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第四篇-费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七章产业布局第一节产业布局概述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实践2第一节产业布局概述一、产业布局的概念产业布局,又称产业分布或产业配置,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具体来说,产业布局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情况。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产业布局是一种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从产业的地区结构方面反映着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3二、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45(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1.成本学派理论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62.市场学派理论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瓜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7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8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9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10点轴理论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讯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11网络(或块状)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是点轴布局模式的延伸。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各级各类城镇;二是“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三是“网络”,即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网。网络式开发,就是强化并延伸已有的点轴系统。12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节点间、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线”“、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这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区域开发模式,它标志着区域经济开始走向成熟阶段。13天山北坡经济带14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心区域,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260公里,区域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疆总面积的5%,总人口为540.43万,约占全疆总人口的27.95%。行政区划包括: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奎屯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塔城地区的沙湾县、乌苏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农十二师。15全区核心增长极:乌鲁木齐工业增长极:克拉玛依综合增长极:昌吉、石河子交通增长极:奎屯旅游增长极:阜康农业与地区增长极:玛纳斯、呼图壁农工增长极:米泉农业增长极:乌苏、沙湾16天山北坡经济带建设成效2008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实现生产总值2304.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4.8%,比2000年增长了2.8倍,每年以18.1%的增速发展。2008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87.1亿元,占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2%,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4.8%,比2000年增长了4.9倍,每年以18.4%的增速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全面优化,农业农村经济已实现由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的方向发展,种植业结构已由“粮、经”二元经济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经济结构转变,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棉纺、乳品、饮料、酿酒、果蔬、食用植物油等独具特色的企业集群,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全面发展。17天山北坡经济带建设成效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带动下,新疆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0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3.5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1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1︰43︰35.9调整为2009年的17.8︰45.7︰36.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27亿元,是1999年的5.28倍,年均增长18%,水利、交通、电力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陆续建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18地区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这样,发达地区会通过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源向其他地区逐步扩散,以寻求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产品和资源的市场需求会相应增加。195.其他相关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20(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中国和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1.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21三、产业布局合理化1.产业布局合理化的标志产业布局合理化的主要标志是适应区域分工的要求,发挥地域资源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提高各地区经济效益,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2.产业布局合理化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区域分工与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有助于发挥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提高各地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2四、产业布局机制类型特点23产业布局机制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互相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具体的产业布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产业布局机制作用下进行的,产业布局政策也往往要通过产业布局机制的媒介来实施。产业布局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在空间上的反映和延伸,是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41、产业布局机制的类型(1)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在本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战以后,在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流行。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特点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25(2)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世界各国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还进行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特点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262、产业布局机制的比较(1)决策过程比较(2)区域经济稳定性比较(3)区域分工效率比较(4)利益趋动比较(5)自我调节能力比较(6)可操作性比较27中国产业布局机制的重塑产业布局主体以企业为主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28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二)自然因素(三)人口因素(四)社会经济因素(五)科学技术因素29(一)地理位置因素1、地理位置对农业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农业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2、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地方。30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3132农业活动界线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连线。此分界线以东为农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线以西为牧区,放养牛、羊、马等牲畜。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3、我国天然草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此线东南部分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分布区,此线西北部分是我国牧区畜牧业分布区。4、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界线:长城33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秦岭淮河线,南北农业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34(二)自然因素——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自然因素自然资源:指自然条件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按生成条件,可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35(二)自然因素1、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地区。2、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业,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36(三)人口因素1、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对该地区的市场规模以及资源开发的程度有着较大影响。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是人口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会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2、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区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布局与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3738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39(四)社会经济因素1、历史基础2、市场条件3、国家的政策和法律4、国内、国际政治条件401、历史基础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已经形成的产业布局,对现在和未来的产业再布局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因而会对产业布局产生积极的影响。412、市场条件(1)市场需求影响产业布局(2)市场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影响产业布局的行业规模和结构(3)市场上的竞争因素可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和产业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