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会计稳健性的发展、计量与经济后果2一、会计稳健性的定义与分类会计稳健性(Conservatism)传统上被定义为:“确认所有的预期损失而不确认任何预期的收益”(Bliss,1924)。只有在法律意义上存在证实收益存在的证据,确认收益或预期收益才是被许可的。3FASB:在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SFAC2)中将稳健性描述为:“对不确定性的谨慎的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但是如果两种金额发生的可能性并不相同,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抛弃可能性更大的估计数而使用更悲观的估计数。”4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概念框架中的定义:“谨慎性(Prudence)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Caution),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5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6如果从各国准则中寻找定义依据的话,可以发现上述定义都只是从概念框架描述了稳健性的大致含义,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大多抽象缺乏操作性,对于如何判别企业会计处理的稳健性程度,我们很难从上述概念中找到答案,在此定义下难以发展出适用的计量模式来指导实证研究。7实证研究中的稳健性定义:Basu(1997):“稳健性意味着会计人员在确认好消息的时候对可验证性的要求更高”。所以稳健性意味着对损失和收益确认的非对称性,即会计人员对于损失(坏消息)要及时确认,而对于收益(好消息)要直到有充分的证据时才能予以确认。这个定义的基础在于对投资者的保护,因为投资者需要得到及时而充分的信息,以备决策之需;而对于坏消息而言,这种及时充分的程度就显得更为重要。Ball等(2000)认为,这种定义不同于传统的定义(股东权益的低估)。二者相比,前者侧重于利润表,后者侧重于资产负债表。因此,可以说,前者是盈余稳健性,后者则是资产负债表稳健性。Watts(2002)根据以往的文献,对这两种不同意义的稳健性作了深入的探讨,并描述了稳健性如何对会计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8会计稳健性的分类:(根据其性质的差异)非条件稳健性(UnconditionalConservatism)也称为独立稳健性(IndependentConservatism),这种稳健性意味着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不会再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存在,使得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如有关研究开发的费用化处理,以及大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加速折旧法等。它是一个总体的偏见,和当期的消息没有关系。条件稳健性(ConditionalConservatism)也被称为事后稳健性或非独立稳健性,它意味着资产的账面价值在面临不好的环境时被减值,但是在经营环境转好时并不转回来,即对收入的确认较之对损失的确认要有更高的可验证性,如存货计价的账面与市价孰低,资产减值政策就属于这类稳健性。它认为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快,当期消息的性质和盈余反映速度有直接关系,这正是Basu(1997)描述的会计盈余稳健性。直观上讲,条件稳健性意味着给予公司的管理层更多的判断空间,是一种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而非条件稳健性则是会计准则强加规定的,并不留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多的判断余地,所以是一种规则导向的准则。9二、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Watts(1993)认为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报酬契约与债务契约,因为稳健性可延迟向股东的支付以确保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延迟了基于盈余的报酬的支付,这确保了股东的利益。在Basu(1997)之后,出现的大量稳健性的研究提供的证据使Watts(2003)将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四个方面: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101、契约稳健的会计信息是化解契约签订中由于各方信息不对称、报酬不对称而带来道德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具体来讲,公司契约中主要就是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契约,以及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契约。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契约中,稳健型可以作为抵减管理者过于乐观的机会主义的一种工具。在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的契约中,公司经营好时债权人仅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但当公司经营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却无法收回其投资,也就是说债权人面临着一个非对称的收益。非对称收益的存在使债权人更为关注公司的最低价值,而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够缓解管理层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起到了保障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化解了债权人和管理层(股东)的冲突。2、法律诉讼3、管制(政治成本)4、税收11在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方面,Ball,Robin和Sadka(2006)在稳健性与权益市场、债务市场之间的国家横截面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债务市场规模解释了稳健性的国家横截面变动,而权益市场规模则对稳健性无显著影响。这意味着稳健性只对信贷人有利,对权益市场的股东似乎用处并不大。与Ball,Robin和Sadka(200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all和Shivakumar(2005)发现上市公司比私有企业更稳健。该发现意味着公开权益市场比私有权益市场更需要稳健性,间接表明股东也从稳健性中受益。12但Peek,Cuijpers和Bui—jink(2006)认为公司在上市前更多地为关系型融资,而在上市后转化为更市场化的融资,在关系融资下信贷人对公司的了解更深,因此对稳健性的需求并不高,而在转化为市场化融资后,对稳健性的需求提高,因此公司上市后稳健性程度上升。这表明股东和信贷人之间的冲突是上市公司和私有企业稳健性差异的一个重要解释。但是对于Peek,Cuijpers和Buijink(2006)的发现也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解释,也就是公司上市后所有权更分散,无法详细地了解公司内部信息的股东更多了,股东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所报告的盈余来做出投资决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稳健性的需求更高了。LaFond(2005)在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权分散的企业的财务报告更稳健,集中则更不稳健,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以私下沟通作为信息传递的主导机制的关系基础治理系统降低了对稳健会计信息的需求。在我国的大股东控制体制下,私下沟通机制也相对重要。曹宇、李琳和孙铮(2005)使用我国数据研究发现了大股东控制权越强,其会计盈余稳健性越差的结论,而大股东董事长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也降低了盈余稳健性。13孙铮,刘风委和汪辉(2005)使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债务比重高的企业的稳健性显著地高于债务比重低的企业。同时,对于国家控股的企业,债务对稳健性的这种影响显著更小。朱凯(2005)则发现,在银行贷款比例较低的情况下,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稳健性显著高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随着银行贷款比例的提高,两类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银企关系以及银行利益的重要性对公司会计信息稳健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何贤杰、朱红军和陈信元(2006)进一步发现,政策性贷款的存在是造成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信贷要求差别的重要原因,对于没有政府干预或干预较少的贷款,银行对两类企业会计稳健性的要求没有显著差别。而中央政府提高金融资产质量的政治压力和向非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时潜在的政治成本又迫使国有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而对非国有企业要求过于严格的会计稳健性标准。14陈旭东和黄登仕(2007)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的分析发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初期,盈余没有稳健性。与此相反,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盈余具有稳健性。这可能与Peek,Cui—ipers和Buijink(2006)的发现存在一致性,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企业更多是采用关系型融资(比如债务主要来自于当地的银行),因此稳健性需求低。而在企业逐步成长后,业务区域的扩展导致当地信贷人通过私下沟通来了解借款人信息的难度提高。同时,知名度的提高导致异地信贷人出现。因此,债务融资逐步地走向市场化,信贷人因此提高了对稳健性的需求。刘运国、吴小蒙和蒋涛(2010)研究发现:银行要求短期借款比例高和长期借款比例低的公司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考虑到两类产权性质时,银行对终极控制人为私有产权控股的公司有更加稳健的要求,且对短期借款比例高的私有产权控股公司会计政策要求更加稳健,而对长期借款比例高的国有产权控股公司会计稳健性的要求相对更低。15在管制和诉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方面,Watts(1993,2003),Kothar,Lys,Smith和Watts(1998)以及Beaver(1993)都认为,由于盈余高估时企业容易被股东诉讼,稳健性可降低诉讼成本的现值。Huijgen(2003)比较了英国在美国交叉上市的公司和没有在美国交叉上市公司的稳健性。研究发现,在有更严格的诉讼威胁及实施体制的美国交叉上市的公司的财务报告更稳健,并且诉讼是驱动公司会计稳健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从管制角度对稳健性的研究集中于会计准则管制。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对稳健性原则的强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赵春光(2004)讨论了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变化趋势,发现在1999、2000和2001年有所提高。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使用1993-2003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会计稳健性在1998年后逐渐增强,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会计具有稳健性。朱茶芬(2006)也发现,2001年前后盈余的稳健性和及时性发生了结构性的提升,说明2001年的准则变革有效改进了盈余质量。16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以及李远鹏(2006)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及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稳健性的研究却发现,很多研究得出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并非真正的稳健性,而是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假象,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由于退市管制制度导致了亏损时选择稳健,而在盈利时则不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也表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所提高的稳健性主要来源于亏损公司“洗大澡”所致。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使用分量回归进一步确认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高时会增加对好消息的确认,降低对坏消息的确认,而在低盈余时则增加坏消息的确认,降低对好消息的确认。17三、会计稳健性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第一阶段:从无到有的突破阶段(1985年~1997年)1985年7月1目,我国实施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它提出了稳健性原则,如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等。1992年l1月16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基本会计准则提出了会计核算的12项原则,其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这是我国首次就稳健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18第二阶段:从弱到强的提升阶段(1998年~2005年)自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以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的进一步运用。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不少于10年”、开办费“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19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作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和或有利得不予确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