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新策略陕棉十二厂中学余湖海2010年7月26日2009年福建省与浙江、安徽、辽宁和天津5省市一起,进入并成功地实施了首次新课程高考,实现了从旧大纲到新课标命题的软着陆,完成了从国家到分省命题的顺利转型,体现了内容、取材、角度、风格的平稳过渡。2010年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福建,天津,浙江,辽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宁夏,重庆,陕西,上海,海南,一共18个。一、2010年全国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命题特点和考查的主干知识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陕西、湖南)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试题设计新颖,取材更切近“以地为主”(存、产、活),体现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纵观全卷,与09年试题相比,地理试题以稳定为主,整体难度和去年辽宁、宁夏卷相比,有所提高,题目不偏、不怪、无“超纲”内容,总体难度不大。我省(陕西)使用新课改教材后第一年全国高考,与往年相比,文综题变化明显。特别是地理试题选择部分,难度要明显高于2009年,灵活性非常强,要求考生既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010年陕西地理(文综)高考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着力于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总体难度不大,比较好地体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综合能力。“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命题特征在试卷中表现明显。试题结构较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占比重较合理。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课改后的试题没有最难,只有更活。出题专家的状态也渐入佳境,命题险象环生,命题人往往精心布设陷阱,等待考生往里跳。完全摆脱了原来以教材为纲的传统,对以后考生和教师的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套试题必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天气系统、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区位分析、水资源利用、气候类型判断、等值线判读分析等内容。选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旅游地优势条件分析、滑坡的成因、沙尘暴的成因。试题特点•一、主干知识的考察仍然是主流,没有出现新的知识,也没出现偏、难、怪的试题,体现了试题的平稳性。从知识角度讲,不追求知识的细枝末节,不考查偏僻和脱离生活的知识,只考查了中学地理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第一组题和第四组题:气候、农业、全球气候变化、河流•第二组题和第三组题:人文地理中的人口、工业区位•综合题中36题:等值线的分布及原因、国土整治;37题:第一产业农业中的蚕桑养殖业的地理分布及条件分析,关注三农问题,关注社会热点。41题: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42题.自然灾害的防治;43题:环境保护中的沙尘暴的成因、危害,防治,再次登上新课程试卷。二、以区域地图为背景,设问角度新颖、巧妙、灵活地理特色显著,试题图文并茂,无图(表)不成题,一图(表)带多题,这也是这几年高考形式的延续。图形图标共9幅,一个表格(特别是注记和图例的变化),图2有创新(实际上高考题的每个图都是创新)。需要考生对相关图像所反映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后才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再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对地理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学科特征明显。区域图出现了多达6幅,图2有创新,以典型的小区域图为背景,重现了国家与省区边界的局部图,重现了中东热点地区,说明了一个试题情境让命题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设置多个不同的问题,切口宽了,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设问的余地。区域地理的考察成为新课程试卷的重头戏。形式多样图像,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边界;世界区域;中国的东北区域;中国全图;中国西北地区。突出对背景知识的考查,试题本身不会让大多数学生判读不出区域,一般所考查的区域学生很容易判断,但是要求对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除此之外,对历史背景的考查也不能忽视。1、图的呈现形式,主要以区域等值线图(区域图)和统计图表形式出现,比例相当。以必做部分为例,有6幅图,其中区域等值图(区域图)3幅,统计图表3幅。区域等值线图(区域图),考察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特别是气候气象为主要知识内容,而统计图表主要考察人文地理等主干知识,主要涉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内容,并且考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值大体相当。2、图的呈现形式力求丰富多变。图表均为原创图表(或者首次设计成试题),呈现方式有宏观尺度也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不断求新求变,如36题等雪期线图为首次出现,4~5题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图,此图实际是在金字塔图的基础上在变形创新。3、图(表)的信息来源于生产生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可以1~3题中2001年5月的洪灾,从6~8题我国沿海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可见一斑。虽然新课标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内容(如选做部分),但是在图表的使用上并无新的变化,同时也隐含新课标高考和大纲的的高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是能力考试,都要以图表为载体,考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三、凸显了新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渗透新课标理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对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要求学生能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地理事物实际的形成原因或发展过程。要求学生判断试题中的材料图表和题干敏锐程度很高,即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准确的理解试题要求,读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四、非常明显的新课改的题型,突出选择性。必选的自然地理里比如说地形、气候、水文、土壤都有了,人文地理市场、交通、运输这些都有了,选做的是自然灾害和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这点在题目里全都体现出来了。。五、首次没有考察地球运动的知识,这是例外,这是老师和学生复习备考中最不敢忽视的知识点。对于地球运动的试题大多数学生感到非常的困难,空间想像力的欠缺,数学的不足导致了逻辑推理的艰难,这是不是代表了以后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淡化地球运动的试题,增加区域地理,降低试题的难度?或是07、08年的试题遭人议论太多?今后怎么复习?六、重视地理事物分布及意义(特别是等值线)的考察,这是地理学的精髓。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这套试卷是国家坚定不移的课改决心的第一次宣言。是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拼体力而不是拼智力的第一次宣战。二、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试卷结构与分值权重选择题:1—11题,每个4分,共44分;综合题:36题(学科内综合),26分;37题(学科内综合),20分选做题,三选一:41题(旅游地理);42题(自然灾害与防治);43题(环境保护),每题10分,任选一题。三、试题欣赏及解析第Ⅰ卷:选择题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l~3题。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解析:以此组试题做为2010年高考文综合的开篇,想必出题专家并没有想过多的难为考生,考场的学生估计一上来也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阻力,当时应该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该组试题,只是事先没想到这三道题居然会有很多人一道都没选对,对答案时真是巨大的打击啊!言归正传,应该说此题设计巧妙,要求学生有缜密的心思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确定该区域为新疆(备考中要求学生记忆乌鲁木齐的经纬度88°E,44°N,很有必要),这是考生必须能够做到的。定位后,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就可确定第1题,北疆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第2题的迷惑性非常大,不仔细审题很多学生都会选择B,但那样出题就过于直白了。一定要注意时间段,材料中说的是“2010年5月初,该区域气温骤升”,试题问的是“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正是因为之前的气温偏低,积雪没有完全融化,等到5月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区域定位知道是亚洲内陆地区,挖掘条件“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说了很多,归根结底是学生要知道水是怎么来的,内陆地区不可能大量降水,只能是冰雪融水,条件告知气温骤升,冰雪融化有了条件,关键就在5月前山地积累的冰雪量了,量大必然造成水多,引发洪水。第3题的关键依然在材料中给了提示“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必须选择能够使天气晴朗的天气系统啊,这道题不应该错。答案:1、A2、D3、C第一组1~3题以我国新疆北部出现异常天气为素材,重点考查学生空间定位的能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对产生洪灾的天气系统的理解能力、对近期气候变化特点(冷冬冷春)的感知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同时1-3题,①巧妙的运用汉语的丰富、精确的表达,叙述了一个矛盾的两件事——晴朗,升温,与和常年比严重的涝灾。②故意与我们平时所背的通识相违背,可以说是考查逆向思维。③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可以说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要综合信息进行判断,也有个甄别的过程,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上独具匠心,深思熟虑,这是高中教育的精髓!不能引导孩子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诠释自然!这是一个和应试教育宣战的好题目!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解析:纵观通篇11道地理选择题,因为缺少了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可能给学生造成困难最大的就是第4题。文科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两个年代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答题要讲究技巧,也就是猜也要有根据,不是完全的瞎猜,要尽量去揣摩出题人的心理。该题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出题人想要考生重视地理的文理综合性,所以一定要把出题人给的数据用上,关键要注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为18~65周岁,且该国是从2001年开始控制新生人口,所以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较多,要过18年后才全部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所以要到2001+18及2019年该国的人口负担最轻,同样道理这批人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这时,也就是2001+65即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第5题,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这个词一定是别有用意的。我学生说,孩子少了,学校少了,老师转行;老年人多了,养老保险业就业人数多了,选“职业构成”,D是肯定不合适的,但职业构成这个答案学生也难以想到。很显然排除法的话“数量”“年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传导到劳动人口,出生率不影响性别构成。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到该国从事婴幼儿抚育相关职业人口的变化,因而首先会影响到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生活中,学校撤并的事情很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在产业的劳动力分布上有体现,出生人口的减少没有使劳动力的数量马上减少,而是依然上升,性别构成当然不受出生率影响,年龄构成就是固定的18~65岁,看来这些都不是答案。答案:4、A5、B有些同学一上来,地理前5道题,全部错误,只能说我很同情他们。文综的杀伤力真的很强啊!4-5选择是难度系数最大的。之所以难!是因为这道选择题,给定特定的时间,和一个概念(比值),而4的设问,是要求在时间上迁移,5要求在分析原因方面拉出区分度。这种以空间时间为背景的问题设计,旨在引导中学教学,努力创设问题,完成课程目标的第二——过程与方法。地理的美,在于时间空间的特征和规律。这种量化的试题,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最好案例。恕我直言,那些用“归纳知识结构”而进行高三复习的老师,应该大跌眼镜!表1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本文标题: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