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通史坐标单元要览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救国、建国、强国之路问题而提出的,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基础梳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3.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4.比较认识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的异同。5.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后受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相应扩大。(2)为了解西方,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外国资本主义2.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翻译报刊书籍,其编译的《》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2)魏源:编写《》,明确提出了“”的思想主张。四洲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影响(1)“”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二、体用之争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的文化主张,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3.顽固派: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4.早期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早期维新派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王韬、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郑观应5.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物质文化【特别提示】“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的近代技术作为巩固根本的实用手段。“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易错提醒】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1)同:①阶级属性相同,都是地主阶级;②目的相同: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异: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原有的政治格局,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来维护原有的统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要不要向西方学习。三、维新思潮1.代表人物(1)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研究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2)梁启超:积极宣传,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开学校,变科举。新学伪经考民权思想(3)谭嗣同: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4)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的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道理。男女平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1)主要内容: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2)影响: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度思想解放运动【易错提醒】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的分歧根本上是由不同的阶级立场决定的。但无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还是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都在一定时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2.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重难探究要点一中体西用[史料探究]史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是“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探究1:依据史料一探究,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试答:提示:清朝统治者抛弃了“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史料二: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探究2:结合史料二探究,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试答:提示:由排斥到接受。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的影响。史料三:(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中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的仍然是旧式制度。——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探究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学生试答:提示:这一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但该思想主张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因此不可能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史论升华]洋务思想的利与弊在洋务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布新不能除旧,这是洋务思想弊端的根本所在。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他们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移植在清政府腐败政治的肌体上,虽然洋务派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布新”——开展洋务运动的实践,但因为他们未“除旧”——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从而使先进的生产力无法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终导致了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走向失败。体制问题是洋务思想失败的根源。要点二维新变法思想[史料探究]史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盛世危言》探究1:史料一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学生试答:提示: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史料二:……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康有为探究2:史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试答:提示:托古喻今,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史料三: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胡适探究3:史料三中胡适评价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学生试答:提示:因为他开始倡导宣传民族主义。开启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史论升华]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同时,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展开论战,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进一步传播习俗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维新派注重改装易服,促进了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掀起女权运动,成立不缠足会,推动了妇女解放[解析与探究]请结合时代背景,对“西学中源”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进行分析评价。提示:(1)材料一是“开眼看世界”时期的看法,对西学的认识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材料二是“体用之争”时期的看法,对西学的认识已经提高到学习运用阶段,奕的反驳是为了给洋务派大规模运用西方技术提供依据,这种说法是以“中体西用”的论调为基础的,并不主张改变“中体”的核心内容,如政治制度、纲常礼教等。材料三是“维新思潮”时期的看法,对西学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制度层面,严复的批判则是对“中体”说的彻底颠覆,要求直接去掉“中体”的遮盖,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的深层理论。(2)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思潮和现实需要的不断发展。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西学中源”说存在着各种不足与缺陷,不能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它。[自我测评]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提示: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开始了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的第一步。第二阶段是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展洋务运动,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技术层面上并广泛应用于实践的新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通过著述、翻译、办报、论战等活动,宣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主张从制度层面上学习和借鉴西方,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2.简述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提示:(1)主要内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2)影响:否定了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了西学,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当堂反馈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1.(2018·江苏连云港房山中学高二月考)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领导者,他曾经这样评价一位人物:“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述外国情形之始。”其中的“文忠公”指的是()A.魏源B.李鸿章C.林则徐D.谭嗣同解析:从材料中的“始译洋报,为讲述外国情形之始”可知,文忠公指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C项正确。答案:C知识点二体用之争2.(2019·江苏连云港房山中学高二月考)李鸿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