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仪审美价值观研究123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蔡仪审美价值观研究蔡仪(1906~1992)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学部,于1929~1937年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1931年发表历史小说《先知》,开始用“蔡仪”作笔名。1941年以后他一直致力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新艺术论》、《新美学》、《西方美学史概观》、《中国古代美学概观》、《美的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美学论著初编》、《马克思哲学美学思想研究》等。还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蔡仪参加国内美学论争,他是我国较早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美学诸问题的学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自成一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他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审美价值理论,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用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这在当时的学术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节蔡仪审美价值观发生论蔡仪的美学思想独成一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蔡仪的美学被一致认为是机械的旧唯物主义美学,现在看来,这是对蔡仪美学理论的误解,其实,蔡仪的美学理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文本,尤其是他的审美价值观更是独具特色。他的审美价值观是在对西方美论思想的借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对西方美论的借鉴(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其的影响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被蔡仪用来阐释他关于社会美的问题。他说:“生产关系不仅决定人们怎样生产劳动,怎样分配物质财富,而且也决定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他们的基本精神状态,决定着他们怎样对待自己,又怎样对待别人。总之,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性格、感情、行为、语言,也就决定着社会的美与丑。”(《社会美》蔡仪主编,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年。P20)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美与丑的问题是蔡仪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是其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自觉接受。在他看来,社会美问题应该由根本的生产关系来决定,研究社会美问题就应该“站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际生活,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社会美》P19)从这里看来,蔡仪把社会美的问题放在了唯物主义的视角下来研究是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借鉴,或者说是对其的自觉接受,可见,马克思唯物史观对蔡仪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二)、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借鉴蔡仪的审美价值观思想中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多少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启示。在蔡仪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有关于美的本质的暗示。他说:“首先我们还是不得不说及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曾说美是调和、对称或变化的统一;但是他在所著《诗学》一书里论诗时,认为诗固然摹写自然,但不是徒事抄袭自然。而是从自然的特殊的现象之中,概括其普遍的东西。他认为诗和历史的不同,不在于用韵不用韵,而在于历史只是记载已有的个别的事实,诗则描写可能有的普遍的事实。……这种思想,无论怎样朴素或不充分,但是最先也最正确地突入了美学上的中心问题,即所谓美的本质的问题。”(《美学论著初编》(上册)蔡仪,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P238-239)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诗与历史的不同的问题上显露了美的本质的问题。他还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领会到了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就是说,诗是通过特殊的个别的东西以具现普遍的一般的东西的;所以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是次要的,从属的,而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是根本的,决定的。于是全体说来,诗所要描写的就是我们的所谓典型,所以他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诗是描写典型,或者创造典型。我们可以知道,典型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典型便是美,事物的典型性便是美的本质。”(《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39)他认为,诗人描写的事物就是典型,诗的创作目的即是创造美,那么典型的就是美的,因此“事物的典型性便是美的本质”。可见,蔡仪关于美的本质是事物的典型性理论是从亚里士多德有关美的理论中得到的一点启示与借鉴。(三)、对康德美论的批判与继承蔡仪的审美价值论中有关美的本质问题还有一些是对康德美论的批判与继承。在他看来,康德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因为他哲学思想的陷于观念论,和他美学思想的从美感考察出发,所以他的美学思想体系是混乱而错误的;另一方面是他还没有完全抹杀美的事实,虽然是由美感去规定美,却还透露着关于美的本质的暗示。”(《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0)蔡仪认为康德的美学思想之所以陷于观念论是因为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他的美学思想从“美感考察出发”,但是康德的从美感出发来研究美的问题又有着对于美的本质的暗示,那么这暗示是什么呢?蔡仪认为,要从康德的“从属美”范畴上来看,他说康德“认为美不是由悟性去把握,而是‘想象力和悟性是自由的’‘心意状态’之下,引起的愉快的感情。他认为这是纯粹的美,称之为自由美。但是他又曾认为在对象被观察时,要以种类的概念为前提,要以种类的概念来补足,然后才能作美的判断,引起愉快的感情。这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是从属于种类的概念的,不是自由美,他称之为从属美。”(《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0)蔡仪认为,这种“从属美”如果从客观对象方面来进行考察的话,“就是客观的事物显著地具备着种类的属性条件。也就是说,客观的个别的事物明显地表现着它的种类的属性条件,这个别的事物便是美的。”(《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0-241)最后,蔡仪总结说康德的这个“从属美”就是他所说的“典型”。可见,蔡仪是批判的继承了康德的有关“从属美”的范畴,并进而从客观对象方面来考察它,最终把它归为“典型”的范畴,这也就是有关美的本质的问题。(四)、对黑格尔美论的借鉴蔡仪说:“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也包含着关于美的天才的卓见。”(《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2)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多的是以他的理念论为基础的,但是这个理念论是不是就是他所说的“绝对理念”或说“绝对精神”呢?蔡仪认为不是这样的,在蔡仪看来,黑格尔所谓的理念“其实并不是如他据说的一样是渊源于绝对理念、绝对精神,而是和一般所谓概念一样是渊源于客观事物的。也就是说,这是客观事物的普遍性在意识上的反映。于是他的所谓美就是有限的感觉境界中显现着理念,照我们的话说就是个别中具现着普遍,也就是说,美就是典型。”(《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2-243)在这里,蔡仪把黑格尔的美的事物源于“绝对理念”上升到美就是典型的高度,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说的蔡仪的美的本质即是美的典型,这也是蔡仪的审美价值论的根本所在,可见他的审美价值思想中“美就是典型”理论有些许是对黑格尔美论的借鉴。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蔡仪不但重视从西方美的观念中寻找有价值的思想,他更加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美的东西,发掘美的本质。(一)、自然事物本身中的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有很多是从自然事物本身出发来找寻美的问题的。蔡仪在他的《自然美》一书中说到:“我国传统美学,很早已认识到自然美是在自然事物本身,尤其是认为自然山水本身有美,自然山水的美就在自然山水本身——这更是我国传统美学源远而流长的一个重要见解。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有了对于美的山水景象的艺术再现。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坎坎伐檀兮,真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虽然这些诗歌主要着力于反映社会生活,但是,它们究竟还是再现了山水的美,反映了周人欣赏山水美时的情感和联想。”(《自然美》蔡仪主编,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年。P8-9)在这里,蔡仪以《诗经》为例来说明我国古人重视从美的自然景物中去找寻美的真谛,他说虽然说《诗经》中的一些诗歌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但是这里面同样包含了那时人们对山水景物的美的欣赏的情感。蔡仪还说传统美学思想中关于自然山水中有美的说法“其源头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魏晋南朝时期,才达到了自觉和成熟的水平。”(《自然美》P10)尤其是南朝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刘勰直接在他的理论中“毫不含糊地肯定自然事物的美是自然事物的本性决定的,既非人为的加工,也非‘神意’的安排,而为事物所本有。这又可视为这一时期普遍的美学认识的一个理论总结。”(《自然美》P13)刘勰认为自然事物的美应从自然事物本身去寻找,自然事物不是“人为的加工”,更不是“神意的安排”,自然事物的本性决定了自然事物的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蔡仪是自觉的从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中找寻美的问题的。蔡仪说:“对自然山水美达到象这样自觉、这样确切的认识,在欧洲,大约是过了一千年才发生的事情。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在此又一次遥遥先行。”(《自然美》P13)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有关自然山水美的问题在魏晋南朝时期成熟,而欧洲这一思想的产生要比中国晚了近一千年,可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养料,蔡仪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找寻美的问题更是比较明智的。(二)、儒家与道家的理性主义的美蔡仪还从儒家与道家的美学思想中探索美的本质的问题。他说:“人类的社会需要常常以特殊的形式反映在社会的审美需要中。中国古代儒家的美学思想在这方面是表现得异常明显、十分突出的。它对于美学的研究,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哲学理论与道德观念。它是在理性的召唤下产生的,它是充分的理性主义的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概观》蔡仪主编,南宁:漓江出版社,1981年。P6)在蔡仪看来,中国古代的儒家的美学思想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理性主义精神,孔子所说的“美”更多的是与“善”相关的,孔子《论语》中,有不少是美与善代表了相近的意思,甚至很多时候美即是善,善即是美,这在蔡仪看来,儒家的美学思想与社会制度、政治思想、哲学理论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所以儒家的美学思想是带有理性主义的思想光环的美学思想。而道家的美学思想,在蔡仪看来,是一种“绝对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他说:“老子对美并不持虚无态度,他所排斥的乃是一种世俗的人为之美。他幻想着至美至善的无差别境界,在哲学上,是一种古老的宇宙和谐的自然观在美学思想中的反映。这种思想,具有经验的直观性,因此在绝对理性主义的旗帜下,孳生了他的美学的直觉性。”(《中国古代美学概观》P37)老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从他所追求的“和谐”的自然观视角出发来阐释的,因此,蔡仪认为,道家的美学思想相对于儒家是一种更加绝对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想。第二节蔡仪审美价值观特征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蔡仪一直是中国美学论坛中的重要一派,他的美学思想不但涵盖广泛而且研究方法独具一格。他的审美价值观更是对丰富与发展新时期的中国美学思想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奠基作用。他的审美价值观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中找寻美;二是从自然与社会中找寻美的事物以及探索美的本质;三是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中探索美的本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是其建构审美价值观的重要基质。一、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中找寻美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关联中找寻美,是蔡仪审美价值观的特征之一。这也是蔡仪用哲学美学的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个体现。这里所说的事物的个性也即是个体事物中的美的问题,事物的共性也即是事物的综合美的问题。(一)、个体事物中的美蔡仪认为,个体事物中存在美,他称之为“个体美”,他说:“有个体性的客观事物才可能有个体美”(《美学论著初编》(上)P330)也即是说个体性决定了客观事物的美,同样个体性的强弱决定了个体美的强弱,“唯有完整性大的,个体性强的,它的个体美才可能高;完整性愈大,个体性愈强,个体美可能愈高;反之完整性愈小,个体性愈弱,个体美便愈降低以至毫无。”(《美学论著初编》(上)P330)个体美还由个体事物的种类的一般性所决定,他说:“如美人颜色的美,便以所属人种的种类的一般性为决定的基因。黑色比较起来不是美的颜色,而在黑种人,美人的颜色则以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