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时归纳总结,学以致用——《乡土中国》结构概念归纳,论证方法赏析一归纳全书结构,把握内在联系章节标题论述重点命名或概念比较维度乡土本色土:两种大的社会类型的不同特征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乡土社会——现代社会文字下乡愚:文字在两种社会的不同意义(空间)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乡土社会——现代社会再论文字下乡愚:文字在两种社会的不同意义(时间)无乡土社会——现代社会差序格局群己关系:不同社会下的不同格局差序格局、团体格局中国社会——西洋社会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道德:不同群己关系下的道德模式权利(平等),克己复礼中国社会——西洋社会家族家:进一步阐释不同群己关系下的“团体”小家族、家庭中国社会——西洋社会男女有别感情:在家庭、小家族不同模式下的男女关系亚普罗式、浮士德式乡土社会——现代社会礼治秩序秩序:维持社会秩序所用的不同力量人治、法治、礼治乡土社会——变迁社会一归纳全书结构,把握内在联系章节标题论述重点命名或概念比较维度无讼法律:不同秩序模式下冲突的解决方式无乡土社会——现代社会无为政治治理:两种权力模式下的国家治理方式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统治第三种权力:更为复杂的中国政治现实教化权力、文化、政治乡土社会(稳定)——变迁社会血缘和地缘缘分:两种社会人际权利义务的基础血缘、地缘;身份社会、契约社会乡土社会——现代社会;身份社会——契约社会名实的分离虚伪:不同权力模式下如何“反对”时势权力中国社会——西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变迁社会从欲望到需要社会计划:不同社会模式的内在动力基础欲望、需要、经验、知识乡土社会——现代社会2.全书共14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请将四个词语(可用原书词语)填在下面的结构导图里。答案①乡土本色②差序格局③礼治秩序④社会变迁二比较成对概念,深入理解观念测1.“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比较。差序格局团体格局①在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②主张个人主义维系私人的道德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③④依靠“法”维持社会格局①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②主张自我主义③团体界限分明④依靠“礼”维持社会格局2.“西洋家庭”与“乡土家庭”比较。答案①生育②生儿育女;事业社群③亲子两代(小家庭)④父系单线可伸可缩(小家庭)⑤夫妻为主轴⑥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妻为配轴⑦夫妻感情融洽⑧偏向同性,抑制男女情感⑨浮士德式(重激情)⑩亚普罗式(重稳定)比较标准西洋家庭乡土家庭形态亲子父系单线功能①②范围③④内部关系⑤⑥情感定向⑦⑧文化模式⑨⑩一总结比较“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这三个概念的内涵。概念角度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发生条件社会冲突社会合作社会继替实现方式上剥削下社会分工教化过程性质强制民主教化权力在乡土社会的存在状况及具体原因存在状况无为的状态处于中国政治结构的下层,不占主导状态①具体原因皇权为了维持自身的延续,力求无为养民,在乡土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让给同意权力活动小农经济分工不发达②答案①处于中国政治结构的下层,占主导状态②文化稳定,传统办法足以应付当前问题,每个社会新成员通过教化掌握众多生活规律•(2)维系乡土社会的运行少不了权力,随着乡土社会的发展,权力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作者在书中多个章节都有相关的分析阐述。下列图示对书中提到的四种权力的运行特征进行了梳理,请用连线的方式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2)维系乡土社会的运行少不了权力,随着乡土社会的发展,权力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作者在书中多个章节都有相关的分析阐述。下列图示对书中提到的四种权力的运行特征进行了梳理,请用连线的方式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4.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概念比较。①封闭②农耕③小农经济④熟人社会⑤差序格局⑥礼治秩序文明类型比较项目中华文明西方文明地理条件①开放文明类型②非农耕生产方式③游牧、商业独立性自给自足,高度独立互相依存,不独立社会文化④陌生人社会社会结构⑤团体格局伦理道德区别对待一致对待秩序类型⑥法理秩序三赏析本书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等。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所写内容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3.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问“仁”的对话等。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4.大量进行中西对比。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5.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四本书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实战训练•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分析其论证特色。•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为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答案这两段文字在论证上既采用了比喻论证,又采用了对比论证。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意在证明西洋社会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来比喻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的特性。通过“捆柴”与“波纹”的对比,形象鲜明地阐释了“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异。2.在整本书中,作者大量采用了举实例的论证方法,用以加强说明效果。试结合相关章节中的实例来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一篇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的事;在《无讼》一篇中提及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这些真实的事例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并且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3.整本书在论证中采用了中西对比的方式。试结合文本中的相关例子进行分析。•答案《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4.《乡土中国》中多处引用《论语》来说明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一个,说明其含意并指出其在《乡土中国》中的具体作用。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②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示例)第①句的意思是: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它。”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说明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虽然放之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在《乡土中国》中用来说明差序格局。另一方面,“为政以德”这句话还在《乡土中国》中用来和“苛政猛于虎”的横暴权力作对比,说明权力的教化性。5.从整体上看,《乡土中国》的语言风格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用3~6个词语进行概括。答案简练朴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细致准确、客观严谨、主观感性。6.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但语言表达富有特色,值得品读。请用旁批的形式概括选段中的语言特点。原文选段旁批(语言特点)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节选自《乡土中国·长老统治》)(1)这段文字语言庄谐并重,既通俗形象,又不乏幽默诙谐。用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来阐释“长老权力”的发生,通俗形象;“用筷子……脚”出现在学术著作中不失风趣幽默。“不学,不习……又非天性”表达缜密,短句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活泼与灵动。原文选段旁批(语言特点)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节选自《乡土中国·无讼》)(2)①语言通俗,口语化鲜明,模拟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神态、语气,极为生动鲜活。②语言诙谐幽默,写尽在现代人眼中有些荒唐的听讼过程,运用“看相”“獐头鼠目”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乡村“听讼”的特点。③以反问句句式结束,更突出了乡土社会中的这种听讼程序具有普遍性和深远的历史传统的特点。原文选段旁批(语言特点)如果不愿意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鲁滨逊,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国寡民”以减少权力。再说得清楚些,得抛弃经济利益,不讲享受,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水准上去。不然的话,这种权力也总解脱不了。——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节选自《乡土中国·无为政治》)①语言风格是风趣幽默,如“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小国寡民”“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社会水准上去”,让人清楚明白。②人人都要受同意权力的限制,无法解脱,讲道理深入浅出,论证灵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