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技术XXXX年第五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一)来源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二)分类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1.无机性粉尘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2.有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质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3.混合性粉尘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包括两种以上的粉尘。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在卫生学上,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爆炸性(一)粉尘的化学成分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对于同一种粉尘,它的浓度越高,与其接触的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重。(二)分散度粉尘的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它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在生产环境中,由于通风、热源、机器转动以及人员走动等原因,使空气经常流动,从而使尘粒沉降变慢,延长其在空气中的浮游时间,被人吸入的机会就越多。直径小于5μm的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也易于达到呼吸器官的深部。(三)溶解度与密度粉尘溶解度大小与对人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作用性质不同而异。主要呈化学毒副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主要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粉尘颗粒密度的大小与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关。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降速度快、稳定程度低。在通风除尘设计中,要考虑密度这一因素。(四)形状与硬度(五)荷电性(六)爆炸性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治本的对策,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一)改革工艺过程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从而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二)湿式作业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较低。该方法已为厂矿广泛应用,如石粉厂的水磨石英和陶瓷厂、玻璃厂的原料水碾、湿法拌料、水力清砂、水爆清砂等。(三)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该方法。干法生产(粉碎、拌料等)容易造成粉尘飞扬,可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办法,但其基础是首先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理顺生产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下,该方法是无法奏效的。密闭·抽风·除尘系统可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四)个体防护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时,应佩戴防尘护具并加强个人卫生,注意清洗。综合防治措施可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一)来源(二)毒物形态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1.气体2.蒸气3.雾4.烟5.粉尘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以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1.可燃性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LEL)的10%;2.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30%;3.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22%;4.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5.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环境条件。二、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一)密闭—通风排毒系统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以下2点: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二)局部排气罩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1.密闭罩、2.开口罩、3.通风橱(三)排出气体的净化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①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②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③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④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1.洗涤法适用于净化CO、SO2、NOx、HF、SiF4、HCl、Cl2、NH3、Hg蒸气、酸雾、沥青烟及有机蒸气。如冶金行业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净化,化工行业的工业气体净化,机电行业的苯及其衍生物等有机蒸气净化,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硫净化等等。2.吸附法吸附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并实现其回收与利用。如机械、仪表、轻工和化工等行业,对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蒸气的气体净化与回收工程,已广泛应用,吸附效率在90%~95%。3.袋滤法袋滤法是一种高效净化方法,主要适用工业气体的除尘净化,如以金属氧化物(Fe2O3等)为代表的烟气净化。该方法还可以用做气体净化的前处理及物料回收装置。4.静电法静电法是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带荷电后,粒子向沉淀极移动,带电粒子碰到集尘极即释放电子而呈中性状态附着集尘板上,从而被捕捉下来,完成气体净化的方法。静电法分为干式净化工艺和湿式净化工艺,按其构造形式又可分为卧式和立式。以静电除尘器为代表的静电法气体净化设备清灰方法,在供电设备清灰和粉尘回收等方面应用较多。5.燃烧法燃烧法是将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成分与氧结合,进行燃烧,使其转化为CO2和H2O,达到气体净化与无害物排放的方法。燃烧法适用于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其中直接燃烧法是在一般方法难以处理,且危害性极大,必须采取燃烧处理时采用,如:净化沥青烟、炼油厂尾气等;催化燃烧法主要用于净化机电、轻工行业产生的苯、醇、酯、醚、醛、酮、烷和酚类等有机蒸气。(四)个体防护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一、噪声(一)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来源及其危害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生产性噪声可归纳为以下3类。1.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和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dB(A)。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噪声聋。噪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非听觉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二)噪声的控制措施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为防止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二、振动(一)生产振动的机械(二)振动的控制措施1.控制振动源。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2.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如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4.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三、辐射电磁辐射广泛存在于宇宙空间和地球上。当一根导线有交流电通过时,导线周围辐射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以电场和磁场形式存在,并以波动形式向四周传播,人们把这种交替变化的,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称为电磁辐射或电磁波。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α射线等。各种电磁辐射,由于其频率、波长、量子能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也不同。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及其危害(1)射频辐射。射频辐射又称为无线电波,量子能量很小。按波长和频率,射频辐射可分成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3个波段。一般来说,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但在大强度长期射频辐射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征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2)红外线辐射。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3)紫外线辐射。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波长变短,其强度也增大。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和等离子焊接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4)激光2.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高频电磁场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和合理布局等。对微波辐射的防护,是直接减少源的辐射、屏蔽辐射源、采取个人防护及执行安全规则。(二)电离辐射来源与防护1.电离辐射来源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α、β等带电粒子都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先作用于物质产生高速电子,继而由这些高速电子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能产生直接或非直接电离辐射的物质或装置称为电离辐射源,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X线机等。2.电离辐射的防护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通称“外防护三原则”四、异常气象条件(一)异常气象条件种类1.高温作业生产场所的热源可来自各种熔炉、锅炉、化学反应釜、机械摩擦和转动产热以及人体散热;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来自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如造纸、印染、缫丝、电镀、潮湿的矿井、隧道以及潜涵等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气湿的作业环境。风速、气压和辐射热都会对生产作业场所的环境产生影响。2.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强热辐射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气温在30℃以上或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夏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