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服装设计与服装设计师2
服装设计与服装设计师主讲:余君什么是服装?服装costume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又称衣裳。是人们必需的生活用品。服装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服装的制作和消费涉及卫生学、心理学、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领域。服装制作过程包括设计、选择材料、加工成型三大步骤。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人类通常会将衣物(也称为服装、衣服、衣著)穿戴在身体上。最广义的衣物除了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之外,还包含了手部(手套)、脚部(鞋子、凉鞋、靴子)与头部(帽子)的遮蔽物。如果是携带而非穿著在身上的物品(比如皮包和雨伞),通常应该算是配件而非衣物。服装的分类服装的分类方法很多。①按穿着用途分,有日常生活服装(包括时装、民族服装)、专用服装。日常生活服装又分上衣、裤、裙、衫、袄、袍、套装、大衣、披风、内衣等;专用服装则有职业服、舞台服、运动服、礼服、家居服等类。②按服装面料分,有布服装、毛呢服装、丝绸服装、化纤服装、裘皮服、羽绒服、胶塑服装等。③按季节分,有春秋装、夏装、冬装。④按穿着对象分,有男装、女装、童装、中老年服装等。其中童装又有婴儿装(又称宝宝装)、幼童装、中童装、大童装等区别。⑤按工艺特点分,有缝制服装、工艺装饰服装、编结服装(见毛线衣)等。⑥按结构形式分,有中式服装、西式服装、中西式服装等。⑦按织物工艺分,有机织(梭织)服装和针织服。趋势服装发展的趋势是成衣化、时装化、多样化。①成衣化:服装将由单件来料加工的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批量生产成衣为主的方式。②时装化:日常生活服装的造型和装饰将更加突出艺术性和时代风貌,以充分显示人们追求时装美的生活情趣。③多样化:服装的造型、品种、质量、档次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和各阶层人士多样化的穿着需求,达到适销对路,促进生产发展。什么是服装设计?设计一词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比如:工业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广告招贴设计、服装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等等,其意思也不一定相同,但就衣服的设计来说,是指为了某一种用途提出的独特创意,进而把脑中的构想具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以面料做素材,以人体为对象,塑造出美的作品。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观者所能看到的色彩与形态,亦指眼睛所不能看到的的作品表现方法、内部工艺等等。那些认为服装设计仅仅是画时装效果图的想法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设计者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衣服如外形、领围线、分割线等等作如何处理的构想,而应该像一位电影导演一样,立于创作的中心,统筹规划,使服装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服装设计时,一般要考虑以下五个条件:何人(who)。由于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文化修养、气质特征、社会地位、职业范围以及经济条件不同,对服装的要求就不一样了。何时(when)。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指穿着的季节,即春夏秋冬;二是指一天中的白天或夜晚,白天有晨礼服、午后礼服,晚上有夜礼服等等。何地(where)。主要是指场地和环境,场所主要是指车间、办公室、宴会厅、商店等等,环境主要是指地理环境、南方、北方等等。为何(why)。穿着的目的和用途不同,对服装的要求自然不一样,如宾馆制服、接待外宾、出外旅游等等,在穿着打扮上就要分别对待。为谁穿(whom)。说到底,大多数公开场合下,服装并不是为自已穿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以期满足被认同被爱的心理需要。在考虑以上五个条件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色彩、面料、纹样、造型、工艺、配件、辅料等因素,再加上设计师的个性及天赋,才能设计出出色的,成功的作品.1984到2008中国时尚产业志这是一部中国时尚产业24年的发展史,在这条并不漫长,却充满奇迹并且曲折跌宕的时尚之路上,我将你们梳理出一条时尚产业20年的发展脉络。相信,在时尚的外衣下,这条脉络反映着商业的本质和国家的变迁,从金钱、品牌的量变到中国人美丽的质变,从物质的升级到民族的自尊,那西方而来的时尚今日已彻底改变了我们,从暗涌到洪流,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强势改变着整个世界。惟一不变的是:那些设计师的梦想和企业家的雄心,那些没有国界的永恒的美丽。最初服装行业品牌的情况,也极不乐观,不少老板认为做服装投入少,见效快,一窝蜂地拥入,到2003年,广东的纺织服装企业2.2万家,制衣77亿件,职工102万,产值1400亿元,但是真正叫得响的自己的品牌寥寥无几,而且中国服装品牌每年倒闭的近2000家,几乎每天6家。更多的企业只是做“出口单”成为外国品牌的生产加工基地。缺少有战略眼光和气魄的服装品牌的创造者和真正有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的设计师。现有的品牌从国际服装业的眼光来看只能算是杂牌,它们的通痛病是:A、产品没有特色,定位雷同,缺乏创新B、质差价廉,破坏环保C、未有形成牢固的产品链条(例如60支纱棉广东自给率仅为7%)D、民营企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模式落后(国有企业80年占90%,2002年占7%)E、宏现调控能力差,风险机率甚高。(3-5年倒闭的品牌占80%)有关市场以服装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品牌成长的路程:80’s初——卖劳力,“潮州全民的手工钩针、抽纱”、“来料加工”、“三来一补”——赚加工费。80’s末——卖技术,“香港师傅、上海师傅”,进口先进的车衣设备。90’s初——卖产品,“出口转内销”“西湖路灯光夜市”。90’s中——卖设计(杂牌),“教育路时装街”。90’s末——卖品牌,“左丹奴”“堡狮龙”为代表进入中国市场,“淑女屋”、“波顿”、“威鹏”等创牌。2000初——卖文化,“休闲”、“牛仔”、“中国风”、“韩潮”、“日风”。未来——卖概念,“搂市广告”、“概念鞋”、“概念车”、“BUBERRYS——田园贵族”。我们广东地处珠三角,人杰地灵,首先改革开放,有着得天独厚的服装发展基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形成许多有地方特色的服装生产基地:深圳——女装虎门——时装惠州——男装中山——休闲装南海——内衣普宁——衬衣佛山——童装潮阳——针织潮州——晚礼服罗定——毛纺衣高州——手套西樵——布艺英德、汕尾、公平——工装张搓——针织衣大朗、澄海——毛衣乐从、揭西——床上用品新塘、开平、均安、大涌——牛仔等等.中国服装设计师与服装的现状在业外人士的眼里,服装设计实在是个美丽的工作。这得益于媒体对设计师一惯的报喜无忧的浮华抄作,香槟美酒,名人云集,这种商业行为误导了许多人,甚至是设计师自己。而大多数设计师还是在踏实努力的工作着,他们离鲜花、掌声保持一定距离,不是没可能得到鲜花掌声,而是看这些东西来源于何处,是自家掏钱就没意思了,最终炒晕的只是自己。时装界圈内有名,圈外无名的现象是最好的说明,这好比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不是因为歌有名,而是因为歌动听,使人记住歌名。炒作不过损失商家企业的几两银子,这也不是商家企业的唯一目的,而留给设计师的却是失重的滋味。客观的讲,国内设计师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说坎坷也不为过,国内设计常把接收最新的时尚资讯,放在首位。但真正能用上的少之又少。首先是公司的不认可,其次是市场的反应,这是相辅相成的,似乎挣钱的款式未必新颖时尚,而是兼容较大的从20一40岁都能穿着的大众款式,这似乎已经成了多数服装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款标准。企业从来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无可厚非。所以对于新颖脱俗的挑人款式,只有摆在样品室留作纪念了,给你一句“安慰”,不是款不好,只是款不卖,自己拿捏去吧,拿入钱财替入消灾,你的愧歉感足以扫净你所有对自己设计服装的矜持。设计师的资讯课似乎已经做过了头,公司也以慈悲为怀,给你个出路,走市场吧,说走不如说是抄,哪家好卖,抄哪家,这种快捷有效的工作方式,公司是极为鼓励的。所以你常会听到身边的亲朋好友说,“怎么每家的款式都很像,国内设计怎么了”,话不好听,但是现实。产品追风,已经成了各服装公司的一道风景,国内大牌公司追逐国际大牌,中档公司追逐国内大牌,小公司又追逐中档公司,然后小公司之间相互追逐销售好一点的公司,而各公司的设计者们似乎正在无意识的培养一种在国外叫作买手的行业。买手的工作就是,看准哪家货好,买来当样品,再批量生产,但这叫买手,而不叫设计,国内设计师莫名奇妙的被推到两难的境地。导致如此结果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老实讲,中国国情确实没达到可以滋生养护设计师的大环境,设计师的特质就是引导时尚消费,这种特质显然并没有被培养起来。当然,不是说国外大牌设计师就一定很好,他们一样需要香水、化妆品做后台。但西方人生性标新立异,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独特新颖的服饰文化概念已经形成。这出与西方国情及良好的经营运行机制有关,品牌不仅分一二线,而且有清晰的顾客群,而顾客群大多已经完全细分化,什么顾客,购买什么品牌的产品,商家完全掌握,这就是所谓的针对根本,适销对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相信国民的综合素质也会很快提升。设计师需要时间培养,顾客群体也同样需要时间,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有氧的服饰文化空间。对于中国人来说,“时尚”一词意味着什么?上世纪80年代,人们也许认为,这是买皮尔·卡丹或梦特娇;21世纪初,这个名词可能意味着Gucci或者Hermès的皮包;2008年,“时尚”两字则远远不是满街可见的Logo可以代表的——它包括着除消费以外,顶级品牌背后蕴藏的文化,以及人们由此被改变的生活方式。1984年的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条皮尔·卡丹的皮带在广州卖到1000元人民币,市面上一头黄牛连皮带肉带骨头也卖1000元。当然,你牵一头牛不能代表富有,但你如果敢把一头牛变成一根皮带作系腰上,你就‘真牛’了。”设计师:做艺术还是做生意20年过去,当中国消费者对国外设计师名字耳熟能详时,中国名师们只能出现在本土服装学院的教育课本上。他们为何不能在商场的销售和民众的口碑中完胜出击?他们为何仍然在讨论先做大生意还是先实现创意的老问题?而他们一年年重复的中国时装周30米T台,为什么不是通往纽约时装周的快行线?迄今为止,1979年皮尔·卡丹的到来对中国人来说仍然是件创世纪的大事。对于当时还不存在设计师职业,也没有服装设计专业的80年代中国来说,老百姓从来没想过衣服不仅是穿的,还能被当做艺术,而这些新奇的玩意儿竟然被卖出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对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更是天方夜谭。是艺术还是生意?从此,在商业与创意的平衡木上,中国人一走就是20多年。百废待兴的80年代,对于中国第一代时装设计师们来说,走上30米长的T台,是何止遥远的距离。1993年,一群怀揣着远大设计梦想的中国设计师建立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当时的64位会员和理事之中,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不足10名。尽管如此,协会的成立依然暗示着非常诱人的前景。”罗峥回忆。当时,从深圳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才两年的罗峥,尽管才24岁,却已经从看似平静的气氛中嗅到一丝前途未卜的商机。而15年后,弃商从“设”的罗峥所创立的自有品牌Omnialuo已成功在美上市。90年代初,中国还没有成立自己的时装周,也没有今天那么多专业的服装设计比赛,没有为中国设计师们提供专业的评选机制和展现创意的公共平台。这种混沌不开的黑暗时代直到1993年“兄弟杯”的创始才展露出一丝光明。而事实上,“兄弟杯”的创立也并非中国设计师的专属福利,它是针对国际青年选手展开的公开评选。大赛的选拔标准类似于现在的伦敦时装周,更多强调表现自我和形式美感而非实用设计。尽管如此,“兄弟杯”依然开启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创意先锋时代。在首届“兄弟杯”大赛上,有一名获奖选手刚从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毕业,叫做王一扬。当时的东华大学还尚未更名,人们更习惯于称之为中国纺织大学。而就是这位毕业才一年便在“兄弟杯”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人,1997年在陈逸飞的带领下,创立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设计师品牌Layefe服饰,并担任首席设计师。离开逸飞之后,王一扬于2002年创立自有ZucZug,在经历6年的稳固发展后,创造了年营业额上亿元的不俗业绩。而第二届“兄弟杯”金奖获得者现在已成为中国设计界的明星话题。14年后的她不但成为首位受邀参加巴
本文标题:服装设计与服装设计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