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交流发言材料:我爱你,党校!今年10月,中共*省委党校将迎来70华诞。我在党校工作了28年、生活了40年,熟悉党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亲眼见证了她的发展巨变,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贡献过绵薄之力。回首40年,往事历历在目,有耕耘,有收获,有泪水,有欢笑,有跋涉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不禁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我爱你,党校!一、我爱党校这片热土热土是干事创业的地方,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是在筑中国梦的过程中圆自己个人梦的地方。党校就是这样的地方。1982年1月,我从*大历史系毕业,分到党校党史教研部,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我格外珍惜上讲台的机会,认真备课,全身心投入,与学员分享学习心得,把自己的感动传递给学员,让学员在感动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教学目的。20世纪80年代末,党校教育“正规化”结束后,党校的主体班以短训为主。学员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许多人毕业于名牌大学,硕士不鲜见,甚至还有好些博士,加上在改革开放一线担任领导职务,一般都出过境、出过国,既了解国情又见多识广,他们对教学的期望值甚高。面对这样的学员,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帮助教师们成长,学校创造了各种条件,出台了多项举措,主要有:一是在每年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发给奖状、奖金,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获得感、责任感,在全校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二是鼓励科研,对拿到课题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老师给予“重奖”;三是调查研究制度化,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教师到基层调研,让他们深入了解国情、省情,这样在讲台上就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四是送到中央党校进修;五是下派挂职锻炼;六是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优化师资结构。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尽快成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师们像一粒粒良种,在党校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沐浴着新时代的雨露阳光,长成参天大树。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打造,为争创全国一流省级党校提供了人才支撑。在教书育人的岁月里,作为导师,我先后指导过7名硕士研究生,全部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其中2名考上博士。指导的在职研究生,也全部获得研究生学历。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1985年和1991年我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04年9月,获主体班优秀教学奖;20xx年9月,获研究生优秀教学奖,并在教师节这天受到表彰,这对我忠诚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到20xx年8月退休时,不知不觉,我已在党校的讲台上站了28年(1982年—20xx年),把一生绝大部分宝贵工作年华献给了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我终于从助教熬成了教授,满头黑发已经花白,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但我无怨无悔,党校这片热土让我圆了教授梦,更让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留下了踏实的足迹!二、我爱党校这片净土净土是干净的地方,没有污染,不含杂质。党校就是这样的地方。党校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良好。我在党校的40年里,评职称,当上讲师、副教授、教授,都是依靠自身实力获得。“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在党校没有市场,没有生存空间,党校不兴这一套,党校姓党!我工作期间有较多接触的三位常务副校长都严于律己,清正廉洁。1980年至1988年担任常务副校长的王泽民在办完离休手续的第二天,便主动交出他办公室的钥匙,经行政处清点确认,写字台、书架、电话、电脑、椅子等办公用品一件都不少。“我对王校长的敬意油然而生!”行政处原副处长张学成如是说。1993年至1996年任常务副校长的刘德骥,曾任在职研究生导师,学生来向他请教,如果碰上饭点,他总是自掏腰包请学生吃饭。他的回忆录也是自费出版的。李锡炎在1996年至20xx年担任常务副校长。2003年夏天,我随李校长到某市调研。完成调研任务后,相关工作人员给我们安排了计划之外的非工作行程,被锡炎校长严词拒绝。李校长心中有“戒”,廉洁这根弦在他心中始终绷得很紧很紧。他不仅内心对党的廉洁纪律高度认同,行为上也能自觉遵守。领导们的行为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校长们廉洁,全校教职员工就会上行下效,人人以廉洁为荣,以贪腐为耻,推动形成了党校的廉洁文化。三、我爱党校这片多情的土地在我看来,党校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是一片多情的土地。学校关爱每一位教职员工,同事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高高兴兴地到党校报到。可万万没有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几天后,我突发急性黄疸型肝炎,一病不起。一打听,到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需要先交60元,而我手头拮据,实在拿不出这笔钱来;也无法在家隔离治疗,因为那时我在原工作单位只住了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全家三口挤在一起。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顿时陷入困境。父亲向学校报告后,学校在第一时间,派门诊部主任周萍携现金支票、带小车送我到成都市传染病医院住院。两个月后,我痊愈了,学校又派周主任带小车接我出院。在家休息了两个月,我完全康复。患难见真情。这次生病,让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组织的温暖。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回报学校的救命之恩!40年过去了,这件事我一直铭记在心,从未淡忘。1987年4月10日,受学校派遣,我到西藏日喀则地委党校支教。我出差了,女儿吃午饭就成了问题,她那时在成都草堂小学念书,三餐都在家吃。我爱人在成都轴承总厂上班,该厂位于成都东郊,从西郊光华村乘公交车,需换乘三次,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她每天早去晚归,午餐在厂里吃,无法赶回来为孩子弄午饭。我只好请党史教研部黄季康老师帮忙解决女儿的午饭问题,他爽快地答应了。那时我已搬到党校,住2栋1单元6号,与黄老师门对门。7月25日,我完成支教任务,回到家里,当我把女儿的伙食费交给黄老师时,被他坚决拒绝,“同志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他平淡地说。几十年来,这句话一直响彻在我的耳畔,温暖着我,感动着我。在我援藏支教期间,党史教研部周德惠老师每天买菜送到我家门口,一送就是几个月,也让我十分感动。正是同志们的支持,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我才能完成援藏支教任务。党校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我感到很开心,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