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正面管教体系在小学中的践行〔关键词〕新课程;正面管教;价值感;归属感“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的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我们那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那种责任感和上进心呢?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孩子们的变化的直接原因,一是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二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的高级需要包括: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高级需要,是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人的首要目标。如果这些需求在学校中能得到适当的满足,将有助于减少他们在学校中的不良行为,有助于学生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正面管教的理念就是倡导教师们在管教孩子们时找到一条既不惩罚又不娇纵的路。一、学校里的爱与欢乐(基于正面管教的正确理念)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生活和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1.自尊和管教现在我们倡导的“给孩子自尊”活动,包括赞扬、贴笑脸、“我最棒”等,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他人的评价,都可以是好玩而且无害的,但在这种情境中孩子可能就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可能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和反省。这样一来就不是“自尊”而是“他尊”。“管教”这个词常常被误用,很多人把“管教”和“惩罚”划等号,或者至少相信惩罚是有助于达到管教目的的一种方法。然而“管教”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敬的领导人”,孩子要成为这样的人,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自律,其他不论奖赏还是惩罚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2.无条件的爱我们很多时候都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别人,没有想过这种爱让别人舒服了吗。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我们经常希望孩子们更好,是因为我们爱他,并且认为如果孩子们做我们认为对他们好的事就会更幸福。而孩子们的理解是你们想让我做得更好是为了你们自己,不是为了我。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要比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们比我们生活中的任何物质财产都重要。只要他们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更好的了。3.不良行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是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目的,但是孩子自己意识不到,需要大人帮助识别,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大多数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每个孩子都想成功,每??孩子都想和别人有良好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想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不应认为孩子是在给我们找麻烦,他们都是无辜的,只不过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达到自己想要的积极结果。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应找到一种积极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二、校规、班规的制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学校,肯定有自己的校规班规,可以有效地约束学生,让他们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克服不良习惯,促其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制定校规、班规?首先,班规是一种对学生纪律和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款,因此必须根据班级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等,结合校规和法律法规制定。班级规则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参与制定,首先,引导学生每人制定一个班规,然后由教师集中大家的智慧,就一日常规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反复修改再经自下而上的讨论,最后形成一套符合班情的班级规则,做到从实际出发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当孩子们参与并且帮助决策时,每个学生自觉成为执法者和被监督者,师生间的合作与相互尊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就会在实施这些决策时以更高的热情予以合作。三、每个人都有任务正面管教倡导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应该花时间教孩子去做,让他们学习如何为班级做贡献,把孩子们的行为引向建设性。利用班会让学生们参与头脑风暴,讨论教室里需要做的所有事情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孩子们能够想出的事情之多令人惊讶!在孩子们列出能做的所有事情的清单之后,为每一件能引起积极关注的事情安排一名负责人,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任务,甚至还可以有一个“监督员”。同时在孩子们的参与下建立一个工作轮换制度,确保工作的新鲜感,避免在太长时间里任务的单一以致厌烦。这样班级中的每个人都有一项任务,既增强了他们在班级中的归属感,又能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孩子们又学到了生活技能,体验到了社会责任感。四、关注问题的解决――有效鼓励和班会太多的教师认为当不良行为出现,你正在生气的时候,就必须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人在生气的时候只能用“原始脑”来思考,只有两个选择,“攻击”或“逃避”。我们的“原始脑”不可能做出理性的思考。这时,教师对于不良行为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惩罚,这种方式是过度控制,教师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加以惩罚,很显然这还是大人在承担责任,孩子们依然没有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和价值感。(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3)报复――错误观念:会使他们在没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归属感,放弃是他们的惟一选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格。作为教师,正确识别孩子的目的非常重要,只有如此,才能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1.鼓励每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所以鼓励非常重要。孩子们的行为通常都是以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依据,而不是以事实为依据,所以理解孩子的错误目的非常重要,目的不同,鼓励的方式也不同。鼓励一定是在朋友般平等的位置上,描述孩子努力的行为,而不是结果,关注孩子积极的感受,对孩子有信心,给孩子力量,指出孩子的进步。我们太习惯用惩罚、说教及其他形式来责难、羞辱孩子,促使他们做得更好,其实鼓励是改变不良行为的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会减少不当行为。2.班会教师的工作非常繁杂,定期召开班会让孩子们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小学生每天召开十分钟的班会(或每周至少三次),如果太久孩子们会因为自己的问题被放到议程上耽搁太久而感到失望。孩子们首先围成一圈,从致谢开始,发言棒顺着圆圈传递一整圈,教会孩子表达要感谢谁做的某件事。接着宣读议程上的第一个问题,征询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果已经解决就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就开始头脑风暴,顺着圆圈传递发言棒,让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把每条建议和意见都原汁原味地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弃控制,邀请孩子合作;教师给孩子们做出榜样,带头使用礼貌用语;多问开放性问题。最后宣读所有的建议,让孩子们讨论每条建议是否是相关的、尊重的、合理的(不带惩罚的)、有帮助的,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或在某种程度上有害的、不可行的建议。正面管教并不完美,它只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孩子们自律、负责、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使他们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充满更多的欢乐和爱。(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葡萄山小学,烟台,264000。该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编辑/杜文姬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