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游褒禅山记专题四游记1.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5.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字词积累1.字音褒.(bāo)禅庐冢.(zhǒnɡ)仆.(pū)道音谬.(miù)窈.(yǎo)然咎.(jiù)夷.(yí)瑰.(ɡuī)怪2.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中所加的美称3.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_______________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______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_____(2)道①有碑仆道.____________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________________④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⑤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表判断,为,是却,竟然才路,道路道理主张,政策说,讲方法(3)盖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②日初出大如车盖.________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④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________________表推测,大概车盖因为超过,胜过文字通“纹”,花纹文章掩饰但,但是这样对,正确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然①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_____________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__③吴广以为然._______________④有穴窈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________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____________________③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④文.过饰非________(6)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距其.院东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_________________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代词,那,代指慧空禅院代词,它,代仆碑代词,它,代穴;代词,那些,代指游客代词,那,代指后洞;代词,那,代指游客(6)其⑥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10既其.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自己,代作者代词,他们,代指古人语气词,难道,表反诘语气副词,还是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4.词类活用①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有泉侧.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命名,称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形容词作名词,深度;形容词作动词,尽,这里指走到洞的尽头⑤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照明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险远的地方弄错5.古今异义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数词。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十分之一。不平常。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学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的原因”。6.文言句式(1)______________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此予之所得也(2)______________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3)______________①有碑仆道②然力足以至焉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写作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4月,辞官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3.相关知识“记”是一种文体,一般用于写人、记事,也有用于状物、抒情、说理的。这种文体,其表达方式往往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联系,综合运用。在结构上,或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再记叙状物加以证明;或先绘景状物记事,然后顺势归结,道出哲理;或将情志、事理蕴涵于写景记事之中。《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一、结构图解游褒禅山记褒禅山命名原因游前、后洞的经过前洞——游者众后洞——至者少人怠洞深出,悔记游作者的感慨世之奇观无志者不能至力不足者不能至无物相之不能至尽志而不能至,无悔尽吾志仆碑:深思慎取铺垫发议二、内容研读1.第三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明确]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但力量不足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里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3.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明确]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做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治学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慨叹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做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4.对《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一般人认为学贵有志,那么“志”在学习中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志”的作用?[明确]记褒禅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出来以后,悔恨之情不能自已,同时悟出治学之道与此相类似,因此作文,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可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却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说学习贵在有志。古人如此看,今人也如此看。我们认为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归纳为学贵有志是不够准确的。有志是在学业、事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王安石此文不是在强调有志,而是在深入到险远地方见非常之观的诸多条件中,强调了“不随以止”的这一面,只要我们对原文稍加分析,是不难明白这一点的。三、主旨归纳作者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做文章。先说“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这正是作者的“所得”:无论治学还是处世,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四、写法鉴赏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铺垫;后面的议论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游记 第2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8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