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人:张志浩汇报时间:未知留园目录留园简介1留园的空间布局2留园的建筑3留园假山的成因与现状4窗的应用5留园简介探访留园的前世今生留园的由来留园最早由明代太仆寺少卿徐泰建造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那是名为东园。后经几代主人改建、增建,名称也从“东园”、“西园”、改为“寒碧庄”直至现在的“留园”。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留园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留园的空间布局游览路线的规划留园的空间布局留园是建于住宅后的园林,当年园主经常从内宅入园。为接待宾客游园,不得不沿街设置大门,在两道高墙之间穿行而入。从园门到花园有一段约长50多米的S型过道,在两侧为墙所限制的条件下,造园者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空间方向和空间明暗的变化等一系列的对比手法,使游者兴趣盎然地走完这段路程。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华丽,庭院精美,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北部环境僻静,山溪曲流,树木葱茏,颇有山林野趣。入口处的这些转折,使空间转换,由小变大,由暗转明,给人以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并且每过一次曲折,都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就会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也使得意境更为深邃。一进大门,是宽敞的前厅。从厅的右侧进入窄长的走道。经过二折以后,进人一个面向天井的敞厅。随后以一个半遮半敞的小空间结束了这段行程。待步入古木交柯才算真正入园。空间大小的不断变化,“放”、“收”再“放”、“收”,就完全打破了过道的单调感觉。穿过重重通道进入古木交柯。由暗而明,由窄而阔,迎面一道粉墙上六个漏窗一字展开,图案各异,犹如一道帘子将园中景色遮掩。光影迷离,透过漏窗花格,青山绿水,飞檐翘角,隐约可见花园水池。沿漏窗而行,景色随之变化,便是“移步换景”之妙。再回头一看,高墙下的天井中,两树、一台、一匾,朴拙苍劲且耐人寻味。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深入其中,你不禁会感叹,留园的景致总是堆叠的如此巧妙:造园者很好的运用了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手法,层层错落,相互借用,以小见大。留园的建筑留园十八景绿荫小轩临水而筑,轩外景色溪山深秀。进入“绿荫”,朝北整面无墙,完全敞向山池,这三种墙面的处理手法是掩映——透漏——敞开。古木交柯留园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台一个,正中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花台内植有柏树、云南山茶各一,仅二树、一台、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明瑟楼取水木明瑟之意而名,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体态轻盈造型精巧,取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因楼下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涵碧山房中部主要建筑,又称荷花厅,厅高大宽敞,陈设朴素,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俪相属,楼台倒影,山池之美,堪称图画。小蓬莱座落在水中,四面景色就象展开的画轴。西北两侧山峦起伏,再现了太湖流域,山水缥缈的自然风光,而东南两侧相互错落的楼、馆、轩、廊等建筑群,组成了与西北山林相对比的画意。濠濮亭跨水而筑,按有明式砖栏,亭前水边置有一峰名“印月”,峰石中的涡孔倒影池中印有的一轮明月,在此不管月半中秋,有无明月当空,均能赏月,娱目谴兴。这种借景手法亦为他园少见,别匠具心曲溪楼曲溪楼矮屋二重,长十余米,因只有半间,进深仅三米左右,但入楼后并无穿行过道之感。楼内窗框门洞形成了一幅幅美妙的框景。清风池馆《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五峰仙馆大厅高大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厅堂”之美誉。以前厅内梁柱均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厅之称。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冠云台冠云峰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充分体现了太湖石“冠云峰瘦、漏、透、皱”的特点。冠云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从林泉耆硕之馆北厅向院中望去,只见庭院正中孤峰突起,直插云天。峰之下和馆北平台间凿有小池,半方半曲,为“烷云沼”。吃水清澈,白莲点点,游鱼可数,峰石倒影池中,更显动人。此为传统的以水衬石手法。峰后有楼为冠云楼,成为峰石的背景,这前池后楼和峰石在色彩与形体上,形成了深浅明暗和高低横坚的明显对比,从而使峰石显得更为高大凌空。楼之前岫云和瑞云(此峰为盛康重新选石取名,园中原有瑞云峰已于1779年移入织造府行宫)退居两侧,并立左右,和冠云峰并称为留园的姐妹三峰。三峰下面用湖石砌成的花台小径,罗列小峰石笋。花草松竹点缀其间,大有林下水边,泉石之胜的风味。又一村“又一村”三字,取自于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过此门,生机盎然的花圃和盆景园呈现在人们面前。园内种值了杏树、桃树等,碎石路上还搭建了紫藤架,一派自给自足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隐约可见一丝田园气息。以前“又一村”里有一畦菜园,还有茅屋,鸡、鸭、鹅、羊叫声不断,园主人将此营造成一种“农家田园”的风光。西部景区留园的西区比较开阔,与中区的精致、紧凑截然不同,这里以池藻山林为主,几乎没什么建筑,比较独特的建筑为一阁楼,叫“活泼泼地”。此处景物少有修饰雕凿,颇具自然野趣。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日,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借苏州西郊的上方、七子、灵岩、天平、狮子、虎丘诸山之景,体现了《园冶》中“巧于因借”之远借。山上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婉转,流水淙淙。陆润痒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联:“红叶闭门山径静;白云留客草堂幽”活泼泼地“活泼泼地”,听起来很俗,实际上也有出典,一种说法是取自于唐代无住禅师“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另一种说法是取自于殷迈《自励》“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阁内两边地坪窗夹堂板上刻着“林和靖放鹤,苏东坡种竹,周敦颐爱莲,倪云林洗桐”。此处游客在此小憩,临水听风,静中有声,充满诗情禅意,给人心灵以安慰。至乐亭舒啸亭至乐亭、舒啸亭留园西部假山为苏州园林中较大的一座假山,漫山枫林,高出云墙,山上建有“至乐”“舒啸”二亭,此处环境僻静,极富山林野趣,再现了苏州西部丘陵地带的自然风貌。至乐亭取意自《阴符经》“至乐性余,至静则廉”之意,昔王羲之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盛康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袭此意。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平面为长六边形,顶为六角庑殿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在江南园林中颇为罕见。亭后废圮,解放后重建。舒啸亭为六角形平面圆顶,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亭为圆形攒尖式。建筑在西部假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盛氏时此处为“月榭星台”,解放后重建,改名“舒啸”。留园假山的成因与现状山与水是自然界中极富魅力的基本景观。我国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由来已久,秦汉时出现的“一池三山”成了后代帝王御苑的滥觞,同时也开创了中国造园史上堆叠假山的先河。至明、清,在园林中叠石为山已成了世所共趋的风气,而留园自明代以来的数代园主都是以掇山置石来构成其独特的园林景观的。山体是支撑园林空间的骨,被称为造园之骨,古人有“据一园之胜者,莫如山”之说。水则是园林之魂,山因水活,明代的邹迪光在《愚公谷乘》一文中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留园的前身为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当时徐泰时因遭弹劾,罢官还乡,感慨于“人生如驹过隙耳,吾何不乐哉”,便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分得其父徐履祥花埠的别业上,“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开始营建东园。徐泰时在被弹劾“回籍听勘”前,曾主事修复慈宁宫和营造万历皇帝的寿宫,长期负责皇家工程,应该说对园林工程有一定的认识和在造园中表现出的大气;而周秉忠作为一个“精绘事,洵非凡手”的画家,又善于仿古造瓷(时人谓之周窑)、烧陶印、制杖,亦擅妆塑的工艺美术家,及“善垒奇石”的叠石大师,当徐氏“令垒为片云奇峰”时,自然是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了。虽然因时代的久远,我们对这座“玲珑峭削”、“了无断续痕迹”,“如一幅山水横披画”的石屏假山,无缘目睹其全部。然经陈从周先生等考证以及从留园的假山现状和相关资料中,可以判断出现今留园中部的池北可亭处的假山就是当年的石屏之所在,而现今留园中部以黄石所叠的假山部分,就是明代徐氏东园的遗物。在苏州明清代的假山材料主要为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对于太湖石,“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不过自唐至明,尤其是宋代,太湖石因大量开采,到明末已经很少了,所以计成说:“自古至,采之以久,今尚鲜矣。”代之而起的则是黄石:黄石四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如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镇江圌山,沿大江直至采石(矶)之上皆产。俗人只知顽夯,而不知奇妙也。西部土山的成因分析其实,以留园土石大假山的走势以及用土用石的情况来判断,西部景区的大型土山与中部景区池西、池北的大假山,应属于同一个完整体系的假山组合,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存的西部假山呈南北走向,长约60米,东西约20余米,其体量和高度均为留园之最。但从土山东侧云墙根的叠石来看,其堆土痕迹极为明显,显然这是后来因屡易园主,经数度修葺,“因阜垒山,因洼疏池”,在用浚治中部水池时所挖的泥土,堆高和扩大了原有的土阜。所以留园的西部与中部同属于原明代徐氏东园的旧规,只是西部土山因年代久远,数度增修而殊失原态。同时从刘画中还可看出,“苏州留园,清嘉庆间刘氏重补者,以湖石接黄石”之言不虚。后又经数度整修,渐成现有面貌。窗的应用留园的花窗,据说墙上开的花(漏)窗约三百,个个精美绝伦,独步江南园林,许多木窗也是精雕细刻,要么不建,要么不惜成本,直至达到完美效果。从南部的入口进入中部之前,要经过一段光线昏暗、空间狭小的曲折长廊、一路上渐入眼帘的就是花式各样的漏窗,感受到几个小院射来的光线,然后打到“古木交柯”,通过眼前的漏窗便能隐约看到园中的山水精致。此处的漏窗细数下来,有十块,排列紧凑,却各不相同。“涵碧山房”的内测,墙上清晰可见的“亭步小筑”及月台上观景的中心区域。沿爬山廊至“闻木樨香轩”,观景一览无余。曲溪楼的花窗,镂空与雕花,一虚一实,相映成趣。中部的东园部分,这里是围合的多重庭院空间。身处其中,只觉空间变化节奏快,一转身便又见一门洞,搭配别样的花窗形式,整个空间灵动自如,变化又融合。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