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1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前预习】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2.继承性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的作用。(1)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就起消极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具体做法: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儒家学说赋予玉以“德”的内涵,“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成为中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中国玉文化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如“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等。2玉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什么特征。提示: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探究二】在日渐强劲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城市古建筑在远未濒危时就被拆除了,这不仅是浪费,更是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屠杀”。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看不见历史的城市是文化的“死城”。这启示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怎么做?提示:要重视对传统建筑的继承,认识到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探究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1)上述材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请简要说明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们生活的影响。提示:(1)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点。(2)①在今天,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当堂检测】1.广西玉林“狗肉节”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因为过于残忍,今年动物保护主义者和民间习俗捍卫者不出所料地再度爆发了争论,为该不该吃狗肉纷纷激烈交火。对此我们认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不能取消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应继承③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内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①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④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从江苏镇江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被毁,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被拆,近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拆毁的痛心事件。毁坏文物的现象令人痛心,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3④现阶段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4.古典诗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信息时代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无论是在微信、微博和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之一。以下对于古典诗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古典诗词是民族财富,不存在不合时代发展的封建遗存②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财富③古典诗词魅力不减,理应全面继承并使之能够发扬光大④古典诗词应为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A.相对稳定性B.鲜明民族性C.较强融合性D.明显渗透性【课后拓展】1.2015年春节,一种叫“中国红”的剪纸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这些灯笼透出浓浓的“年味”,看上去很喜庆,很多市民买回家,挂在窗前,图个喜庆。材料表明()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②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劳动人民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④对传统文化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木版年画曾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年画几乎已无迹可寻。这些改变,不仅使年节少了许多味道,也使木版年画的手工技艺面临生存的危机。如果其不能应世而变,终将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木板年画的消失意味着()A.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的年画将淡出我们的视线B.流传数百年的民俗手艺将失传,有损文化多样性C.被称为中华文化集中展示的木板年画将无人问津D.乡愁将无处安放,年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3.如果有外国人问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你的回答应该是()A.传统习俗B.传统节日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4.清远连南千年瑶寨,被誉为世界瑶族首领排,但在对待瑶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既有“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5.农历8月1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C.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它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46.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柳州市鹿寨县中渡古镇历经1740多年风雨,至今仍保存着具有明清时期特色的古民居群、古建筑及众多历史遗址遗迹;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内的街巷为全国县级规模较大、风貌较完整的明清古骑楼建筑群之一。这些传统建筑()①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内涵②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③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其基本面貌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如引用了《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指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性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的历史影响。9.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是“中国年”年年必不可少的元素。但近年由于雾霾天气的出现,许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这就使年味淡了一些,于是很多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许多网友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燃放烟花不能禁止,因为它是我们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中网友观点的合理性。答案及解析【当堂检测】1.【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民族精神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结晶,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排除。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批判的继承,③正确,应选。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历史的变迁,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④正确,应选。故选D。2.【答案】B【试题解析】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物质产品是文化的载体,①③正确;②与材料无关;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3.【答案】B5【试题解析】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必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②④错误。故选B。4.【答案】D【试题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应该正确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可能会存在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所以应批判继承,①错在“不存在不合时代发展的封建遗存”,③错在全面继承上;故选D。5.【答案】A【试题解析】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继承性。排除选项C、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题干中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新的内涵,说明A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课后拓展】1.【答案】A【试题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继承和发扬,对糟粕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④说法错误。故选A。2.【答案】B【试题解析】木版年画的消失说明流传数百年的民俗手艺将失传,有损文化多样性,故B符合题意。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故排除A;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集中展示,故排除C;D说法夸大了年画的作用,应排除。故选B。3.【答案】D【试题解析】中国的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