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精编教案(精编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范文解忧愁1/17高中语文精编教案(精编3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高中语文精编教案(精编3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1一、导入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1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二、懂与不懂的界限:好范文解忧愁2/17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相反,如果阅读的是1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好范文解忧愁3/17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四、总结规律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要读懂1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怎样去找这条线呢?回到刚才的例文: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好范文解忧愁4/17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五、布置阅读任务: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要求:1、选择1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2、做好笔记,课后写1篇题为《棋》的周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了解《战国策》的相关文学知识;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性格。3、从多角度分析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重难点:好范文解忧愁5/17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是本课的重点;2、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认识是本课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种职业的人一直带着一块神秘的面纱,从事着类似于电影007中特工那样的工作,这一类人便是刺客。他们之中有为财杀人的,也有为义杀人的。历对于这一类职业的人一直是褒贬不一。刺客在野史中出现的次数完全多于正史,然而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专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们写了1篇《刺客列传》,其中记载了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的事迹。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好范文解忧愁6/17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荆柯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好范文解忧愁7/17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便是关于一个在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一个刺客,他便是荆轲。二、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大家在初中也一定接触过。大家学过那一些篇目啊?明确:《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提问:谁可以简介一下《战国策》?明确:《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编者为汉代的刘向。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提问: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那么经可为什么会去刺秦啊?谁能回顾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明确: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恨,就逃回燕国,后来秦兵进攻各国,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就让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救国难的目的。好范文解忧愁8/17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三、理解文章,疏通字词。(35分钟)这篇文章比较长,但是叙述也很有条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先请同学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1-2:刺杀的缘由;3-9刺杀的准备;10-17刺杀的过程;18:刺杀失败,荆轲被杀。由于课文比较长这节课我们重点理解分析第一二部分。下请几位同学结合自己预习的情况来说一说在第一部分发现了哪一些文言知识,每位同学一段。通过文言知识点的分析我们理解了文意,那么这一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从文中我们有看出相关人物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明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好范文解忧愁9/17“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接着我们来梳理第二部分。(学生疏通词句,教师点拨。)提问:我们了解了文意,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一段中对人物的描写侧重于什么角度啊?明确:动作、语言、场面。提问:这一段包含着几个场面?明确:五个。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提问:这些动作、语言、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好范文解忧愁10/17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好范文解忧愁11/17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四、布置作业。(2分钟)1、熟读全文;2、整理本课所学文言知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好范文解忧愁12/17在中国文学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好范文解忧愁13/17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