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教学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3、了解边塞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4、积累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请朗读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关于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盛,到唐代,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1.唐以前的边塞诗: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不同时期边塞诗的主题特点:3、盛唐边塞诗: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充满爱国激情代表作家则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王维、李颀qi。2.初唐边塞诗:题材开阔,格调高亢。主要诗人有骆宾王、杨炯、陈子昂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4、中晚唐边塞诗: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却也带上了凄凉哀惋的色彩。主要诗人有卢纶、李益5、宋朝边塞诗:以沉郁悲凉为基调,诗人有陆游等。他们直面冷酷的现实,表达拯救国家和沦陷区人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诗歌紧紧围绕国家领土完整、边塞安危的主题,常常表达为国建功、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梦绕沙场与现实受阻的内心矛盾。边塞诗的意象①地名:楼兰、阴山、天山、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阳关②景物:大漠、长城、黄沙、秋月、冬雪、风雨、烽火、长云、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③乐器:羌笛、笛、琵琶、芦管、号角、鼓④曲子:《关山月》、《折杨柳》、《梅花落》⑤战具:干、戈、战车、旗⑥时间:秋天、黄昏单于、吐谷yù浑、都护、将军、霍去病、李广、征人、行人(7)人物意境特点苍凉壮阔荒凉苦寒雄浑奇丽豪迈雄壮慷慨悲壮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1分)。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1分)表达感情:建功立业的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但这类诗一般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报国的激情。思想感情之一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4.男儿何不带吴钩(刀),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思想感情之二5.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6.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战争的残酷,厌战,反对穷兵黩武。思想感情之三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思想感情之四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10.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感情之五1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征人思乡,思人的情感。思想感情之六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风光,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对家乡的思念。这类诗一般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边塞诗鉴赏技巧1、知人论世。2、关注意象。3、掌握手法。4、抓抒情议论的句子。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连线高考(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2分)这首诗通过写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1分)表达了戍卒的思乡之情。(1分)思路:通过┉┉表现了┉┉连线高考:(09年全国卷Ⅱ)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5)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漠风尘,红旗半卷,前两句描写了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B.前军夜战,生擒敌酋,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C.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D.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战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