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工资制度中要注意把握二个原则:⒈公平原则。大家一定是很奇怪,你一定是受计划经济大锅饭影响,上来就讲公平,实际不是这样,怎么理解公平,公平不是平均,我们中国人走过极端,过去讲大锅饭,后来一讲激励,我们又讲按劳分配,好像只有拉开差距才能够鼓起干劲来,但是在真正设计企业工资制度的时候,首先要有公平原则,什么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要体现企业内的同工同酬和多劳多得。说起来简单,真正让员工感觉到公平是很不容易的,非常难的,在设计中要体现公平也是非常难。因为我们国家长期实行计划体制,员工的市场经济观念很差。北京中关村有一家台资,是搞计算机软件的,他们在中关村,聘请了一批计算机研究所的人,搞了个软件开发公司,他投资100万美元。91年开始,他搞的是化软件,不是大众化的,当年盈利100万,老板高兴的回去过节了。回来后发现他被员工抄鱿鱼了,这些员工已经自己组建公司去了,他非常不理解。于是就一个一个去找,花了二个月时间去找他们,最后终于有人和他说实话了。问他去年盈利多少?他说我是赚了不少。人家又说你知道不知道劳动创造价值?他说是啊,是大家劳动干出来的,我也给你们工资了,你们在研究所每月工资三四百元,而我每月给你们2000多元,高出这么多倍,我临走时又给大家十几万分红,这就很对得起你们了。员工说:不对,劳动创造价值,你盈利100万,我们都知道,而你才给我们十万,不行,不公平,所以我们走了,自己去干,老板非常吃惊,他说我投资100万,又拿出10万给你们分红,其他是我资本的回报。他后来和我讲,你们为什么没有这个观念。我解释:中国劳动者中、员工中没有这个观念,他觉得不公平,因为这是我们政治经济学中长期教育的,所以,你创造的这100万,他们就认为应该回报他们。他说那应该回报多少,你给我个底呀,我说不知道,这要看你的盈利水平和他们的期望值,给他一半也不多,给他80%也不多,因为我们传统的体制教育了这样一代人。他们认为这都是他们创造的,应该回报给他们。我说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你当初的工资制度怎么设计的。他说,就这么十几个人,原来工资三四百元,我给他们2000多元,最后给个红利的回报就可以了。我说你给他们介绍过这样的工资制度和分配中的格局?他说没有讲过,因为你没有把这套工资制度和整个企业制度中的利益分配告诉职工,如果你100万投入是个方向错误,那么有可能你一分钱也收不回来。但是你的工资支出去了,你的风险投资没有讲清楚,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是不理解这些问题的。虽然是知识分子,但他受的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教育而不是市场经济,所以他不理解。你觉得公平,而他们觉得非常不公平,所以抄你的鱿鱼。后来老板非常感慨,就是这么个工资制度反映了二地观念的差别。在台湾我用不着讲这个,因为他理解资本和劳动报酬问题,在大陆看来,尤其是对待高级职员必须讲清楚,他才能和企业同心同德,所以公平原则,在企业里不是很容易的,特别是过去我们认为公平就是平均,那就扭曲了。所以,首先要强调公平,才能使员工在心理上与企业达成一个共识。⒉激励原则。如果一个工资制度不能实际激励原则,那么这个工资制度是失败的。工资制度不同于人事制度。如果员工一直在你这个企业中工作,工资制度会伴随你整个工作生崖。所以一个工资制度不是把他停在那里,而是一个动态的,怎么实现激励,这是工资制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同志可以考虑,我们那套制度缺少什么?就是缺少了一个激励的机制,缺乏一个动态的东西。也就是说员工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他的工资可以增长;他怎么做就可以增长,这是过去我们国有企业的弊病。到目前为止还常有过去的痕迹,85年以后好一点了,企业的工资和效益可以挂钩,付盈不付亏,职工现在可以说是企业的职工了,而不是国家的职工了,就员工个人而言,员工的工资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这也是国营企业没有搞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仅仅解决了一个国家和企业之间这样一种工资增长方式,但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是失败的,他没有解决企业内部员工,个人之间如何增长问题。没有激励,看不到前景。实现激励是很难的,对不同类型的人,要施行不同的激励,不同的方式,激励的机制不一样。如销售人员和保管人员,这二个人的激励机制就不一样,工资方式就不一样,一样了肯定失败,这两个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不一样,你对他们的期望不一样,因此你的制度也就不一样,要激励,但对不同的人激励方式是不一样的,手段不同。二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两种思路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二个企业,所以也就没有完全一样的工资制度。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企业工资制度的设计是否有相同之处?企业内核心问题要解决什么?要解决企内不同员工之间的工资关系,工资差别如何确定?如何体现公平原则和激励原则?有二套思路:⒈能力工资制思路能力工资的来源:管理成为科学,即泰勒的科学管理,通过把人作为一种机器附属工作的标准化,在此上实现机械化,使工作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这是欧洲发展的基础。英国工业革命时开始推行报酬和贡献挂钩。因此对于白领实行职务工资,对兰领实行计件工资。并遍及整个欧洲,苏联革命胜利后,前苏联建立的工资制度也来源于英国,后又传到中国,干部中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工人实行技术等级制(八级工资制),通过技术考核来确定工资等级、工资标准、工资数量,这些都是能力工资。设计思想是:一个人能力大小,特别是表现出来的能力大小,与工资相对应。如果你公司采用能力工资制,那么你这个企业整个运作机制,人事制度都应围绕这样一个工资制度去运作,这有几个特点:①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如需一个三级车工,市场上的三级车工比我现有的要好,那么就可以马上把这个三级车工要过来,替代过来。他依靠的是外部劳动力市场,因此外部劳动力市场很发达。②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很发达,引导着教育发展。比如计算机软件,我在88年去访问东德,他们当时认为计算机软件很有发展前途,于是投资几个亿,但是没能发展起来(当时他们的计算机硬件还不如我们学院先进呢)。从中我们看到他的机制与北美完全不一样。北美看到了计算机的重要,先做计划,下达到教育部门,培养计算机人员。然后这些人员再搞计算机。北美市场不一样,一但发现计算机软件市场很重要,软件人才的价格一下子就上去了。一年可以收入十万美金,马上学校里的人员改行,中国留学生在北美有许多学物理的都转到计算机。这个市场调节的非常灵敏非常快,很多人都转过来了。但他们的价格也很快就降下去了。和我们的彩电市场一样,开始很高慢慢就下去了,市场调节灵敏度很大。由于外部市场很发达,对企业内部的竞争非常强,对于企业来讲,如果市场上的劳动力比你现有的劳动力很廉价的话,那么企业肯定要他不要你,在这种工资制度下,人人的危机感非常强,美国企业中有工会保护自己,他的技能如被替代的特别快的话,那就不行了。这是工会非常强大的一个例子。另一条路是自我培训,通过自我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北美的自我培训班很多,学习的人非常多,我非常吃惊。因为计算机人员很多。如果不采取自我培训,那么经过考核仍不能胜任的话,工会也无法保护你,只能被解雇。所以他们在不断的培训自己,到四、五十岁仍在培训自己。因为发展太快,层次越高的压力越大,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们认为参加这些培训的应该都是工人,或者是想进升,提职的人员。有很多中国去的留学生放假时我想和他们玩玩,他们都告诉我,让太太陪你吧。我很奇怪,不是双休日吗?怎么会没时间,他说越是中层雇员,压力越大,不景气时,企业解雇一个中层雇员,相当解雇5个雇员。所以你在企业中,能不能成为不可替代者是非常重要的。你能被替代的话,那他很自然就解雇你,解雇了你相当于解雇5个雇员。企业不采取降薪的办法,因为企业不能这样做,你也不会干。因为还有工会保护你,所以他采取我不要人了。辞退以后从劳动力市场再招。这样人力价格就下来了,工资是钢性的,不可以降薪,我可以辞退。他的辞退不象我们这么复杂,因此他要保住自己的职位,就要不断的去培训自己。所以在美国,同事之间话题很多,但如果想问一些专业问题那就很困难了。如在美国某学院计算机系的一位新来的秘书,在一次使用计算机时出现了问题,忙了一上午也没解决。原来的老秘书就在旁边看,他不问,也不告诉他。最后新秘书找到系主任,系主任分配老秘书帮助他,问题一分钟就解决了。我事后问老秘书,为什么不帮帮他?他说这有个等级观念问题,并涉以将来的提升等一系列人事问题。这种工资制度就反映出你的能力,特别是表现能力,人际关系必然很紧张,就向我们有些大学,紧密的和职称相挂钩。这种工资制度是能力工资制度的思路,不是评职称,而是评工资,因为你职称上去了,其它的也就都上去了。这种工资制度不适应激烈竞争。③流动非常濒繁,流动量很大。在北美找工作,学历是一方面。特别是企业,学历不是重要的,而工作经历非常重要。流动次数多少,工作过的企业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非常重要。如这个人的流动是从小到大,那就非常好了,很有可能被录取,薪水也高。他鼓励这样的流动,企业的人事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流动。④这套工资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利于新技术的采用,使新技术的采用受到阻碍。例:来自工会方面的压力,会阻碍新技术的采用。如英国的煤矿工人是世界上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最好的,但煤的成本越来越高,阻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北海油田发现后就好像给经济上打了强行针一样,所以准备关闭所有煤矿而转向开采石油。煤矿工人就组织了全国大罢工,抗议关闭煤矿。因为转业的成本绝大部分由工人个人承担,所以他们反对转业,反对引进新技术。最后政论只能和工会达成协议,慢慢的,一个一个的关闭煤矿。又比如:加拿大当地下雪时间长,市政工人里大部分从事人工扫雪工作。当引入新的扫雪机后效率会提高,但就要有三分之一的工人要失业。于是市政工人工会就组织罢工。最后达成协议,五年引进一部。五年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是逐步使一些老工人退休,但这样就延缓了新技术的引进。在日本,虽然日本不是机器人的发明国,但他的机器人使用率很高。日本引进新技术的速度最快,这和他的人事制度有关。这是对我们的很大启发,所以这套传统的能力工资制,很成功,功不可没,但最大的缺陷是对新技术的引进有问题。⒉资历工资制度的思路资历工资制度不是以个人的能力,来确定员工之间的工资差别,而是以资历即:年龄、工龄、学历等。其特点:①实行这种工资制度的企业,重视的是潜在人才,而不是专业人才,注重个人潜能。在日本二战后实行这种工资制度的企业较多,中国,东南亚也长期实行这种工资制度。而我们后来中断了。这种工资制度比较发达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而不是外部劳动力市场。如果你不提出辞职,他不会去解雇。年工续列工资制在日本实行的时间较长,工资起到了激励作用。你干的好就长工资,而不好好干就没工资,他们不是靠长工资来控制,而是靠没工资来刺激。就是辞退你了,没工作了。这时你怎么办?这个压力也是非常明显的。实行资历工资制,要的是你的潜在能力,在日本与北美的教育体制不同,与中国相似,每个人要有二关:一是考名牌大学,二是找工作。能考上名牌大学,他的能力就高于一般人,潜能较强。中国现有的36所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就高于一般人?不一定,完全要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②竞争不集中于工资。企业内部竞争很激烈,但不集中在工资。比如对白领人来说,不论在什么部门工作,大学生在十年内工资没有差异,他们的体制就是这么规定的。他是为了让你表现自己,看看你的能力到底在哪个部门更适合?出在哪方面?也许你是推销人员,也许是人事,十年可以考验一个人了。十年可以让你表现自己,也可以把档次拉开了,从而确定你在企业中的位置。十年后工资也就不同了,这是资历工资制。由于竞争不激烈,所以人事关系也就相对缓和。不同职务之间也有竞争,你对团队的贡献如何,并不是因为我教会了你就完了,而是把那团队精神容纳进去,互相提携,互相帮助。企业外部的流动率很低,而内部的流动率很高。一般不轻易辞退或辞职,因此这种工资制度,对新技术的引进是非常快的。因为员工长期在这工作是企业培训,员工对新技术不会有抵触心里,引进后会提高他的工资。日本二战后至九十年代初企业的倒闭非常少,整个是扩张型的。这种成长为企业内部的提升创造了很优惠的条件,内部竞争也不激烈,对企业的成长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