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关键词:健康教育,实践,大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本文简介:摘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推动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上海某医学类高校紧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本文内容:摘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推动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上海某医学类高校紧紧围绕全员育人—人人育人,育人主体发挥各自所长;全程育人—过程关注,广覆盖、准对焦,齐头并进;全方位育人—多方联动,协同校内外力量,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构建心理育人质量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促进其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领导,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动员全员参与,逐渐形成长效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育人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大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人员、过程、环节各方面缺一不可。高校应围绕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将各部门调动起来,改变以往学生管理仅仅是学工部、教务处的单线职责的局面,将除辅导员之外的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等纳入育人团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发展的题中之义。高校德育发展总体上呈良好态势,但依然存在形式主义、重视不够、方式方法单一、欠缺实效等问题。只有充分发挥课程、科研、网络、组织等方面的育人作用,挖掘其蕴含的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动员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才能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德育发展。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见》指出,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其基本要素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学习、人际关系、择业等方面的困惑,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涉及的内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2018年9月,2000年左右出生的学生即将踏入大学,“00后”大学生的到来,让人们直呼时间飞逝的同时,也提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时代的变迁,开展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批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追求个性发展,总体上对于心理健康不陌生,相对早熟,心理弹性差异大。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独立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育人质量。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开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驾护航。3“三全育人”视角下上海某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如今医学模式已由过去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共同作用的模式,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上海某医学类高校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校医学类专业长远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3.1全员育人—人人育人,育人主体发挥各自所长在制度层面,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学校要在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明确指出全校教职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关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组织体系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卫生保健中心、保卫处、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各学院及校内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人员。在人员保障方面,一方面,以学校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各学院专职辅导员、心理辅导员、拥有心理咨询从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为骨干,将各部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其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例如,心理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利用课间和晚自习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管理部门实行挂牌上岗,提供人性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支持;生活园区部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园区”系列活动,给予人员、场地等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生之间朋辈互助作用,成立校级、院级心理协会,每个班级确保有1~2名心理委员,定期开展心理培训与指导,搭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体系。3.2全程育人—过程关注,广覆盖、准对焦,齐头并进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第一课堂是基础,开设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通过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的集中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二级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专业基础课,如康复学院的康复心理学、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的护理心理学、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的医学心理学等;鼓励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开设不同视角的心理选修课,如情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第二课堂是补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促进学生心理社团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造“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品牌,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心理嘉年华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学院结合专业特征,开展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康复学院学生携手康复期人群,通过作业治疗法,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增强康复患者康复信心,激励其乐观面对生活;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目前学校浦东校区共有北苑、南苑、东苑3个教学实践场地,每个苑区都有至少一间心理咨询室或团体心理活动场地。第三课堂是拓展,利用网络,分享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建微信公众号“心理Family”,推送心理健康知识与活动预告;依托易班平台,借鉴兄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开展线上心理咨询服务预约活动,开通24小时电话咨询热线,创建心理解忧箱,不断拓宽学生心理咨询渠道。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步入社会,全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一阶段,学生面临从中学到大学的一系列急剧转变,如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原有的心理定式和结构被打乱,是入学后最先遇到的心理困难期。此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的是新生适应问题,要在引导学生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使其主动融入环境,参加各项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二、大三阶段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蜕变的关键时期,此时大学生已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对一些问题有主见,学业压力增大,情感困惑增多,是思想、学习、生活逐渐分化的时期。此时,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协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处理好学业和生活的关系为主要任务,通过心理主题讲座、心理班会、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大四阶段,一部分学生即将从学生向职场人身份过渡,也有一部分学生面临考研、出国深造压力,加之毕业分离情绪,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这一阶段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冲突较激烈的时期。此时,应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面试训练,减小其心理波动,使学生适度宣泄不良情绪,以顺利毕业。将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科学干预。做好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建立心理档案,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科学处理测量数据,根据筛查结果划分关注等级,为相应学生主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认真记录并保存学生心理咨询资料,对于不愿意接受咨询的个别学生,保持动态管理,定期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报告其最新情况;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要对其心理危机进行专业评估并确定干预方案。学生心理危机程度从低到高分为Ⅲ、Ⅱ、Ⅰ级:Ⅲ级是指符合危机干预工作对象特征但仍能正常学习、有生活意愿和能力者;Ⅱ级是指属于危机干预适用范围,不能或基本不能正常学习、生活,或对学习、生活明显缺乏兴趣且涉及生命安全问题者;Ⅰ级是指任何情况下即将进行、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毕的自杀自伤、伤害他人或其他危害社会秩序及校园安全事件者。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面对危机征兆或事件时,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尽可能降低其不良影响。3.3全方位育人—多方联动,协同校内外力量推行“医教结合”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中,“医”与“教”的功能定位是遵循以预防为主、教育与医疗部门分工合作的原则,全面覆盖目标人群,多形式引导和干预,以促进学生精神康复与心理健康发展,同时提高专业人员专业能力。基于此,医学类高校一方面与其附属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在“医教结合”框架下进行讨论、培训和督导,在遵守专业伦理的基础上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信息,提供心理援助,促进学生身心康复;另一方面,学校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工作,必要时予以及时转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人员也会应邀至精神卫生中心参观并参加案例学习。例如,学校相关人员到杨浦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康复科实践,了解一些常用的精神类药物及其适用范围、“鼓圈”活动流程并体验。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学校现选择合作的心理机构,创办时间早,是目前国内从事心理咨询和训练时间最长的专业机构,为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新生入学完成心理健康普测后,根据筛查情况,安排机构专职咨询师协助开展后续工作;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工作人员、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将其参与情况换算成继续教育学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通过不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实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学校于2018年荣获“2018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优秀组织奖”,在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沿用“三全育人”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同时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搭建平台,多力齐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作者:王雅王红王枫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