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哲学院陈建洪chenjianhong@nankai.edu.cnWEEK13《斐德若》前半部分阿尔基比亚德论苏格拉底(一)•215d-e:我愿向你们发誓,这人的言辞对我产生过何等力量,而且迄今还具有何等力量。每逢听他说话,我的心就狂跳得不行他的话一进我耳朵,我的眼泪就止不住要往外涌;我还看见过许多其他人也到了和我差不多的地步。阿尔基比亚德论苏格拉底(二)•215e-216a:[听苏格拉底说话]灵魂被搅成一团乱麻,不能自主,甘愿做[他的]奴仆。每逢听了这位马尔苏亚说话,我就感到,自己现在所过的生活实在不值得再这样过下去了。阿尔基比亚德论苏格拉底(三)•216a-b:他迫使我不得不同意,我还欠缺多多,为雅典人的事情忙碌,忽略了自己。我平生还从来不曾在哪个人面前感到过羞愧,惟有在这人面前——真的,惟有在他面前,我感到羞愧。苏格拉底论自知:《斐多》•“随你们做什么事,只要你们照管好自己,就是对我和我家人尽了责任,也是对你们自己尽了责任。如果你们疏忽了自己,不愿意一步步随着我们当前和过去一次次讨论里指出的道路走,你们就不会有什么成就。”苏格拉底论自知•《斐德若》:“我现在还不能做到德尔福神谕所指示的,知道我自己;一个人还不能知道他自己,就忙着去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干的东西,这在我看是很可笑的。所以我把神话这类问题搁在旁边,一般人怎样看它们,我也就怎样看它们;我所专心致志的不是研究神话,而是研究我自己。《斐多》和《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背景•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的朋友海勒丰问神,是否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神谕回答说,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了。苏格拉底开始在政治家、诗人和工匠等有智慧的人中寻找比自己更智慧的人。在探寻过程中,他注意到,所有这些人都以为自己具有智慧,而事实上他们一无所知。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含义•苏格拉底经过探询得出的结论,如果苏格拉底确实是最有智慧的人,那是因为他并不自以为知道实际上不知道的东西。所以,神谕的意义就在于,最智慧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一无所知,但他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的使命:使人意识到自己缺乏知识。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意义•“当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只懂得一件事——就是说,声称自己什么都不懂——时,他正在批评传统的知识概念。他的哲学方法不在于传递知识——这也许指对自己学生提问的回应,而是在于反过来向自己的学生提问…苏格拉底的反讽在于这样的掩饰,人们需要从他的对话伙伴中学习某种东西,以便让对方明白,自己在声称的智慧的领域中一无所知。”苏格拉底的质疑精神•“苏格拉底的对话表明一种疑难、一种总结,并表述某种知识的不可能。正是因为对话者发现自己没有知识,他将通识发现自己的真理。换言之,通过从知识转到自己本身,他将质疑自己。”哲人的反讽•“哲学是反讽的,因为真正的哲人将总是这样一种人,他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贤人,因此,自己既不是贤人,也不是非贤人。……他是不可归类的,像厄洛斯和苏格拉底一样,他既没有壁炉也没有宅第。”•PierreHadot:《古代哲学的智慧》哲学的悲剧色调•“这种叫做‘哲人’的怪兮兮的存在者,被渴望获得这种虽然逃离他,却是他所爱的智慧的拷问和撕扯。……哲人知道他不能够达到自己的模范,将永远不是那种自己所渴望的人。因此,柏拉图在哲学和智慧之间确立了一个不可逾越的距离。哲学被自己缺乏的东西所规定,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一种逃离它,却以某种方式在它自己内部所拥有的超越的规范。”《泰阿泰德篇》中的哲人形象•苏格拉底:“专注迢迢河汉之间,而忘却近在脚旁之物。”哲学家于俗事俗物无所住心,故常因不通人事而狼狈不堪,处处张皇失措。《高尔吉亚》中的哲人形象•智术师卡利克勒斯,是一个绝望的知识分子。他认为,哲学类似于小孩子家的游戏。他认为哲学确实有助于年轻人的成长教育。但是他又特别强调:谁要是成年了还念念不忘哲学,不仅可笑,而且纯粹属于找抽。这句话所包含的结论是:哲学是年轻人的学问,是年轻人的游戏;如果成年人还沉溺于年轻人的游戏,不仅可笑而且应当责罚。Plato,Gorgias484c-e,485a-d.胡伊青加的游戏说•“柏拉图虽然深化了哲学,但是他仍然是哲学为高尚的游戏;而且,哲学从来就不能摆脱游戏因素。”•强调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苏格拉底的关心•《斐德若》:“田园草木不能让我学得什么,能让我学的一些东西的是城市里的人民。”•转向:从自然事物转向人间事物苏格拉底的第二次起航(一)•“据他[阿那克萨戈拉]说,世间万物都由智慧的心灵安排,也是由智慧的心灵发生的。我喜欢这个有关起因的理论,觉得世间万物都由智慧的心灵发生好像有点道理。……他既然说世间万事都是由智慧安排的,那么,一件东西怎么样而最好,就是这件事情所以然的原因。我不能想象他还能找出别的原因来了。”苏格拉底的第二次起航(二)•“我读着读着,发现这位作者并不理会智慧,他并不指出安排世间万物的真实原因,却说原因是空气,是以太,是水,还有别的胡说八道。”•比如:苏格拉底此刻为什么在监狱里?跟自然原因没有关系,而是跟人间政治有关。苏格拉底的第二次起航(三)•“真正的原因是雅典人下了决心,最好是判我死刑;我为此也下定决心,我最好是坐在这里,我应当呆在这里,承受雅典人判处我的任何刑罚。假如我没有抱定决心而改变了主意,认为我承受雅典城的责罚并不合适、并不高尚,最好还是逃亡,那么,我可以发誓,我的骨头和我的筋,早给我带到麦加拉或维奥蒂亚去了。”苏格拉底作为政治哲学创立者•“据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并且迫使它对人生和礼俗以及善恶之物进行研究的人。换句话说,他被认为是政治哲学的创立者。”•“苏格拉底正忙着谈论伦理问题,他遗忘了作为整体的自然世界,却想在伦理问题中求得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7b3-7)色诺芬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并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辩论事物的本性,推想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所有的物体施通过什么必然规律而形成的。相反,他总是力图证明那些宁愿思考这类问题的人是愚妄的。”•蔽于天而不知人。不求诸于外,而求诸于内,要真正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类生活及其风尚和制度的最好安排,才是人类理性的头等大事。第一论:non-lover语调莱什阿斯论爱有爱者与无爱者(第一层)1.受欲望驱遣,时常反悔2.计算得失,患得患失3.语言讨欢喜,喜新厌旧4.有爱者少,选择面小1.自由自愿,无欲无悔2.兼顾事业与爱3.//4.无爱者多,选择面大有爱者与无爱者(第二层)1.喜夸耀,好虚名2.与之交谈,易令人起疑有私情3.猜疑、妒忌、独占1.自制实惠,不务虚2.与之交谈,不易令人疑心有私情3.不疑、不妒、开放有爱者和无爱者(第三层)1.只爱容貌,不管性格和身世2.只顾眼前欢乐,赏罚无度1.友谊在先2.考虑未来利益,赏罚有度有爱者和无爱者(总结)1.最会讨好2.只知讲爱3.只爱美貌4.喜夸耀5.图一时欢乐6.恩尽怨来7.易引亲友指责1.最感恩图报2.值得爱3.共安乐4.守口如瓶5.重白头偕老6.忠心耿耿7.体面交往结语:与无爱者的交往原则1.不是漫无目的的选择2.对双方有利苏格拉底和斐德若的概括•苏:无爱者谨慎,有爱者不谨慎•斐:无爱者清醒,有爱者不清醒第二论Lover仿non-lover语调苏格拉底的仿词思想步骤•先确定爱的本质和效能•后讨论爱的好处和坏处•才能回答:应该得恩宠的是有爱者还是无爱者爱的定义1.爱是一种欲念。2.两种指导人性的原则和行为动机a.天生的求快感的欲念b.习得的求至善的希冀3.两种倾向相互冲突,相互调节。a.求至善的希冀借理性之助,趋于至善,是谓节制;b.求快感的欲念违背理性,贪求快感,是谓纵欲。4.定义:失去理性的欲念,浸淫于美[尤其是肉体美]所生的快感,是谓“爱”。一、理智和教导方面1.受欲念控制,是快感的奴隶2.顺从欲念,降低被爱者3.使被爱者的缺点变本加厉,以获更多快感4.妒忌,独占,尤其是要与哲学绝缘5.想方设法使被爱者愚昧,依赖爱者二、身体方面1.爱娇柔脆弱,弃强壮魁梧2.喜暗室不喜阳光3.喜山珍海味,不好劳动4.喜涂脂抹粉,不知天然健康总结:紧急关头,涨敌人士气三、身家财产方面1.希望去除被爱者最亲密的人2.希望被爱者全无财产,容易驾驭3.希望被爱者不婚不育,以便长期霸占四、爱者有爱时是祸害1.啰嗦生厌2.年龄差距。爱者受欲念驱遣,从被爱者身上寻求快感。被爱者无所得,面对苍老而致的各种丑。3.在众人面前受猜疑,听责骂。五、爱者之爱易逝1.爱逝去时,爱者成了背信弃义的仇人。2.发过的誓、许过的诺,一切成空。3.从“追”变成“逃”结论:不应该接受一个神魂颠倒的爱者,而应该接受一个神智清醒的无爱者。爱者的爱不是出自善,而是出自快感之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