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第二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学习目标2课前预习3进入课堂4学业质量标准测评学习目标1.了解韩非子及其代表作品;积累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翻译重点文段;理解作者思想;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3.领悟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并思考其思想的现实意义。课前预习韩非子其人其书评说(二)《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连篇累牍,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子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他也像庄子一样,取材于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比如孔子,在《庄子》和《韩非子》中都一反其儒者面目。《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则是冷峻的法家形象。而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韩非子·难一》)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子圉.(yǔ)蚤.(zǎo)虱子胥.(xū)康诰.(ɡào)象箸.(zhù)箕.(qí)子土簋.(ɡuǐ)犀.(xī)玉菽藿.(huò)短褐.(hè)茅茨.(cí)跣.(xiǎn)行陈轸.(zhěn)蠋.(zhú)贲.(bēn)诸缁.(zī)衣吠.(fèi)之聚嘬.(zuō)2.掌握通假(1)而越人被.发(被通“披”)(2)鳣.似蛇(鳣通“鳝”)(3)衣缁衣而反.(反通“返”)(4)囊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5)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6)彘臞.,人乃弗杀(臞通“癯”)3.一词多义(1)以①以.我有美珠也因为②称此以.求相当于连词“而”③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拿④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认为(2)奚①奚.不之晋为什么②讼者奚.说什么(3)相①曾从子,善相.剑者也观察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帮助③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相貌④前后相.随互相(4)为①臣请为.吴王相剑替,介词②子之为.是也做,动词③非缘义也,为.利也为了,介词④皆为.贲、诸成为,动词4.词类活用(1)美者自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美)(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贤)(3)天雨.,解素衣(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本文共选取了十四则小故事,请概括各蕴涵的道理。寓言故事道理与启示子圉见孔子①取舍决于私利子胥出走②机智脱险庆封走越③“心”为命运症结绍绩昧醉亡其裘④警示帝王不可荒醉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荆⑤远水不救近火卫公点破曾从子⑥为利而非为义寓言故事道理与启示纣为象箸而箕子怖⑦见微以知萌鲁人徙越⑧合适环境方显其长陈轸贵于魏王⑨处世之艰难杨子过逆旅⑩行贤而不自贤渔者持鳣,妇人拾蚕⑪利之所在皆为勇夫杨布打狗⑫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富之以涯⑬知足之足方为满足三虱食彘⑭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2.第一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答: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3.宋东逆旅之父说:“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那么,美到底有没有标准呢?答:有人认为,美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到处都有,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美,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的恬静山村也美。也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美能在形象中显出,不管是自然界当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社会里舍身救人的美,还是文学艺术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都有种种具体形态,而这正是美的形象性所在。(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2.第八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这是说鲁国一对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或谓之曰:‘子必穷矣。’”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么说:“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倒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3.《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善于利用比喻说理。如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了。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的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的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被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民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解析】过:经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拜访)B.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水边)C.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穿)D.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胜过,超过)A【解析】A组,于是,就/趁机;B组,均为“因为”;C组,到/代词,他(孔子);D组,变为/为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谓太宰曰因.为君刺之B.以.我有美珠桀以.醉亡天下C.奚不之.晋吾今见之.于君D.皆为.贲、诸为.利也B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C.陈轸贵于魏王D.焉往而不美【解析】D是宾语前置,其他的是状语后置。D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②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③越远,利以避难④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⑤纣为象箸而箕子怖⑥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A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子圉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C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一起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而忙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解析】“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握兵权”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解析】足:满足。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衣.素衣而出衣:名词用作动词,穿B.天雨,解.素衣解:脱去。C.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涯:水边。D.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足:充足。D7.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衣缁衣而反B.天雨,解素衣C.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D.彘臞,人乃弗杀【解析】A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B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C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D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彘臞,人乃弗杀。译文: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