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作文第五节结题求响[品读佳作](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佳作赏析1]感激地倾听,执着地坚持浙江考生萨特说:“我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但我只顺从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就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一片迷雾,感受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的声音太密集,我必然仔细分辨哪个声音在真正地帮助我。我会感激每一道声音,但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读者”千千万。在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彻底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起的第一片落叶,或是傍晚因焦虑而落下的最后一滴泪,只要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交网络”上成就我这个形象的素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评价。倾听是好的。领导者的智囊团是社会运行的螺丝刀,矫正每一处偏差;企业家的用户反馈是设计师的画笔,完善每一件产品;狂傲的青年人的父母是海岛上的灯塔,为他们指引方向。难以想象,没有人倾听的世界将会陷入何等的偏执、纠结与混乱。可是人们未曾料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苦于无人帮助,而苦于言海茫茫,话语纠缠,失去了可倾听的清晰而坚定的建议。那么先倾听自己吧,像卡尔维诺笔下的柯西莫一样,先爬到树上去吧。每个人都只能看到我的一部分,只有我能看见我的全部。像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警醒世人;像程开甲从数学到核物理,扎根大漠创造“两弹一星”;像达尔文放弃剑桥的神学课程,坐上轮船探索物种起源的奥秘。当我们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唯一坚持与奋斗的目标,我们再去倾听他人吧。坚持是对的。我感激我的“读者”,他们永远愿意为我的生活思考,并总是提出友善的指导;但我更是我自己,笔在我手中,纸在我手下,如何书写给这世界一本富有价值的“作品”由我来决定。我愿意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认真地探寻真理和品行;我愿意在这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中奋斗与奉献;我愿意在这变幻无常的网络虚拟中坚持与站立。我的读者,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或互联网上不知姓名的某人,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实现我的目标,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适应变化的时代,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坚持我的理想与信念。我创造我的生活,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我倾听我的读者,来确认我的确创造了不菲的价值。【点评】本文引用萨特的名言开头,底蕴深厚。主体部分从“感激地倾听”和“执着地坚持”两个角度二分对照展开,将“倾听是好的”与“坚持是对的”有机思辩地结合在一起,精准地诠释了材料的主旨。最妙的是文章结尾,将两个短句用分号隔开,把“我创造我的生活”和“我倾听我的读者”对举,将“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和“来确认我的确创造了不菲的价值”合二为一,巧妙地呼应标题,别有一番深意。[佳作赏析2]心中期许,笔下风云浙江考生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当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以笔墨为权,行至今日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你的头,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是我们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荆棘绊倒时,于苦痛的血泪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这一份真诚的祝愿,这一份热切的期许,将用温和柔软的风力托举你的双翼,这是生活的“读者”馈赠于我的第一件礼物。但又有那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辛辣尖酸刻薄地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诚然这些打击使我们暂失“写作”的勇气,但在轰然错杂的舆论风向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不愿为之失去方向。风狂雨急之时,乌云笼罩在茫茫苍穹,一片阴翳之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这便是“读者”的第二份礼物。由是观之,“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活过、爱过、写过”的司汤达还曾言:“我的梦想值得我为之奋斗,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我们书写我们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著我之色彩。难道没有旁人的导引,没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能日复一日地抄下昨日的词句,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活漩涡之中吗?不,不是这样的。各人之所以执笔各自的生活,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其独特的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自然也有其不同的趣味追求与志向节操,而我们所应做的,便是把个人的独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齿轮”的自证。我不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辛波斯卡偏爱那“写诗的荒谬”,我亦珍视手中握笔的机会。读者的呼声或许打断了你的思路,行文的艰涩或许凝滞了你的笔尖,但生活的书页唰拉拉翻过,那空白是否让你惶恐?又是否让你有愧于那些生活的“读者”?读者的呼声与要求无论承载着压力或是动力,我们都应将其化为心中怀着的感激、存着的期许,以其写出自我色彩,崭露笔下风云。翻山越岭,他们就会听到你的故事。【点评】本文的中心论点“心中期许,笔下风云”鲜明而简练,分论点借一过渡句“‘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合二为一,将充分的表述密集地分布在文中最显眼的位置,至“我不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又一分为二,说理思辨,行文简练而又不拘一格。结尾化意为象,将“作家”“作品”和“读者”巧妙地融入到“翻山越岭,他们就会听到你的故事”这一神来之笔中,意味深长。[感悟写法]结尾的四原则原则一:精。要精练有力,结得响亮。原则二:应。要照应标题和核心材料。原则三:扣。要能总结全篇、回扣标题。原则四:亮。要尽可能再“露一手”,保证最后一刻不失分。结尾四方法方法一:再加一次引用。方法二:再用一个对偶。方法三:简洁收束,回扣标题。方法四:警示劝诫,呼告号召。适合结尾的几个引用①《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②《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③《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④弘一法师临终偈语: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尤其是后两句,单独使用更方便)⑤《幽兰操》:君子之守,子孙之昌。[演练提高]1.(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题目见第157页。[佳作赏析]薪火相传,再续新程衡水考生岁月如同一条长河,我们都是长河之上的航行者,分立于河流上下,你我目光穿越时空相遇。我,作为“千禧一代”,正站在18岁的节点;你,作为“小康一代”,也正站在18岁的门槛。从你的眼光里,我读出了你对上游的好奇,那就让我将我的航程与你分享。瞻顾来路,此刻,我心潮起伏——“怒涛掀海立,大浪挟山来”,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幕。“十分钟,一瞬间”,地崩山摧,苍生倒悬。汶川大地震,是我在上游所经历的最为凶险的一段旅程,但也恰是那一段旅程给了我一场灵魂的洗礼。地震可以震垮房屋,但震不垮一个民族的精神;灾难可以吞噬生命,但不能吞噬一个民族的雄魂。“汶川加油”,那是当时中国每一个人的心声,一份份捐款,一场场义演,长长的车队,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都曾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才深深懂得我们民族的伟大,懂得团结的力量。是的,我们这艘“中华号”巨轮,不会一帆风顺,当你们成为驾驶员的时候,同样会遇到狂风巨浪、激流险滩,但不要担心,只要万众一心,必能破浪远航。“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那是一段多么辉煌的旅程。一路走来,我们欣赏了北京奥运会的烟火,美如画,灿如霞;我们聆听了“天宫一号”的首次太空授课,心欲驰,神欲往。我们看到了千里绿野中公路、网路连成的美丽乡村,还看到了青山绿水间的扶贫工程的碧瓦飞檐……我知道,在下游,你们这一代,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但你可知,有多少人为此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责任和使命,他们牢记心间;奋斗和创新,他们永不懈怠。我们这艘巨轮,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有了强大的动力,一往无前。而今,我将接过他们的衣钵,而这衣钵也必将属于你,到那时,我们会一路同行,共同助力中华巨轮驶向更加美好的前程。“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那是多么光鲜的未来。转过头,你我目光再次相接,丈量出了18年的距离,这段航程,我辈为主力,你们做见证。下一个目标,名为“小康”,再下一个目标,会是你此时站立的地方,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不知前路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阻碍,但我们将会让你们见证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的勇气和力量,让你们见证先辈的光荣传统如何在我们这一代得到发扬光大。“长风破浪正其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刻,我们启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2035,请你们接续!【点评】对称拟题,比喻入题,“诗文连缀”析题,引用对偶结题。2.(2019·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佳作赏析]莫放修芦碍月生上海考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蒹葭》是《诗经》中最为优美抒情的一首。奇怪的是质朴粗犷的秦地怎会有这样悠远、别致、细腻的音乐呢?可是在我还没有深深懂得它的美之前就忽视了它,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国家和民族的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了。校园里、电视里、电台里、网络上,我们听到了太多异域音调,以至于我们会产生错觉,会忘了这是在中国的文艺节目里。在越来越开放、包容、自信的当下中国,一味地反对这种异域音调,认为其“异”而影响到中国音乐的“美”,从而简单地否定、排斥、拒绝的人可能不多了。的确,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地看待,便会发现异域音调也有丰富而独特的美。如莫扎特小提琴的悠扬;巴赫如一条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而摇滚则爆发着生命原始而刚强的粗犷之美,表现了对生命力量和价值的渴望。但是在一阵阵热闹甚至有些喧嚣的背后,我越来越觉得不安:因为我们更需要自己民族的音乐,需要我们的“中国味”。需要“中国味”的优美、抒情、人文、对生命的爱和包容,那种在苦难中依然饱含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这时我们就能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会特别喜欢《蒹葭》。因为它的朦胧,它的在淡淡的忧伤背后依然热情的执着;因为它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美;也因为它所蕴含的正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永远无法改变的东西。懂了这些,你一下子就能听懂黄土高坡上的呐喊,就能听懂孔子的一声喟叹:“吾与点也!”音乐如此,我们的教育、绘画、科技、历史等,不也如此吗?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海纳百川”,这些都没有错,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却渐渐地失去了自信心,甚至错误地认为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落后,从而我们简单粗暴地抛弃了我们许多堪称人类文明顶峰的成果,弯下了我们曾经连战火和刀枪都无法征服的高傲不屈的脊梁!这是多么愚昧和悲哀的事啊!加缪说:“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我们是不是正犯着类似的错误呢?所幸加缪还告诉我们:“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中国人需要有中国“味”的音乐以及一切。北宋诗人张先诗云:“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骤雨初歇,一派秋色更加迷人,岸边的芦苇茂盛地生长,但不要妨碍我欣赏将至的夜晚。或许在你拂开芦苇时,才能见到一轮明月冉冉东升的诗意美。在倾听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那轮冉冉东升的明月就是我深爱的“中国味”。【点评】化用诗句拟题,借助诗文入题,联想课文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