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分析-整组备课-教材分析-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第二单元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着“金色秋天”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一篇略读课文,习作“写日记”,以及“语文园地”。这个单元的篇章页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的文字“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似一首清新的小诗,点明了单元人文主题——“金色的秋天”下部分的文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则提示了单元的语文要素。从语文要素看,本单元文本文体、内容、篇幅区别比较大,但皆文字优美,适于朗读练习。《古诗三首》均为七言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张秋生的散文,文章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描写,平凡之中透着美丽,朴素之中尽显诗意。《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写秋天。总分段式写尽了秋天的缤纷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秋天的动物及植物,适合学生进步感受总分段式的写法。《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抓住秋天大自然的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秋天。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从文化角度看,课文从多个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从古代的《古诗三首》到现代儿童诗《听听,秋的声音》,从散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到《秋天的雨》,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教材里洋溢着浓浓的秋意,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学生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3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生字,会写3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秋天的美丽。3.阅读时遇到难懂的词语,鼓励用多种方式理解。4.学习写日记,掌握日记的基本格式。5.积累描写秋天的成语,背诵《古诗三首》和《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过程与方法1.借助插图和文字,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秋天的美丽。2.通过尝试交流,掌握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3.鼓励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尝试着从独特的角度描写秋天。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单元教学重难点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学习讨论和尝试,让孩子们知道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查字典、上网查、联系上下文猜测、把词语分解猜测、运用近义词和反义词推测等。2.学习写日记,掌握日记的正确格式。单元课时划分4古诗三首3课时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课时6秋天的雨2课时7*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习作写日记2课时语文园地二2课时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教材解读一、文体特点。(1)七言绝句。三首描写秋天的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言精炼,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山行》《赠刘景文》让人沉醉在深秋的美景之中;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夜书所见》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但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忆起童年亦是美好。(2)借景抒情。许多古诗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写的,然而更多的却是借助形象来传情达意,寓情于景,寄意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夜书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诗人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在《山行》中,依作者所写,秋天的红叶不仅色彩比二月的春花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这样生机盎然的秋景,寄托着诗人的精神、情趣,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3)诗中有画。古诗语言精炼,所有的诗都可以以画的形式呈现,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小学课文编排的古诗,都配有图画,这种“诗画结合”的特定文学样式,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借图领会古诗意境。二、文化底蕴。(1)秋之意象。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在人们的印象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但在古诗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就以“秋风”这个季节里最具有感情色彩的自然力量来说,古诗词中往往把秋风称为“西风”或者“清风”,赋予了其哀伤、相思的意境。(2)古诗赠文。在古诗中,有不少是写赠与友人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作者都是借诗表达自己的心声。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的景物,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深秋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深秋景色,而橘树和松柏样,也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意象。这样就符合了这一主题的古诗文化了。(3)衍生文化。一首好的古诗,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被引用,可能是在小说中,在一首歌中,在一个故事里,至是在一些景点中。以《山行》为例,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就化用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清代诗人傅山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霜红庵”,湖南长沙还有个“爱晚亭”,都是借用了此诗而取名。三、语言表达。(1)画面感强。首先是用色彩点缀画面。在《山行》中,读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二月花”,你的眼前见到的一定是满山一片火红,是满目的红枫;在《赠刘景文》中,读完“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子的金黄和橘子的青绿立即映人眼帘。其次,声音映衬着画面。在《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那风吹动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响声,黄叶漫天飘舞,这样的画面让人倍感孤独悲凉。(2)诵读把握。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这三首诗都是四句诗,每一句有七个字,都属于七言绝句。古诗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韵律感极强。《山行》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押的是“a”的韵,因此,在这里“斜”可以变音成“xiá”。三首古诗的感情都真挚深沉,所以读的时候,语速可以稍稍平缓些,不过后两句可以往上扬。特别是最后一首《夜书所见》的后两句,是感情的转折,充满着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可以读出欢快语气。(3)难词解析。相对其他的古诗,这三首古诗的语言自然朴素,没有太多的生僻字,学生借助注解基本上能理解。但有几个词语与现代意思差距大,需要多加注意。首先是“坐”,在古诗中的意思是“因为”,这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促织”是蟋蟀,也称蝈蝈;“送寒声”中的“寒”字,不能只停留在“寒冷”一意上,更要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孤独,“心寒”。(4)生字认读。本课共要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挑”。从认读来看,主要是几个后鼻音的字要特别提醒读正确,“残、傲”等平时不多见的字,需要多次复现。特别是“赠、残”,是既要认读又要书写的字,更要注意。“赠”字可通过字理识字;“残”是形声字,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所以本意就是伤害。至于其他的生字,采用以往所学的识字方法应该可以轻松认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古诗三首3课时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通过联系实际、换一换、组词、字理识字等多种方式,认识“径、斜、赠、刘、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2.利用已有的写字经验,正确、端正书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3.借助拼音、注解,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特色目标1.结合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利用诗中的景物特点,借助插图,发挥想象,锻炼自己的背诵能力。养正目标养趣: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或名句,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悠久的古典文化。核心语言内容1.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1个多音字,书写13个字。2.诗中出现能理解的词语,利用一定的方法学习理解。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素养思维内容透过作者对景物描写的特点,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文化内容1.感受诗中的画面感。2.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感受作者对美好景物的赞美之情。方法内容1.学习利用注释、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2.学习结合注释,读诗作画,再借助画面说说诗句意思。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流利并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诗歌。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图片了解诗歌描绘的秋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教学过程预设与生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山行》中“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等4个生字。2.正确、有节奏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3.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描绘的画面。一、激趣导新1.激趣:读一读篇章页,提炼单元主题。(板书:金色秋天)。明确本单元学习要素:第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读的词语;第二,学习写日记。2.交流:快速浏览单元各课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预设:生1:主题一样都是写秋天。生2:体裁不一样,有古诗,有儿童诗,有散文。3.导新: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第4课《古诗三首》。4.板书课题,跟读课题。师:请大家按照要求读一读这三首诗。(1)独立读。自由、大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力求读准字音。(2)合作读。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提醒读准确。(3)读中思。想想这三首古诗都写了些什么。(4)反馈指导。指名学生读,及时正音。重点正音“径、赠、橙”是后鼻音,“挑”是多音字,“残”是前鼻音。师:思考这三首古诗都写了些什么。小结:这三首诗都是七言古诗,写的都是关于秋天的景色。二、自学互动(一)故事导入,读题解题。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养正课堂”备课纸主备人:胡昀联系方式:新浪微博@sean谦过渡:唐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他善于写诗,他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就是杜牧。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长衫的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诗人写下了《山行》这首诗。1.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齐读。2.你能根据老师刚才讲的故事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在山中行走)(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诗句。(2)指名读,教师点拨“径”和“斜”的读音。(3)出示“径”“斜”的字卡,指名给生字组词。(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径”与“经”可以用形近字对比法识记;“斜”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如“余斗放歪斜”。)(5)引导学生观察,自学汉字。寒:上下结构,两点落在竖中线上。霜:上下结构,注意雨字头中点的写法。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第二笔为点,不是捺。斜:左右结构,“余”部上部捺变成点。2.指导读出节奏。(1)古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听老师朗读,注意老师哪些地方停顿了。用“/”在诗中标出来。(2)学生交流,朗读时应该在哪些地方停顿。(3)课件出示正确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了解诗意,读出画面。(1)正所谓“诗中有画”。《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读诗,弄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看看图,想一想,读完后还可以和同桌交流。(2)学生自由读诗,看图想象,与同桌交流。(3)品读第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