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通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来实现银行的目标净利息差额,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来维持银行正的净值。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指商业银行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来实现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组合。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一、资产管理思想(一)资产管理理论1.商业性贷款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Theory)产生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这个时期,英国产业革命刚刚开始,机器工业尚未出现,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占支配地位。企业所需资金多数属于商业周转性的流动资金,因而流动性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为了满足不发达信用条件下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同时兼顾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盈利性,商业性贷款理论应运而生。2.资产可转换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爆发。为了迅速恢复经济,西方国家政府的贷款需求急剧增加,从而开始大量发行公债。由此商业银行对保持资产流动性有了新的选择,并开始逐步把部分资金运用到政府债券中。资产可转换性理论应运而生。3.预期收入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成为首要任务。鼓励消费的经济政策使消费品生产企业产生更换生产设备的新需要,迫切需要中长期贷款。同时,金融业竞争加剧,商业银行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找寻新的盈利点,因而增加利息率较高的中长期信贷是最好的选择,商业银行贷款由商业转向投入工业,这样预期收入理论也就产生了。(二)资产管理方法1、资金分配法资金汇集法(Pool-of-FundsApproach)也称资金总库法,其内容是:不考虑银行资金来源的不同特性,将商业银行的各种负债,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自有资本汇合成一个资金库,看做是单一的资金来源而加以利用,资金库的大小不是由银行的决策而是由外部市场因素(如企业活动、人口增长、货币政策)所决定的。资金汇集法要求银行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然后将资金配置到最能满足这个目标的资产上去。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如第一准备)收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收益(如现金),因此,配置资金时要有优先顺序。优先权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准备金、第二准备金、贷款、证券投资。资金汇集法起源于商业银行创建初期,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被广泛应用。基本做法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保证充分的第一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其他机构的存款余款,以及收款过程中的现金。(2)保证第二准备金,为防范所预见到的现金需求和未预见到的意外提供流动性。(3)银行拥有了充足的流动性之后,其余资金就可以考虑分配用于客户信贷需要。所有合理贷款要求都应在可贷资金限度内解决。(4)银行在满足了信贷需要后所剩余的资金可分配用于购买长期公开市场证券。投资账户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创造收入。二是在这些证券接受到期时补充第二准备金。图17-1资金汇集法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非存款性短期借款次级票据和债券权益资本资金库银行资金使用顺序第一准备金第二准备金贷款固定资产长期公开市场证券银行资金来源图17-12、资产分配法资金汇集法过分强调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而没有区分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资本金等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这种缺陷引起商业银行利润的极大流失,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在此情形下将所有负债看作单一资金来源已经不现实。每一种资金来源都有其独特的易变性和法定准备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这些情况开始运用一种资产负债表分配技术——资产分配法。资产分配法(ConversionFundsApproach)也称资产配置法或资金转换法,认为银行所需要的流动性资金的数量与其获得资金的来源有着直接的关系,银行应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来决定银行的资产分配。图17-2资产分配法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借款资本性债券股本一线准备金二线准备金贷款长期证券固定资产定期存款图17-2二、负债管理思想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ManagementTheory)在20世纪60年代后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银行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使得保持银行资金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更为突出,单靠资产管理已不能满足银行高盈利的要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使得银行的资金来源无论在渠道上还是数量上,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如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茁壮成长,证券市场迅速成熟。外在的竞争压力与内在的盈利动机相结合,促使银行必须另辟蹊径解决流动性问题,从而导致了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同时,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为负债管理理论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一)购买理论购买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20世纪先通货膨胀后滞涨并发的年代。该理论代表着更富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的新一代银行家的经营思想和战略,与过去保守作风和谨慎传统形成鲜明对照,它对存款理论做了很大的否定。购买理论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银行对负债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而是完全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②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③银行在负债方面的购买行为比资产方面的管理行为要主动灵活得多。④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适宜气候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低利率的情况。(二)金融产品销售理论金融产品销售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是此阶段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风起云涌、金融竞争与金融危机日益加深条件下的产物。金融产品销售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客户的需要,努力推销这些产品,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金融产品销售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销售思想,反映了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的彼此竞争和相互渗透,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功能多样化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思想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sandLiabilityManagementTheory),也称相机抉择资金管理,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才能实现经营总方针的要求。其基本思想是,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中,银行主动地利用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协调和控制资金配置状态,使银行维持一个正的净利息差额和正的资本净值。利率波动的环境中,不可预期的利率波动从两个方面给银行带来风险:第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缺口状态,会使利率在上升和下降中影响到银行的净利息差额或利润;第二,利率波动引起固定利率资产和固定利率负债的市值变化,从而影响按市值计算的银行自有资本的净值。第二节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运用之一—融资缺口模型及运用融资缺口模型(fundinggapmodel)是资产负债管理基本方法之一。银行运用该模型的目的,是根据对利率波动趋势的预测,相机抉择调整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结构,以实现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或扩大净利息差额率。一、有关融资缺口模型的术语和定义1、利率敏感资金利率敏感性资金(ratesensitivefund),指在一定时期内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2、融资缺口融资缺口(fundinggap),由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之间的差额来表示。有零缺口、正缺口和负缺口三种状态。3、敏感性比率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是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之间的比率关系。等于1、大于1和小于1。利率敏感资金正缺口利率敏感资金负缺口二、融资缺口模型的运用如果银行很难预测利率走势,采取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显然更为安全。srrtt三、利率敏感资金配置状况的分析技术商业银行在监测利率敏感资金配置状态和利率波动风险时,常运用利率敏感资金报告来进行分析。利率敏感资金报告是一种按时间跨度分段统计资金价格受市场利率影响的期限架构表。第三节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运用之二——持续期缺口模型及运用持续期缺口管理,是通过对银行综合资产和负债持续期缺口调整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在利率波动环境中,由总体资产负债配置不当给银行带来的风险,维护股东权益。一、持续期的涵义持续期(duration),也称久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麦考利于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从经济含义上讲,持续期是指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所有预期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也就是指某种资产或负债的平均有效期限。持续期还有一种近似的表示:D≈-(ΔP/P)/(Δr/1+r)所以,ΔP≈-p*D*(Δr/1+r)例,金融工具持续期的计算现金流发生时间(y)现金流($)现值利率因子(%)现值($)现值*时间($)1800.909172.7372.732800.826466.11132.22310800.7513811.402434.21合计950.242639.16持续期=2639.16/950.24=2.78(y)二、持续期缺口模型Dgap=DA-μDL其中,Dgap,持续期缺口;DA,资产持续期;DL,负债持续期;μ,资产负债率。根据会计恒等式,总资产等于总负债与净值之和,若以DNW表示净值持续期,则有:所以,=DA-μDL持续期缺口实际上就是净值的持续期。三、持续期缺口模型的运用假如一家商业银行,其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均以市场价值入账,单位为百万美元,利息按年支付)如下:资产包括现金100,年收益率为14%、偿还期为3年的商业贷款900,年收益率为10%、偿还期为10年的国债。负债包括年利率为7%、一年期的一般定期存款500,年利率为8%、偿还期为4年的可转让大额存单600。股本为100。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利息按年计算。(1)表13-5说明了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和每项资产负债的持续期。(2)假设所有资产和负债的利率上升2%(3)为了使银行股本净值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特别是利率上升的影响,该银行可以采取免疫的策略,使得持续期缺口为零。银行可以通过缩减资产的加权平均持续期或者增加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来实现。假设银行减少一般性的一年期存款224,而增加利率为8%的6年期以复利计算的定期存款224(见表13-7)。(4)同上面,当利率上升2%时,银行的资产的市场价值是1135,但负债的市场价值有所不同。第四节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根据“三性”原则,在资金资源配置过程中,以比例形式对银行资产与负债经营作出量与质的规定,从而能动安排资产与负债的组合。1994年2月25日、6月15日、7月7日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对监管指标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作出了暂行规定,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系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风险管理制度。1996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达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对1994年制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进行修订。新的指标体系分为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两大类,并把外币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中。这些指标又可以分为四类:总量控制类指标、流动性管理类指标、安全性管理类指标、盈利性管理类指标。总量控制类指标是对银行机构自我约束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存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存贷款比例是总量控制类指标中的核心指标。如果存贷款比例超过核定比例,则反映出银行超负荷经营。流动性管理类指标目的是使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保持在正常限量下,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纠正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错位的状况,满足银行的支付要求。包括:资产流动比例、备付金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安全性管理类指标管理的目标是把银行资产风险含量控制在安全区域内,降低和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的安全性。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指标等等。盈利性管理类指标是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盈利性要求而设立的。主要有资本利润率指标与资产利润率指标。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