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寒食节清明寒食节,不妨也把这个节日告诉你的朋友,一起过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节日吧!目录1一代忠臣介子推2两节之间的关系3两节之间的区别4寒食节的习俗5传承孝道文化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说到清明,全中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但说到寒食节,知道的人可就少了许多。寒食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关系变迁:1毫无关联阶段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2相互交融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3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寒食节习俗文化1、扫墓祭祖: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以沾先祖德泽。寒食节习俗文化2、禁烟、寒食:古时家家都禁止生火,吃寒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禁烟到如今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寒食节习俗文化3、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以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坟前插柳、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和门皆插柳等,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寒食节习俗文化4、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寒食节习俗文化5、踏春、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等等学习介子推的奉献精神介子推的故事一、重耳流亡: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惠公登基后,害怕公子重耳威胁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杀重耳。从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时已经43岁,按理说,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没有指望能东山再起,再当国君了。所以,追随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几个人了。二、介子推割肉做汤:流亡的日子很不好过,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还要躲避追杀,一行人狼狈不堪。有一次,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粮食。重耳饥饿难耐,眼看就要晕死过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大为感动,承诺有朝一日辉煌腾达时,一定好好报答重耳。三、宁落一群,不落一人19年后,重耳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当上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追随他四处流亡的功臣们大加封赏。连偷粮食的头须都有份儿。却独独忘掉了有肉汤之恩的介子推。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邻居解张愤愤不公,赋诗一首挂在城门上。诗中说: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晋文公看了诗,很是懊悔惭愧。召见介子推,想要赏赐金银珠宝。可是,介子推羞于如此接受奖赏。带着老母,不辞而别,登上绵山,隐居起来。四、介子推之死:晋文公亲自率众人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山深树密、重峦叠嶂,无处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留下一面作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死不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二人出山。后来,有人在一颗干枯的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体。介子推后背堵着柳树树洞,树洞中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书提示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五、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表达思念和歉意,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同时下令,在介子推遇难这一天,举国上下,寒食禁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谓之改火。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不能开火做饭,吃一些蒸饼、饭团、鸭蛋等事先准备好的冷食。五、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表达思念和歉意,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同时下令,在介子推遇难这一天,举国上下,寒食禁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谓之改火。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不能开火做饭,吃一些蒸饼、饭团、鸭蛋等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六、“足下”的由来:晋文公还将一段烧焦的柳树带回宫中。命人做了一双木屐,每次穿它,都黯然神伤,叹道:“悲哉,足下!”传说,这就是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一词的由来。七、戴柳、插柳风俗的由来:后来,晋文公带领群臣,白衣素服,徒步登上介山,祭奠介子推。只见那棵老枯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望着绿枝千条、随风飘摇的柳树枝,像看见介子推一样,感慨万分。晋文公摘下柳枝,编了个圈戴在头上。文武大臣纷纷效仿。这就是清明节戴柳、插柳习俗的由来。节日意义孝道文化祭祖是一种孝道文化。中国人不像西方人,相信天地万物和人类是由某种神灵创造,只是实实在在的相信“体肤受之父母,而人来源于物,物来源于天地。”由于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所以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祭祀祖先是为了弘扬孝道,“家祭勿忘告奶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坊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百善孝为先——一句承诺,一生践行。谢谢
本文标题:清明节与寒食节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02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