除B、C两项。“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断开,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D。√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123456789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节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有删改)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123456789√解析第一处“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谓语动词是“率”“吊祭”,中间不应该断开,可排除C、D两项;第二处“年四十卒还葬成都”,从语境来看,句子主语为“霍峻”,“卒”为动词,从后文的“葬”来看,应为“死”的意思,故“卒”后应该断开,排除B项。故选A。123456789参考译文霍峻,字仲邈,是南郡枝江人。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做梓潼太守、裨将军。(霍峻)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奠,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认为霍峻很荣耀。123456789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九年冬,召拜户部尚书。杨嗣昌议增饷,国祥不敢违。而是时度支益匮,四方奏报灾伤者相继。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帝遂行之勋戚奄竖悉隐匿不奏,所得仅十三万,而怨声载途。然帝由是眷国祥。(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有删改)A.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
本文标题:(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 考前保分专题2 文言文阅读 训练一 文言断句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3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