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一节经济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目标的确立;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体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本节的逻辑结构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改革(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选择计划经济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1、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2、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的运行。3、前苏联的影响。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一)计划经济的弊端P152第一,所有制形式单一,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活力。(二)计划经济的弊端第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第四,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二)(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积极的探索?•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陈云在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4、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时,针对有人提出要消灭商业货币的错误观点,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的论断。后来又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等论断。3、毛泽东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社会主义二、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一九八二年,邓小平提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第二阶段一九八四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第三阶段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第四阶段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P1562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邓小平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性:P157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身特征P157●一是在所有制基础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宏观调控。2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建国50多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1949年10月——1956年9月)•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家与私人合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1956年9月——)•1956年9月——1978年12月•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生产力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经验教训我国所有制结构确立和调整过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P159-160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P160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P160“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正确理解公有制含义: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P16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P1622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资源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扩权让利,重点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第一阶段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之根本区别:1、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私”“社、资”区别。32、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不具有“公、私”“社、资”区别。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邓小平股份制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P16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一)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成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十五大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作出了新的定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2、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3、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P164第三节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一)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前提条件。1P165(一)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物质条件。2(一)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及社会分工的存在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3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体现P165第一,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三,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意义:P166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66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取收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

1 / 1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