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的问题透析、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摘要:“青马工程”实施十余年来,取得长足稳定发展,但也存在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学员结构较为单一、跟踪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新时代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客观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应积极把握整体性与部分性相统一原则,推动课程体系规范化;把握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原则,促进人才选拔机制合理化;把握长期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原则,构建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关键词:“青马工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2007年,共青团中央启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并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实施十余年来,“青马工程”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平台,地位作用愈发突显[1]。高校作为对青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加强“青马工程”建设、强化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任务。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青马工程”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够、规范化水平不高、工作机制不完善、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的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衔接培养和人才举荐有待加强等问题[2],极大地限制了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近年来,学界对“青马工程”建设与青少年政治引领的内在关系,以及高校“青马工程”院系开展模式做了广泛研究。虽然有较多学者研究高校“青马工程”与党建工作的内在联动机制,却鲜有在新时代的客观条件下从整体视域把握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拟进一步探索新时代“青马工程”提质增效的问题透析、价值意蕴及路径,以期对学界“青马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问题分析(一)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青马工程”旨在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其人才培养具有渐进性与生成性特点。然而,目前高校“青马工程”建设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题。以H大学为例,“青马工程”培养课程体系呈现出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内容与本科生通识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体系趋同,课程内容呈现重复性、同质性,学员知识面拓展有限;二是普遍采取讲座、报告或者讨论会的授课形式,未能搭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创新;三是实践课程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为主,缺少互动性强、参与性高、具有启发性的实践活动。缺乏高质量实践锻炼的培养,理论学习与红色教育必然呈现“空心化”“宽泛化”等问题。由于资金不足、程序烦琐、资源调度困难等原因,当前高校“青马工程”建设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根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学生骨干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00小时志愿服务和2周的基层实践锻炼。然而,“据不完全数据获悉,没有一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完整地执行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所规定的课程计划要求”[3]1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不平衡性降低了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效果。(二)学员结构较为单一“青马工程”学员选拔年龄在18-35周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党员或者团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学历涵盖本科和研究生。这其中包括思想结构与学识结构两个方面。从思想结构上讲,高校“青马工程”学员多为优秀青年党员、团员、大学生青年政治骨干等,政治素质优良。然而人的思想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评定。高校“青马工程”缺乏统一高效的人才选拔标准,造成学员的思想结构较为复杂。从学识结构上看,理想的培养方式强调充分吸纳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注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互补性,搭建统一的培养平台,促进本科、硕士、博士人才一体化培养。从现实需要来说,本科生群体固然是高校“青马工程”的主要建设者、培养者、受益者,然而由于本科生学业任务较重、课程学习时数较多,对于部分“青马工程”课程要求未能及时达标,缺课率、请假率较高。研究生群体主业课程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有利于及时填补“青马工程”课程人员建设空白。然而,目前高校实施状况是“青马工程”学员学历普遍呈现“金字塔型”结构:本科生居多,硕士较少,博士极少。(三)跟踪培养体系不够健全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青年力量。然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才培养建设是持续进行时。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信仰形成的渐进性、实践检验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连续性。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青马工程”学员错误理解“青马工程”培养机制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养成的辩证关系,陷入思想误区,即认为“青马工程”培养周期结束代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养成。于个人而言,“青马工程”建设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起点不是终点。造成这一思想误区的原因有个人主观认识不够科学、客观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其中客观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是主要原因。二、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价值意蕴(一)理论意蕴: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昂扬发展的历程。历史和实践证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提高广大青年的思想水平与认识能力。有步骤、有规划地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扎实青年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学识,堅定青年做马克思主义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的宏伟决心。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有利于青年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帮助一代又一代青年立志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提供智力支持。(二)实践意蕴: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4],是社会主义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重要法宝,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核心保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扎实的理论学识和较高的道德水准,更要有敢于立志、明德、成才、担重任的使命感。高校“青马工程”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承担着“立德树人”和“举贤任能”的双重任务。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感、荣辱感、使命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三)时代意蕴: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改革悄然进行,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输出愈加热烈,国际格局面临重大变化。现实的客观环境迫切需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力量,而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群体的主导核心。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是随着国内外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必然要求[5]。增强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身专业特色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的路径探索(一)整体性和部分性相统一原则,推动课程体系规范化整体性强调构成事物诸要素的统一,部分性强调整体中的个体要素,在高校“青马工程”课程体系构建中要进一步把握整体与部分相统一原则。要强化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保证知识传授的连通性,为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目标服务。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这些方面存在一定逻辑性:理论学习是主要内容,有利于学员掌握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学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奠定基础;实践锻炼是关键内涵,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学习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志愿服务是核心价值,在志愿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对外交流是重要平台,在交流沟通中查缺补漏,提升自我;课题研究是前沿设计,在研究中将自身理论价值转化为实际效能,攻克社会前沿难题,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这五个方面彼此相互依存,具体设计课程时应贯彻整体性原则,各方面都要在有机统一中得以贯彻落实。另外,要突显课程设计的个体性,主要表现为立足学员本体,展现青年学员的个体能力,满足个体需求,实现个体价值。部分高校“青马工程”课程设计与学员个体能力相脱离,最终导致课程设计目标与学员知识水平呈现“两张皮”的现象。基于此,对于相关重要核心课程的开设,需要明晰学员的个体性需求,以展现学员个体能力为方法,以实现学员个体价值为目标,进一步从学时设计、授课形式创新、奖惩制度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为学员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原则,促进人才选拔机制合理化同一性强调事物之间的共性联系,差异性强调事物之间的特殊区别,在“青马工程”人才选拔机制中要把握一致与差异相统一原则。一是要统一选拔标准。着重选拔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团员、党员骨干,保障青年政治骨干队伍的先进性。以此为基础,建立学员淘汰制和轮换制,对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作风存在问题等消极型学员,要及时淘汰,并通过新一轮的选拔机制重新遴选优质学员,保证“青马工程”的纯洁性和高标准性。二是要注重在不同群体中选拔“青马工程”学员。在高校“青马工程”选拔过程中可在不同学历层次中选拔,推进“青马工程”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青马工程”学员的视野,提高学员的学识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水平、高标准、高要求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三)长期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原则,构建人才跟踪培养机制长期性强调事物发展的步骤和计划,实效性强调事物发展各阶段的不同效果,“青马工程”建设中应注重短期与长期相统一原则。一是要通过创建体系化的课程培养模式、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等进一步强化高校“青马工程”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的培养期内增强学员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提高“青马工程”的实效性。二是要逐步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开展长期培养。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高校“青马工程”学员资料库,各高校、各地区间可进行数据共享,继而开展“青马工程”学员后续培养、跟踪、调查工作,通过地区性乃至全国性高校合作联网,积极推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经历长期探索,高校“青马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青年力量。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越是接近目标,形势与挑战越严峻[6]。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增强“青马工程”选拔育人作用,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紧迫要求。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底气、志气、骨气,自觉接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富强的千秋伟业中展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担当。参考文献:[1]王娜.高校“青马工程”怎么抓[2]程莉婷,刘新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可视化分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1,39(1).[3]李廷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A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5]李思雯,刘新玲.福建省高校“青马工程”发展中的问题及进路思考[J].遼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3).[6]陈建兵,郝一博.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及其重要意义[J].湖湘论坛,202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