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粟疏晁错•一、解题•粟:古代是粮食的通称。贵: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贵。贵粟:以粟为贵。•二、作者介绍•三、课文说明•四、讲解课文•(一)讲解第一段•耕:指圣王亲自耕种。•食(sì)之:给他们(民)吃。“食”用作动词“给……吃”时读“sì”。•衣(yì)之:给他们穿。“衣”本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时,读“yì”。•为:因为。开其资财之道:给他们开辟积聚财物的道路。资:积蓄。•亡:通“无”。下文“亡”字同此。•捐:捐弃。指无人照顾。瘠(jí):瘦病。•畜:积蓄。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蓄”。•备:用作名词,指备荒的物资。•具:具备,准备。•尧、禹、汤:分别为上古三位贤君。•“俱”和“具”不仅字形不同,古音也不同。“俱”是见母,侯部;“具”是群母,侯部。两个字用作动词时,意义差别很大,用作副词时,意义也不相同。•“俱”用作动词,表示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具”用作动词,表示准备、具有。《左传·郑伯克段於鄢》:“缮甲兵,具卒乘。”•“俱”用作副词,是偕、同的意思,用来表示主语的范围。《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具”用作副词,表示尽、悉、统统。《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在先秦“具”用作副词,偶然可作“俱”讲。例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但是,后代就不这么用了。例如《史记·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这里“具告以事”,不能说成“俱告以事”,“俱去”、“俱死”不能说成“具去”、“具死”;因为“具告以事”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张良,“俱去”是一起离去,“俱死”是一起死。•不避:不让,不亚于。•不避禹汤:不比禹、汤时代差。•避:让,差于。•遗利:余利,指还没有利用起来的潜力。•游食之民:不以农业为生的人,不事劳动的闲散人员。•归农:归向农业生产。•(二)讲解第二段•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农:用作动词。•不地著(zhuó):不土著,即不在一定的地方定居。著:附著,固定。•民如鸟兽:老百姓像鸟兽那样(高飞远走)。•虽……犹……:表示让步关系的固定格式,可译为“即使……还是……”。•池:古代专指护城河。•煖:也写作“暖”,二者为异体字。轻煖:指丝棉、皮毛制成的高级衣物。•甘旨:美味,指高级精美的食品。•再食:吃两餐饭。•终岁:整年。•保:养育。不是保护之义。甲骨文“保”字或象大人抱着孩子的形状;或象大人背着孩子的形状;或象大人领着孩子的形状。这些字形,都具体地反映了护养幼儿的意思。如《荀子·议兵》:“长之养之,如保赤子。”•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有其民:拥有自己的老百姓。封建时代把人民看作君主的私有财产。•翻译:肚子饿了没得吃,肌肤受寒没得穿,即使慈爱的母亲也不能养育她的儿子,君主又怎能拥有他的百姓呢?•桑:指种蚕养桑。•薄、广、实: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民可得而有:能够拥有百姓。•务民:使民从事。•务民于农桑:使百姓尽力于农业生产。•务:用作使动。繁体的“務”,从力,敄声。故“務”的本义是致力、从事。引申为所致力的事情,事务。又引申为副词,一定,务必。•“事”用作动词是指做事情,从事某项工作,如《庄子·徐无鬼》:“予又奚事焉?”“务”用作动词也指做事情,但不是一般的做,而是致力于某件事,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去做,如本篇课文:“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事”用作名词是指事情,事务,如《报任安书》:“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务”用做名词也是指事情、事务,但不是一般的事,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是要事,急务。如本篇课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不过,“務”有时也可以用来泛指一般的事情。如《说文解字·叙》:“官狱职务繁。”而“事”则可以特指军国大事,如《论语·季氏》:“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务”是致力于从事某项工作,所以引申有务必,力求之类的意思,“事”则没有这种意义。•(三)讲解第三段•上:指国君。所以:用来……的方法。•牧:养,这里是管理统治的意思。•所以牧之:用来统治老百姓的方法。•翻译:老百姓(的趋向),全在于国君用来统治他们的方法。•趋利:追逐利益。•贵之:以之为贵。贵:形容词用作意动。•以:连词,因为。•其为物:珠玉金银之作为物品。•臧:保藏。这个意义多写作“藏”。•在于把握:意思是可以拿在手里。把握:用作名词。•周海内:走遍全国。•令:使。•轻:轻易。•轻背:轻易背叛。•去:离开。•有所劝:有诱惑的东西。意谓珠玉金银有诱惑力。劝:这里是诱惑的意思。•轻资:轻便的物资,指珠玉金银。•粟米:泛指粮食。布帛:古代麻织品叫“布”,丝织品叫“帛”。这里泛指布匹。•长于时:按一定的时节生长起来,生长有一定的时节。•聚于力:靠一定的人力集聚在一起,即收获要费劳力。•石:重量单位,古代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当时一斤约为今之半斤)。•胜:胜任,担负。中人弗胜:中等力量的人不能担负。•五谷:五种谷物。所指不一。《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在这里泛指粮食。(四)讲解第四段•服役者:为国家服劳役尽义务的人。不下:不少于。•畮:“畝”的古字。•石:这里指容量单位,而不是指重量单位。一石约相当于今之二斗。•耘:除草。•薪樵:柴。•治官府:修治官家的建筑物,即修整官府房舍。•给繇役:供应官差。给:供给,供应。繇:通“徭”。“繇”本身指草木茂盛貌。•翻译:春天不能避开风尘,夏天不能避开暑热,秋天不能避开阴雨,冬天不能避开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得到休息。•私自:私人,自己。•往:指离去的客人。•来:指来的客人。•问疾:慰问有疾病的人。•养孤:养育孤儿。长幼:抚养幼子。长:用作动词。在其中:(以上各种费用)都在百亩收入之中开销。•被:遭受。•急政:急迫地征收赋税。政:通“征”。•不时:指不按规定时期,随时都有。•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征收赋税并没有一定的时候,早上下命令晚上就改了。赋敛:赋本指征收田赋,敛本指征集税款。二字同义连用,泛指征收各种赋税。•贾:價钱。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價”。汉初各种赋税都折合成钱缴纳。由于征收无定期,农民只好半价出卖粮食。•亡者:指没有粮食的人。•取倍称(chèn)之息:向人借贷,任人收取加倍的利息。《汉书·食货志》如淳注:“取一偿二为倍称。”•商贾:商人。古代行卖叫“商”,坐贩叫“贾”。简称“行商坐贾”。•积贮倍息: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坐列贩卖:摆摊设市,贩卖货物。•操其奇(jī)赢:拿着他的余资。奇(jī):余物。•日游都市:天天在都市转游。意思是了解市场信息、行情。•乘上之急,所卖必倍:乘着朝廷的急需,卖出的商品价格提高一倍。•蚕织:养蚕织布。蚕,名词用作动词。•文采:指华美的衣服。•粱:上等米。即粟。通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古称其优良品种为粱,今无别。•有仟伯之得:有比农夫多千倍百倍的收入。有的本子“仟伯”作“阡陌”。“有阡陌之得”,即享受田里的收成。•因:憑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依靠他们的财富,结交王公贵族。•力过吏势,以利相倾:(他们的)力量超过了官吏的势力,用财富互相倾轧。•敖:通“遨”。《说文》:“敖,出遊也。”《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遊。”因此比较妥当的说法应该是:敖,后来写作“遨”。•冠盖:指冠服和华盖。相望:相向。这句的意思是说商人们冠服乘车往来不绝。•乘坚策肥,履丝曳缟:乘坚车,策肥马,穿着丝鞋,披着绸衣。•坚、肥: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坚车肥马。•策:动词,用鞭打马。•履:动词,穿。也可作名词,即鞋,如“郑人买履”。•曳(yè):拖着。缟: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丝绸衣服。•法律贱商人:汉代本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翻译:当今的法律轻视商人,商人却已经富贵了;尊重农夫,农夫却已经贫贱了。•所贵、所贱:指所尊重的人,所轻视的人。均指商人。•所卑、所尊:指所鄙视的人,所尊重的人。均指农夫。•翻译:因此世俗所尊重的,却是君主所轻视的;官吏所鄙视的,却又是法律所尊重的。•迕(wǔ):迕逆,违背。•乖迕:同义连用。•翻译:上面和下面正好相反,爱好和厌恶正相违背,这样,要想国家富强、法制建立是不可能实现的。(五)讲解第五段•莫若:莫如。意思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这里可翻译为“不如”。•而已:罢了。•翻译:当今最要紧的事情,没有什么比得上让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了。•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翻译:要想百姓致力于农业,就在于重视粮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以粟为赏罚:意思是用粮食来获赏免罚。•翻译:重视粮食的办法,就在于让百姓用粮食来换取爵位和赎免刑罚。•募:招募。这里是号召的意思。•入:交纳。•县官:朝廷,官府。•拜爵:封爵位。•除罪:免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粟有所渫:粮食有流通的地方。•渫(xiè):疏散,泄散。•翻译:这样,富足的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财,粮食有流通的地方。•上:皇上,这里指国家。•损:减少。•令出而民利:法令一施行老百姓就可获利。•所补者:有补益的地方,即益处,好处。•劝农功:鼓励农业生产。•翻译:顺从百姓的心愿,有三个益处:一是朝廷的财用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轻,三是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今令:现在的法令(规定)。•车骑(jì)马:用于车骑的战马。装备齐全有战车和鞍辔的马。•复卒三人: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复:免除,谓免除徭役或赋税。•卒:兵役。•武备:军事装备。•为复卒:为(之)复卒。介词“为”的宾语“之”省略。“之”指上文出车骑马一匹的人。•翻译:战车和战马,是国家的军事装备,因此让他们免去兵役。•神农: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领袖,教民种植,发明农具,故名“神农”。下面的话当是战国时农家学派假托神农之言。•石城:石头砌起的城墙。•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汤池:贮满开水的护城河。步:六尺为一步。•带甲:穿甲的人,指军队。•以是:由此。是:指神农之言。•大用:大有用处的东西。•本务:最根本的任务。•五大夫:汉承秦制,设爵位二十等封赏有功的人,五大夫是第九等爵位。•迺复一人:才复卒一人,即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迺:通“乃”。•骑马之功:指出车骑马一匹的功用。•相去远矣:相差太远了。意思是入粟多而复卒少,入马少而复卒多,二者相去甚远。•擅:专有。•出于口而亡穷:只要皇上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爵。•翻译:爵位,是君主所专有的,只要从口中说出,就可无穷无尽地封给人家;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从地中生长出来不会缺少。•边:边境地区。•塞下:边塞。即上文所说的“边”。•多:富足。•翻译:假使天下的百姓都能把粮食交纳到边境地区,来接受封爵,免去罪刑,这样不超过三年,边塞地区的粮食必定会富足了。•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楚,即要巩固政权必须积粟,要积粟必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贵粟,要贵粟必须以粟为赏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