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组织第一节组织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的涵义从静态的角度看,“组织”是指有着共同目标与功能的、由人组成的群体。“组织”是指一种实体。从动态角度讲,“组织”是指对一个社会组织的要素与活动进行运作的工作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工作”,具体来说是指根据一个组织的目标,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加以分类和归并,设计出合理的组织结构,配备相应人员,分工授权并进行协调的过程。二、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计划工作完成以后,就要根据计划中的各种目标要求进行工作任务整理、分类、组合,据此进行部门划分。为保证各部门工作能得到有效地指导和控制,必须确立合理的管理层次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管理学中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组织工作是管理的第二项职能。组织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能产生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的结构。就是试图把石墨变成钻石。组织结构之于企业,就像人的骨骼系统之于身体一样,是企业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而为了给企业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健全的组织结构,管理者就必须有效地开展组织工作。1、设计组织结构,建立组织系统。2、设计组织内部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组织的制度规范体系。3、科学地配备组织各职位所需人员,并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4、加强组织协调,推进组织的有效运行,促进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三、组织工作的工作步骤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活动目标环境资源对活动进行分组,形成职位、部门和层次配备人员,划分职责和权限设置纵向和横向联系手段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运作组织工作的过程第二节组织设计一、组织设计概述组织设计是组织工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环节,着眼于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结构框架,对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的工作分工协作关系作出正式、规范的安排。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正式组织。1、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职权:赋予某职位的权力。职责:某职位应完成某任务的责任。总经理副总经理(主管生产)副总经理(主管营销)制造部经理质检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广告部经理研发部经理采购主管制造主管运输主管分销经理1分销经理2产品研究主管客户研究主管直线职权职能职权参谋职权一个典型的组织系统示意图图中的方框表示各种管理职务或相应的部门,箭线表示不同职权的指向。清晰地廓清了组织内正式职位系统的决策层级和联系网络,同时也标明了各种管理职务或各个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组织的活动可以分解为横向和纵向两种结构形式。职务说明书要求能简单而明确地指出:该管理职务的工作内容、职责与权力,组织中该职务与其他职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职务当事人所应具备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等基本条件。2、组织设计的原则(1)统一指挥原则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虽然有时在例外场合必须打破统一指挥原则,但是,为了避免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组织的各项活动应该有明确的区分,并且应该明确上下级的职权、职责以及沟通联系的具体方式。(2)控制幅度原则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的下属应该有一定的控制限度。每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是有限的,管理幅度不能够无限度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每个管理者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都有普遍提高,这使得管理幅度有可能大量地增加。(3)权责对等原则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职权与职责要对等。(4)柔性经济原则所谓组织的柔性,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组织的结构应当保持一定的柔性以减小组织变革所造成的冲击和震荡。组织的经济是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要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组织的柔性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柔性的组织必须符合经济的原则,而一个经济的组织又必须使组织保持柔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机构既精简又高效,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滋长和蔓延。3.组织设计步骤:组织设计被认为是把组织机构的全部活动划分成各种任务和明确这些任务之间关系的过程。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①谁将要做些什么(限制)?②谁将要向谁汇报工作(职权关系)③如何使人们和各种活动联系起来(归类分组)④如何通过任务分配和职权委派来确定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正规的沟通和汇报关系)组织设计包括三个基本步骤: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活动(顺序、时间等)→把各种活动按逻辑进行归类分组→分派职责和职权组织设计的最终结果是要形成组织结构--活动与职权相互关系的系统。组织结构是归类各种活动和委派职权紧密结合的一个系统。因此,进行组织设计,基本上分为两个步骤或者属于一种二步的过程:归类各种活动和委派职权。二、部门化1、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1)组织层次摩西的岳父乔叟看到摩西从早到晚整天坐在那里,以色列人在他面前排起了长队,耐心地等着见他,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倾诉心中的不满。乔叟对摩西说:“你这样做不太好。你和那些等着见你的人都受不了,你们会累坏的。你不应该自己一个人做这件事。”然后乔叟建议摩西在每1000人中选出一位代表,再在其中每100人选出一位代表,每50人及每10人选出一位代表。重大事项仍然由摩西自己来决定,但琐碎的事情就由那些选出的代表来作出裁决。摩西接受了建议。从那之后,他带领以色列人向迦南进发的任务就轻松了许多。层次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随之复杂化。为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逐渐形成了有层次的组织结构。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根据组织的任务量与组织规模的大小而定。(2)管理宽度,也称管理幅度指的是一个人直接领导下属的人数。人数越多,管理幅度就越大;人数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小。管理幅度的大小到底哪个好不能一概而论,由于人的精力、体力、知识能力的限制,而且管理者和下级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数基本上成几何级数增加,因此,一个人的管理幅度不能无限地扩大,存在一个最佳管理幅度。一般地说,上层领导由于决策难度大,工作重复性小,管理幅度较小,而到中层、基层,管理幅度逐渐增大。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①下属人员的素质和自主协调控制能力;②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的标准化可减少主管人员亲自直接监督下属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拓宽管理幅度;③工作地点相近,工作职能相同或相似,工作任务简单、少变且与其他工作关联性小,这些情况都允许管理人员保持较宽的管理幅度;④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强,配备有助手及先进的信息联络手段,或者主管人员从事决策与计划工作以及非管理性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消耗较少,那么其有效的管理幅度范围也可相应增大。(3)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关系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当组织规模一定时,在确定有效管理幅度的同时,也就相应确定了管理层次,两者是同时进行的。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多。以一家具有4096名作业人员的企业为例,如果按管理幅度分别为4、8和16对其进行组织设计(这里假设各层次的管理幅度相同),那么其相应的管理层次依次为6、4和3,所需的管理人员数为1365、585和273名。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例子管理幅度:4816管理层次:643管理人员数:136558527314166425610244096186451240964096116256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c)(b)(a)管理幅度的宽窄对组织形态和组织活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组织中作业人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窄,组织层次的设置就越多,从而组织就表现为高而瘦的结构特征,因此称这种组织为高耸型组织管理幅度越宽,组织层次就越少,从而该组织就成为扁平型组织扁平结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高耸结构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扁平结构是指在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它的优点是:①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高层领导人可以尽快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②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失真的可能性也小;③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较大,不可能对下属控制得很死,因而有利于下级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它的局限性是:①主管人员不能对每一位下属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②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也会因数量太大而受到影响。锥形结构是指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形态。它刚好与扁平结构相反,优点是:较小的管理幅度可以使主管人员认真、仔细地处理信息,并对每一个下级进行详尽的指导。但缺点也是明显的:①过多的管理层次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②使各层次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③使管理工作复杂化。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所谓部门化,也即活动分组,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将相关的工作活动予以划分和组合,形成易于管理的组织单位,如部、处、科、室、组等,这些通称作部门。部门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而形成不同型态的组织结构。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的领域要想有效、合理地集合组织资源,安排好组织内全部的业务活动,必须提供一些基本的指导原则,使组织部门化能够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组织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上去,确保“事事有人做”。另外,组织中的每一项活动终归要由人去完成,组织部门设计就必须考虑人员的配置情况,使得“人尽其能”、“人尽其用”。特别是,组织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调整和再设计组织部门结构时,必须贯彻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及时调整与组织环境不相适应的部门和人员,使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整合和优化。(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古典的管理理论强调分工是效率的基础。在组织的部门设计中,必须要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和关系分析,并按照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进行业务活动的组合。(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部门精简高效是每一个部门设计者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应当贯彻在部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项活动过程中。按照这一原则要求,部门设计应当体现局部利益服从组织整体利益的思想,并将单个部门效率目标与组织整体效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部门设计应在保证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下,力求人员配置和部门设置精简合理,不仅要做到“事事有人做”,而且要“人人有事做”,工作任务充裕饱满,部门活动紧密有序。3、部门化方式(1)按人数、时间、地点划分部门,形成简单结构这是最传统的部门划分方式。它只是为了管理方便而将完成相同任务的人员划分为几个部分,划归不同的管理者领导,因此并不体现管理的专业化分工思想。这种部门划分方式考虑的是做工作的人数、时间和地点,而不管这些人做什么和如何做这些工作的内容和方法。(2)按设备、工艺阶段或工作技能划分部门,形成职能结构这是将工作方法作为部门化的依据。如,企业中的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机械加工生产中的车、铣、磨、钻班组,它们是按工作手段——设备来划分的。机械厂中的铸锻、金加工和装配车间,纺织厂的纺纱、织布和印染车间,以及钢铁企业中的炼铁、炼钢和轧钢这样的分厂,都是按工作(生产)过程的工艺阶段来设置的。至于企业中的原料采购和设备维修、产品销售和市场营销、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研究开发和工程技术、人事管理和财务会计等,这些都是按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巧和能力来划分和组合部门的。这类部门化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取得工作的规模经济和高效率,但它容易导致各部门产生狭隘的职能眼光和本位主义思想,不利于全面考虑组织的总体利益。而且,由于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差,高层领导者只得将许多精力花在日常管理事务的处理上,影响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