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文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文观止》B.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文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方式与批评方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文学关联b.范畴批评气c.主观性强先秦文学批评1文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一体3.片断文,文学,泛指学术、文化。①自然之文,纹理→人文→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心的礼治、诗教观念。P13《季扎观乐》用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诗渐渐独立于乐之外,歌词本身具有独立的作用,而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子曰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言志—是比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最早见于《今文尚书-尧典》“诗言志,歌用言,声依永,律和声……”P11一、关于志的内涵—1前人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人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②及=即情,情志一体,泛指人的情感。(郭绍虞)2.文字训诂志,怀抱之意。3.志的内涵随社会文化发展而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一体时代。志,群体,普遍观念。②礼乐制度确立后,“志”与政教、人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一己之穷通出处”二诗言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左传例子。硕人清人黄鸟2赋诗言志,断章取义P113.以诗观志P12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言志的意义1,。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用方面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手段,《诗大序》-赋比兴④从读者角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言之“志”,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3.从整个批评史的发展来说,诗言志构成了中国诗学的逻辑起点,后来的诗学观念大都是在“诗言志”的基础上和逻辑地展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笔记和书)二节。儒家道家的文学批评一兴观群怨P16兴例子绘事后素P152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孟子·离娄》)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兴联想观观风观志P121.季札观乐2.左传襄公子路公西华侍坐群孔安国怨陈风墓门辞达论内涵1文质彬彬2.足言足志P162.章学诚:文以气行亦以情止3.知人论世。以意逆志。P204.得意忘言P325.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P15汉代文学批评《乐记》1.成书年代武帝河间献王2.观念:乐原本于人心“乐者,德之华也”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一两汉在文学观念上的新变化(见笔记)2汉代文学批评的特色—依经立论见笔记①对屈原的评价王逸《楚辞章句序》P55皇帝诏书,群臣奏议,莫不援引经义,以为据依,国有大疑则引春秋为断。汉独尊儒术同时又加强吸纳百家之言。诗大序原文《诗大序》为《诗经》之研究著作。《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一创作动因—发乎情,止乎礼义。见笔记1.揭示了情感的原始推动作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几个不足。。。2.又强调以“礼义”,即政教人伦,来规范情感的表达。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先王之泽:先王有德泽而流及于后世,诗人得其餘化,故能怀其旧俗也。达于事变者达于事变者若唐有帝尧杀礼救危之化,后世习之,失之于俭不中礼。陈有太姬好巫歌舞之风,后世习之,失之于逰荡无度。是其风俗改变,诗人晓达之也。懐其旧俗者若齐有太公之风,(卫)衞有康叔之化,其遗法仍在,诗人懐救(挟)之也。诗人既见时世之事变,改旧时之俗,故依凖旧法而作诗戒之。孔颖达《毛诗正义》二六义1.诗大序“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①三体三用,风雅颂是体裁,赋比兴是艺术手法概括。风雅颂解释见《诗大序》2.关于风,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歌语言艺术的感染力ABC3关于比兴的发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朱熹《诗集传》:见笔记宋李仲蒙A.比兴,等同于比兴寄托白居易,陈子昂B.兴,发展为批评范畴四始说见笔记(1)孔颖达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始者,王道兴废之所由”(2)笔记4.诗大序对儒家诗教说的经典性表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记忆:王逸《楚辞章句序》。《诗大序》。郑玄《诗谱序》。魏晋文学(见笔记)一出现了一批专门的文学批评著述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二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1.东汉后期儒学衰落与动乱2.魏晋时期人物品评理论和玄学的发展为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在理论上创造了条件,拓宽了道路(学术)3.人物品藻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三文学审美意识自觉最直接的表现—对于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认识1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之称,始于《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1.文学的价值地位《典论·论文》论述了文学的价值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A“文章”例子“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B经国之大业(见笔记)C不朽说文学独立《与吴志书》P71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2.文气说P71(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A.提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首先曹丕所说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其次,曹丕又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所谓“清”,就是指一种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所谓“浊”则是一种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清”、“浊”代表了两种风格类型。“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同时也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秉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亦无法以人为的方式来授受。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也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曹丕首次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的领域,以气来代指作家禀赋某种气进行创作时,其在作品中的气质表现。例子“徐干时有齐气”见笔记3.文体论P73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4.文学批评中的不良倾向A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B文人相轻曹植;雅好慷慨P75批评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对强烈情感的爱好。《与杨德祖书》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论创作的文章,对创作感兴、构思、技巧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对文学创作的艰辛、复杂表现出充分的体认,体现了对文学创作本身规律的高度重视。P82作《文赋》之因P77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二文学创造过程1.创作的触发与准确P77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①自然景致触发②阅读他人作品2.作家构思过程P78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3.创作中的谋篇定局,遣词造句,即部署义与辞。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4.创作中技巧的运用,A声韵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B剪裁或仰逼於先条,或俯侵於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於锱铢,定去留於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C警句。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二文体论从意辞两方面概括了诗中文体的体貌风格。P80①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②不同体裁,体貌风格各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推动诗歌创造不受礼仪束缚而自由创作。二章南北朝文学绪论1.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诗品》2.文笔论①文笔之分以有韵者称为文,无韵者称为笔例子P90②审美观念P913.声律论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格律对偶,运用时应该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声病,它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方法和理论被称作“永明声律论”。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沈约。他历仕宋、齐、梁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