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的国体与政体1、国体即国家性质,或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所表明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居于被统治地位。不同阶级的专政形成不同性质的国体。当代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即是无产阶级专政2、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意志,必然选择和采取一定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从而形成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之间不同的权力关系。当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中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3、我国国家机构按其性质和职能分为五大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在中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首要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4、【关注】选举制度选举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我国的主要选举原则:普遍选举权原则、平等选举权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县级)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选举法修改的八大亮点(半月谈)亮点一:取消城乡选举差别,实现“同票同权”亮点二:确保基层代表数量,解决“官多民少”现象亮点三:保护选民自由表达,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亮点四:“身兼两地人大代表”的现象不会出现亮点五: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不是可有可无亮点六:保障依法选举,加大“贿选”等查处力度亮点七:增设“选举机构”专章,明确选举委员会职责亮点八:对代表辞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性质:解放前:联系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和他们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阶级联盟。解放后: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用户社会主义、用户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多党合作首要原因:公有体制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16字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政协会议政协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区别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例题:判断: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略)第一章行政职能【09A】9.政府角色定位的集中体现是()A.政府结构B.政府职能C.政府性质D.政府权力一、行政职能的涵义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行政管理体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组织、结构和机制,最终体现为效能。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的基本问题,是政府一切活动的逻辑与现实起点。二、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一)政府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主要有:阶级统治职能;保卫职能;社会治安职能民主职能。2.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3.政府文化职能,4.政府社会职能,当代各国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行政职能呈现扩大趋势。政府的政治职能在逐渐减弱,其他职能在逐渐加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82.(08a)有关部门对方便面集体涨价事件的处理表明,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的职能是A.经济调节职能B.市场监督职能C.社会管理职能D.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1、经济调节——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市场监管——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3、社会管理——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4、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补充]:(08江苏)下列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A.河流B.公共道路C.国防D.公共图书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提供)(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法律,外交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政府提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上述两个特性不完全具备。包括俱乐部产品(有线电视、社会保障、收费不拥挤的公路)、拥挤性公共物品(公共资源、公园、不收费但拥挤的公路等)(三)行政职能的作用或地位1.是建立行政组织的根本依据2.行政职能的转变和变化是政府机构改革、人员编制改革的关键3.行政职能是确定政府组织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标准。4.行政职能是组织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基础5.行政职能的落实情况是政府管理效能的表征和检验标尺。三、我国行政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应以行政职能转变为核心)1.职能重心的转变由重经济轻服务、重建设轻管理转为管理和服务为重点,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2.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3.职能关系的转变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职能关系。(集权分权,权力下放)理顺政企关系(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市场基础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第二章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履行政府职能的载体一、行政组织(政府机构)的类型(一)领导机关,(如国务院等)(二)职能机关,(各部委、各厅局等)(三)辅助机关(办公室、后勤、机关事务等部门)(四)咨询参谋机关(政策研究室、法制办等)(五)派出机关(地区行署、区公所、街道办等)注: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的区别派出机关:是有权地方政府设立的,代表其管理相关事务的机构,是委派机关权力的延伸。派出机构:是职能部门设立的,代表其管理相关事务的机构。如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二、行政组织的结构与体制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基本上是直线职能制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1)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2)管理幅度与管理事务难易程度有关。(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水平和管理手段先进程度成正比。(4)管理幅度同管理的机构或人员素质有关。(5)不同管理层次和不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应有差别。•2.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层级体系)是指行政组织上下之间,按管辖地域大小或任务轻重而确定其权利和责任大小所构成的层级体系,即管理层次。•例如,我国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是中央政府—省—地市—县—乡五级(组织法规定四级);又如,国务院—部委—司局—处—科五级•划分层次的标准是根据其管辖地域范围,管辖地域越大,范围越广,则权力越大、层级越高;反之,则小。3.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职能体系)有从业务性质划分:工业、农业、外事、文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有从过程功能划分: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反馈部门等•4.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1)机构臃肿、层次过多、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帕金森定律: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彼得原理:在层级组织中,每个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2)政企不分,结构不合理,在职能上微观管理过多,宏观调控不力。(3)政府干部增长过快,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的、法律的间接管理方式。•5.中央与地方关系•实质是纵向的权力关系,也即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事权:处理社会事务的权力•财权:各级政府负责筹集和支配收入的权力(2)提升中央政府的权威及其宏观调控能力(3)加快经济性分权的步伐(4)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法制化(5)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三、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四)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五)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六)2007年至今-------“大部委”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补充】关注“大部制”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大部制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体制。“职能有机统一”是大部制的精髓所在;“宽职能,少机构”则是大部制的鲜明特征。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拓展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机构改革要遵循“三定”:即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南京对三定的具体要求:定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补充】关注“省直管县”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现在各地试行的“省直管县”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注重财政体制突破的浙江模式(也称义乌模式),一种是重视行政体制突破的海南模式。实行“市县分置”、“省直管县”的改革方向也即是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转为“省-市、县”二级市领导县的弊端:(1)“地级市管县”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如宪法并无地级市这一层级规定)(2)管理层级过多,管理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低下(3)市县矛盾突出,不利于城乡统筹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A.因地制宜、逐步实施B.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间关系,扩大管理幅度C.进行配套改革(当前主要集中在财政经济管理权限,社会管理权限、人事权限等也需配套改革)第三章行政领导行政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一、行政领导的类型按照行政管理过程中决策参与的范围,行政权力分配的集散程度以及行政监督方式的不同,行政领导类型可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放任型三种。二、行政领导方式1.强制命令方式2.疏导教育的方式3.物质激励的方式4.榜样示范方式三、行政领导者1、行政领导者是职位、权力、责任的综合体。•职位、权力、责任是行政领导者实施行政领导活动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关系:职位是行使权力、履行责任的前提;权力是行政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活动的资格,是承担责任的手段;与职位、权力相比,责任是本质、是核心。2、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补充】关注“问责制”•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2009年7月,《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1、原则: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2、问责的七种情形:(一)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二)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三)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