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产融结合模式及国内外案例分析
产融结合运营模式及国内外案例分析目录一、产融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二、典型的产融结合案例•美国:以GE为主,长期以来被誉为标杆的产融结合成功的企业,产融结合受到金融环境影响•国内:以德隆为主,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产融结合的企业,产融没有形成互动三、总结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国内的几乎所有大型多元化集团都涉足了金融领域。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节约运营成本企业经营多元化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创造协同价值有利于促进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现产融结合的意义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融合19世纪末,欧美各国实行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各国政府基本上不限制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股和跨业经营。由于当时的产业整合运作比较依赖于银行,一批以摩根为代表的“由融而产”的企业集团逐渐形成,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花旗、杜邦,日本的三井、三菱、三和、住友、第一劝业等。分离1930年代大萧条后,基于对大萧条的反思和反垄断的需要,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市场准入、相互持股和投资实行严格的限制,使从金融业发端的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受到了遏制。但是,以GE为代表的“由产而融”的产融结合模式开始起步,至70年代美国许多产业集团都建立金融部门乃至开始办金融公司。这些金融公司不仅管理企业内部资金周转,而且像大银行一样吸纳资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融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混业重新盛行,金融资本再次进入产业资本,比如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收购企业等。1990年后,竞争加剧与并购增加使几乎所有美国的大公司都开始利用基金等形式搞体外融资,产融结合特征日趋显著。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产业集团开始收缩撤离金融、回归主业。政策背景是政府实施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战略,该阶段共有60多家企业集团建立了属于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一一财务公司,并利用财务公司涉足信托、租赁和证券等金融领域。该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扩张需求,表现为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逐渐增加。第一阶段: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治理阶段第三阶段:曲折发展阶段第四阶段: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2004年以后我国产融结合是在近20多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起步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的成立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开展产融结合的标志性实事件,1992年首都钢铁公司发起成立华夏银行,标志着企业集团投资金融的实践正式拉开帷幕。大量产业资本进军金融产业导致严重的混乱,国家于1994年颁布《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严格规定了投资金融企业的资质和参股方式,产业资本向金融机构参股热情逐渐低落。该阶段产业投资金融的突出特点是,在国家制度安排不确定、不规范的情况下,工商企业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盲目向金融业渗透,产业投资金融行为缺乏市场规范。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产业投资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势头迅猛的态势。该阶段产业投资金融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多元化经营需求,德隆、海尔、新希望等集团都曾借助投资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产业投资金融的风险开始涌现,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借助产业投资金融得到快速发展的农凯、德隆、复星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曲折发展后,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产业投资金融掀起了新的热潮,众多企业集团在巩固已有金融产业布局的同时,积极参股、控股、发起成立证券、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世界范围来看,产融结合大体上可以分为“由产到融”及“由融到产”两种形式。由产到融,即产业资本主导型,是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金融核心;而由融到产,即金融资本主导型,是金融资产有意识地控制实业资本,而不是纯粹地入股。由产到融由融到产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资金形态已越来越具备资本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少数初步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但我国银行业改革滞后、产业资本最先成熟,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动者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产业资本。并且,目前我国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多为产业集团向金融业投资,即“产业投资金融”。由产到融,产业资本主导模式是由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在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早期的金融控股集团基本上都是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一方面解决自身发展产业中的融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自身在产业中积累的大量资金寻找出路。由融到产,金融资本主导型一般是由银行资本起家,用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二者融合成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摩根银行发起的产融结合。目录一、产融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二、典型的产融结合案例•美国:以GE为主,长期以来被誉为标杆的产融结合成功的企业,产融结合受到金融环境影响•国内:以德隆为主,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产融结合的企业,产融没有形成互动三、总结卡特波勒:“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UPS:“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沃尔玛:“零售+消费信贷”模式通用电气:“产业组合+综合银行”模式产融结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经营协同是核心,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节约,例如如卡特彼勒的“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降低了违约成本,UPS的“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降低了信用风险控制成本,沃尔玛的“零售+消费信贷”模式节约了营销与管理成本;第二层:金融协同是核心,增值收益来自于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如GE集团对GE金融的担保。点评简介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工程设备制造商,1981年它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卡特彼勒金融公司,1983年开始正式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为购买卡特彼勒产品的客户提供设备融资服务(零售金融服务)和为卡特彼勒产品的经销商提供应收款或存货融资服务(批发金融服务)。在产业部门支持下,金融部门得到了快速成长,并反过来服务于产业部门。2008年卡特彼勒金融业务为集团贡献了5.8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相当于集团总营业利润的13%。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服务改变了产业部门的盈利模式,将传统制造部门的产品销售模式改为销售+服务模式,延长了服务期,在获取增值收益的同时,提高了业绩稳定性。点评简介UPS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金融服务领域。1998年UPS成立了子公司UPS资本(UPSCapital,简称UPSC),2001年5月,UPS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与原来的UPSC整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了美国本土的金融业务牌照,UPSC开始为客户提供各种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存货融资、应收款融资等,近年来还提供信用保险、货物保险、中小企业贷款等金融服务。UPS产融战略的核心在于:物流业务降低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控制成本,在奠定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势的同时,UPS将节约的风险成本部分让渡给客户,以拓展物流市场份额和物流的衍生增值服务。点评简介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也一直在努力推动零售与消费信贷的结合。根据沃尔玛自己的测算,如果能够开设自己的零售银行,通过与零售业务共用推广渠道、客户信息和支付系统,沃尔玛零售银行可以大大节约推广信用卡的营销成本,降低客户信息管理成本和支付系统的运营成本,从而将信用卡的费率成本从2%降低到1%。沃尔玛的方案是将这1%的成本节约回馈给消费者:2005年沃尔玛发行了具有积分折扣功能的类信用卡“发现卡”,发现卡不收年费,可以在沃尔玛和其他加盟零售店铺使用,并可享受最多1%的购物折扣。1%的积分回馈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沃尔玛的客户群,并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步扩张。沃尔玛产融战略的核心是:零售业务降低了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和管理成本,公司通过将这种成本的节约让渡给消费者,进一步拓展零售业务的客户平台。GE最早的金融业务始于1905年,当时只是一些零星的商业信贷。1933年为应对当时的大萧条,开始涉足消费者信贷领域,目的是帮助电器经销商以分期付款方式促销GE生产的冰箱、电炉等电器产品,直到60年代前没有什么变化。20世纪60年代,银行等纷纷推出分期付款业务使得GE金融业务面临巨大压力,于是扩展经营范围,推出自己所生产设备的租赁业务。到了70年代末,业务更加多样化,包括房屋制造、工业贷款、为个人信用卡提供经费等,从最初的推动集团产品销售服务转变为专业金融服务,并成立了独立运作的金融公司,不过规模依然很小。1981年韦尔奇接任CEO后,通过支持企业收购兼并GE金融实现了飞速发展,金融业务也被纳入GE的主营范围。2008年金融危机前,GE金融的销售收入在GE集团中的占比从最初的3.6%上升到40%,贡献了营业利润的40%-50%,其中仅有2%的收入来自于内部服务,其余98%的收入都来自于外部服务——GE金融的资产规模达到5730亿美元,占GE集团总资产的70%以上,如果单独剥离出来,它可以位列全美前十大商业银行,堪比JP摩根等老牌银行。GE金融业务经历了从起步到壮大再到衰退的过程,前后二十多年。服务范围也从对内服务发展到对外服务为主,再回归到对内服务。零星的商业信贷19051932-19331943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2001-20032006-2008及以后成立信用公司大型家电消费者分期付款业务依照《纽约银行法》将业务拓展到其他公司和市场业务多样化:重点是抵押贷款和汽车租赁等传统型消费贷款、涉足交通运输和房地产投资金融业务资产110亿美元,服务范围限北美美国金融管制放松,进入高速发展期80年代由主要为母公司提供消费信贷业务服务向投资活动转变90年代以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金融服务集团分为商务融资集团、消费者金融服务集团、设备管理集团和保险集团2003年金融业务销售收入达到642.79亿美元,占45%。利润为74.15亿美元,占集团总利润的1/3强。2001年911事件后,逐步清理保险业务2006年全面退出保险业,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合并商业金融与消费者金融集团,保留核心的租赁和借贷业务、银行业务起步:对内服务壮大:对外服务为主收缩:重返产融紧密结合之路GE对金融业务的总体设想是:将从制造业所产生的现金流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发展壮大公司。在集团支持下,GE金融在集团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五年中,GE金融掌握近8000亿美元GE总资产的80%以上,如果单独剥离出来,可以位列全美前十大商业银行;收入占GE总收入的35%-40%左右,利润占GE总利润的一半左右。产业金融产融互动为支撑产业开展金融服务:GE金融服务业务起源于服务内部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作为GE制造业的衍生领域而伴生存在的。80年代后期,企业价值增长的潜力已转移到下游服务和融资活动上。GE提出了为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口号,将多种产品与服务捆绑在一起销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供金融服务,由此金融被渗透到GE产业的各个环节。产业板块对金融业务的支持:GE金融发展后期偏离产业、向着具有独立性、大金融发展,出现高耗现金流的财务特性,2004年至2007年年均资金缺口为200亿美元。而与之相反,GE产业部门年均保持14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这些现金大多进入了GE金融的现金池。此外,GE还将富余的经营现金用于购买GE金融的短期商业票据,这也是GE金融短期融资的最主要工具。产业对金融更大的支持来自于通过担保其产业的3A信用评级移植到GE金融身上,使其能够获得比花旗、汇丰更低的资金成本,而在金融杠杆作用下,几个点的资金成本优势被放大了十几倍。目录一、产融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二、典型的产融结合案例•美国:以GE为主,长期以来被誉为标杆的产融结合成功的企业,产融结合受到金融环境影响•国内:以德隆为主,
本文标题:产融结合模式及国内外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1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