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朱慕菊2015年9月11日欢迎共享•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在实处的重要举措。修订工作既是对经验和问题的总结提升,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自2004年启动使用,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调研结果表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通过标准的修订,巩固成果,修正问题,藉此机会进一步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一、前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标准结构框架的创新、内容编排的重组、课堂教学的突破、教科书的编写、高考、评价机制的改革等方方面面,必须协调推进,成为一揽子改革计划。•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将在提炼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深化和促进高考改革等方面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们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基础和成功经验,本次修订工作责任重大,分外艰巨。两年来,对美、英、德、加、澳、日、韩、芬兰、俄、法、新加坡、新西兰等12个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中课程标准的情况作了比较研究。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各国根据本国教育目标来规定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并研制各学段、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应达到的素水平是基本趋势。英国(2007,2010)、德国(2003)、瑞士(2007)、澳大利亚(2009)以及美国(2010)等国家新近开展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都毫无例外采用了这种模式。英国课程标准(2007年):英国基础教育的总体课程目标→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各学科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即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内容的选择,既依据学科体系,同时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准则。因此,在一定意义来说,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已和学业质量标准融为一体。美国共同核心州课程标准(2010年):以语言为例,将语言领域中的独立意识、理解力和批判能力,重视证据、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策略性运用、文化理解等要素,确定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这一素养模型,分别明确了读、写、听、说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和水平标准。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标准(2009年):跨学科核心素养:读写、计算、信息通讯技术、思维能力、创造性、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跨文化理解、道德伦理、社会交往能力。这10种跨学科公民素养将整合进各学科的内容领域中。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指导思想坚持全方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立德树人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2.修订工作的原则1)巩固和发展各科课程标准在十年改革实践中所确定的成就和经验2)聚焦各科课程标准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修订方案3)在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在国际比较的启示下,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标准4)将修订工作视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机遇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一)前期工作2014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暨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研讨会;确定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计划和机制;确定了先行试点的学科: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四、前期工作进展(二)初步成果1.在研究的基础上,四个学科探索性地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2.2014年11月,所有学科启动了修订工作,至目前止,已召开了6次大会,各学科组已基本提炼出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的划等,以及教学建议部分。拟于8月底完成全部课程标准初稿。-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关键,也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重点。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1)核心素养和学科总目标(三维目标)的关系;•(2)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和命名;•(3)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阐述;•(4)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与撰写“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和命名的案例案例一:英国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命名•科学思维•科学的运用与启示•文化理解•合作•实践和探究技巧•批判性的理解科学证据•交流普遍的数学能力•数学证明[K1]•数学的解决问题[K2]•数学建模[K3]•运用数学表达[K4]•运用数学符号、公式和技巧[K5]•数学交流[K6]案例二:德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命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素养名称内涵具体表现素养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知道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素养2史料实证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能够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材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素养名称内涵具体表现素养3历史理解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多角度地、相互联系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物的认识,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能够理解各种历史叙述的内容含义及其要点;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和理解;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偶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能够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质、意义及影响。素养4历史阐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解释。历史解释是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对历史的解释是多样的。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在论述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辨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能够对史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素养名称内涵具体表现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知真、求通、立德。“知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知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认识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世界发展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观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结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品质学科本质改革理念课程价值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感与语理•语境与交流•积累与整合在丰富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中,积累语言文字材料、语言运用样式与经验,积累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经过梳理、整合、建构,形成语文素养。思维发展与品质•实证与推理•想象与联想•反思与创造•辨识与批判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其真实性、可靠性做出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与表达的创新。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与感悟•理解与鉴赏•表现与创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判,发展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审美境界。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有个性,有创意。文化理解与传承•热爱与自信•关注与参与•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活动经验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思想和方法素养水平素养2:综合思维水平1能够举例简单说明两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与水文、人口与聚落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内部主要因素。(低层次的综合分析,侧重自然因素之间或人文因素之间的分析,区域内部因素分析,不要求加入时间维度)水平2能够举例简要说明多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地貌、水文、气候,或聚落、城市、交通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区内和区外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时间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中层次的综合分析,仍然侧重自然因素之间或人文因素之间的分析,区域内部和外部因素叠加分析,要求加入时间维度)水平3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各要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站在区域,甚至全球的角度,以及时空结合的角度,综合分析人们面临的人地关系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自然和人文因素融合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的分析,时间维度的分析,满足高考的需要)水平4能够结合国家建设、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宏观布局,分析其背后的地理背景(多要素,区域关联),并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和预测。(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能够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实际,满足高考的需要)水平5能够主动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围绕家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人地关系问题,从要素的综合分析、家乡与周边地区相关联的综合分析,以及家乡发展变化的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能够参与家乡建设的实践,应用层面)阶段学业质量水平1水平2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1)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活动,能够部分解释人们的生活与活动(如服饰、饮食、民居、交通方式;农业、工业、商贸等)的地理背景。能够举出一些例证说明人们既能改善环境,又能破坏环境。(2)能够举例简单说明两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与水文、人口与聚落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内部主要因素。(3)知道划分区域是为了解释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知道区域有特定的位置、范围、形状和界线;能够通过阅读地图部分地描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观察来回答有关区域的问题。(4)能够正确使用地理材料和工具进行空间定位和获取信息的活动;能够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并记录现象;能够说出或模拟野外生存的某个基本方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