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合肥学院教学改革情况介绍合肥学院杜奕智合肥学院2002年升回本科后的思考:*本科院校的数量大大增加了,我们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否应该重复老大学的发展轨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办应用型本科是否就是降低身份?应用型本科是否也可以办成一流?*办学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合肥学院的优势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借鉴服务平台服务面向开放性开放性2003年,学院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合肥学院是一所与德国共建的大学学什么?如何学?如何构建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德国经验要本土化,要把借鉴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以专业为龙头,以学科作支撑。培养方案设计理念:“知识输入导向”向“知识输出导向”转变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以能力为核心教学要求: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理论知识以适用为度,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项目推动改革与实践在改革中规范,在规范中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增加一门课-----专业导论课增加一个学期-----认知实习学期体育课改革-----实行俱乐部考试制度改革-----N+2考试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为什么要重构培养方案,因应用型人才培养出问题•问题之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出现了偏差•原因–定位不清楚,甚至没有定位–培养方案不是量身定做,甚至直接用研究型高校培养方案–有因人设课现象•解决办法——准确定位,重构培养方案•重构依据——社会需求(定位、专业能力)•企业调研–大量走访相关企业–了解企业要我们这类高校学生去做什么(岗位群、专业能力)–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及职务谢海涛教授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杨大松教授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教授闫朝华教授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韩春明教授安徽省工业设计协会主席教育部工业设计教指委常委霍恩(德)教授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原副校长工业设计教授马史•戴德(德)教授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工业设计教授具常(韩)教授韩国韩巴大学工业设计教授韩国起亚汽车设计师金润(韩)教授韩国韩瑞大学艺术学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田斗焕(韩)教授韩国韩巴大学工业设计教授韩国三星电子首席设计师李汉成(韩)教授韩国韩巴大学工业设计教授韩国LG首席设计师郑夏成(韩)教授韩国韩巴大学工业设计教授韩国LG家电设计师陈姗高级工程师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部部长陈飞高级设计师合肥美的冰箱国内设计部总监李庆丰高级设计师南海建泰铝制品公司设计部总监(我系2000届毕业生)例如:艺术系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席:邵国泉(合肥学院化工系主任教授)副主席:李朝东(安徽省重化工专家组组长)程甲辰(合肥宁垣化工设计有限公司总工)委员:牛宏顺(中盐集团合肥四方磷复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利明(合肥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舜琪(合肥泰格可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娅华(安徽华伊美科技企业集团高工)谢家颍(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福胜(安徽皖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仁发(合肥学院化工系实验室主任教授)刘俊生(合肥学院化工系膜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杨本宏(合肥学院化工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教授)朱德春(合肥学院化工系副主任副教授)高大明(合肥学院化工系化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秘书:孙虹广泛调研,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所从事的工作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和维护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开发机械工艺设计机械产品标准化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现场技术服务产品营销岗位群新产品企划师产品设计师标准化师工艺师检查员、质量师设备工程师生产调度员车间技术员销售工程师岗位群的调研再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岗位群贯穿了从产品孕育一直到产品售后的整个过程。•企业对工艺师、车间技术员、生产调度员等面向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现场工程师”的需求量较大。软件工程专业——岗位群根据领域(如Web领域、嵌入式领域等)进一步细化中低端技术岗位程序员,测试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中高端技术岗位系统分析员,系统架构师,软件设计师……管理岗位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质量保障,……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嵌入式程序员Android程序员人才培养方案理工科实践学分30%,文科25%增设一个认知实践学期12学分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第二课堂6学分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率80%各专业制订专业选修模块引入学习负担概念—学习量1学分=28学时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基础课要适用,课时适当下调。专业基础课要管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专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以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目标。(2009年试行)课程体系分类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主要是学科知识体系*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以专业为导向,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最显著的特点是课程模块化所谓模块(Modul),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模块内容单一课程若干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实验课程,或实习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组合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单元何为模块?模块化-教学观念的转变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Input-Orientation)的教学理念=“哪些内容我要讲授”变成以知识(能力)输出为导向(Output-Orientation)的教学理念=“哪些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理念–从传统的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转变为以知识(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知识输入:以要学什么为出发点,构建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为导向)•知识(能力)输出:以能做什么为出发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整合)模块化之后: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的划分。更加体现能力培养和应用导向。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学期模块学分一思政模块Ⅱ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A5学分大学英语I5学分计算机二级课程4.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3.5学分素质教育I5学分26第二课堂6学分体育俱乐部6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公共选修模块5学分二思政模块I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B5.5学分大学英语Ⅱ5学分大学物理A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I3.5学分工程训练6学分28三思政模块Ⅲ2学分工程应用数学C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D3学分大学物理B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II5学分机械制造基础4.5学分工程力学I4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I3.5学分30四思政模块Ⅳ子模块13学分工程力学II4学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学分机械设计I4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II5学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学分素质教育Ⅱ5学分27五认知实习12周18六机械设计II4.5学分机械设计综合训练4.5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3.5学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3学分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3学分液压与气压传动4学分机械制造技术I4学分26.5七思政模块Ⅳ子模块23学分机械制造技术II4学分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训练4.5学分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4学分计算机辅助工程3学分企业经济与法律3.5学分22八机械创新设计3学分(4模块选2)先进制造技术3学分(4模块选2)机器人技术3学分(4模块选2)模具设计3学分(4模块选2)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I3学分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10学分19九毕业实习、毕业设计24学分24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间:2008,8模块名称:教学目标/预计达到的要求(learningoutcomes):内容描述:责任教授/讲师:用于专业:模块编号:执行学期:学分数:学习本模块需要的条件:预备知识:考核方式:执行方式:面授教学h上课h练习h自主学习h合计h参考书籍:模块描述•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步骤–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岗位群确定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分解成能力要素(子能力)—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和知识点应用—相关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应用组合成模块—不同模块可灵活构成不同的专业方向—覆盖该专业能力的所有模块组合成本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图1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示意图专业能力分析确定机制专业岗位群和专业能力调研分析岗位群新产品企划师产品设计师标准化师工艺师检查员、质量师设备工程师生产调度员车间技术员销售工程师对应的6大专业能力产品工艺设计和工艺开发能力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能力工业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和管理能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产品制造的生产管理和现场技术服务的能力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能力分析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之间联系的桥梁。•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确立了对应岗位群的6大专业能力。步骤1:专业能力的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6大专业能力工业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能力机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机械产品营销和服务的能力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能力产品工艺设计和开发能力步骤2:专业能力要素的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分解6大专业能力产品工艺设计和工艺开发能力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能力工业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和管理能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产品制造的生产管理和现场技术服务的能力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专业能力要素力学分析、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分析(CAE)的能力机械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工装设计、计算机辅助加工(CAM)和数控编程能力机械产品构形和计算机二、三维图形建模的能力机械测量、检测和分析判断能力机电控制及机电液设备维修维护能力工程实施运行管理及专门领域工作能力步骤3:专业模块的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机械产品的构形、测绘1)能熟练使用投影法,在二维平面表达三维空间形状2)初步具有对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3)能熟练使用仪器绘制和徒手绘画,使用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能进行三维造型,能阅读一般的专业图样4)初步培养工程意识,掌握、贯彻、执行国家标准5)能熟练使用各种测绘仪器6)掌握测绘过程和技巧计算机二、三维建模AutoCAD/UG1)了解软件的安装和内部结构2)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工程图的绘制3)能进行基本的三维造型首先要确定专业能力要素所对应的支撑知识点表1机械产品构形和计算机二、三维图形建模的的能力与其对应的支撑知识点步骤3:专业模块的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表2力学分析、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分析(CAE)的能力与其对应的支撑知识点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力学分析1)熟练掌握静力分析的原理和方法2)基本掌握运动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3)初步掌握动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计算1)掌握将工程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2)熟练掌握拉(压)、剪、扭、弯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