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概念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或劳务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与劳务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纯私人物品:Xj=∑𝑋∞𝑖=1ijXj为商品与服务总量,Xij为第i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服务消费的数量之和。此公式表明:1.商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服务消费数量之和。2.私人物品在个人间是可分的。纯公共物品:Xn+j=Xin+j此公式说明:1.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2.公共物品在个人间是不可分的。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工作中的共同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3.社会成员享受社会公共资源也要付出代价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第二节: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的基本问题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帕累托经济效率标准,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市场失灵:1.垄断2.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巿场失灵是指巿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第三节:财政职能财政职能: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一,资源配置职能广义的理解可以是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的理解可以是生产要素的配置。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二,收入分配职能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基尼系数=X\X+Y0.3~0.4为合理区间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转移性支付。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税收等加快产业结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公共需要。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提供,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新版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公共定价: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1.纯公共定价2.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公共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一·财政支出的效率1.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2.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体现XY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1.财政支出的内源性效益。内源性效益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某些财政项目直接产生可计量的经济效益。间接效益指某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存在社会效益的项目。内源性效益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是指对财政支出总规模所产生的效益。2.财政支出结构效益,是指对财政支出项目之间的组合效益。3.财政支出项目效益,是指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将项目的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假设一个项目寿命为n年,第i年折现率为ri,第i年的效益和成本分别为Bi和Ci,则第i年净收益为Bi—Ci,那么该项目的未来净效益现值(NPV)NPV=∑(𝐵𝑖−𝐶𝑛𝑖=0𝑖)\(1+𝑟)𝑖若NPV0,该项目可行。若NPV0,该项目不可行。若NPV=0,计算内部收益率,如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1.对折现率r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2.最低成本法。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适用评价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1.评价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1)经济型,效率性,有效性。(2)针对性和兼容性相结合原则(3)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相衔接原则(4)工作系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1)规模效益指标体系(2)结构效益指标体系(3)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4)公共部门效益指标体系第二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财政监督公共选择理论:运用和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3.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民主化具有实践意义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包括:一,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二,按国家方针政策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确定各公共项目的支出数额及所占比例。三,通过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四,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国家决算。我国财政的法制化建设:1.财政立法。指国家权力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财政法律法规的活动。财政立法原则:1.遵循《立法法》的基本原则2.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3.体现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4.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结合实际,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2.财政执法。指国家财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领导,管理财政工作的过程中,实施法律,行政法规,财政规章等财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财政执法原则:1.合法原则2.适当原则3.权力制约原则3.财政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复议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及时原则5.便民原则。财政监督内涵: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理财,切实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于建立平衡,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促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腐倡廉,都具有重要意义。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1.财政监督主体—各级财政部门。3.财政监督范围:(1)预算监督(2)税务监督(3)国有资产监督(4)财务会计监督(5)预算外资金监督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一、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分类1.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地支出。特点: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收益。2.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特点:耗费的结果是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3.净贷款二、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枫类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与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分为:1.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活动。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2.转移性支出:自己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体现政府的非市场再分配活动。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分析1.财政支出增长率∆G(%):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G(%)=∆𝐺𝐺𝑛−1=𝐺𝑛−𝐺𝑛−1𝐺𝑛−1G代表财政支出。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𝐸𝑔: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𝐸𝑔=∆G(%)∆GDP(%)3.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MGP: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MGP=∆𝐺∆𝐺𝐷𝑃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对提高。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一.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2.政治性因素3.社会性因素。二.微观因素。财政支出结构:各类或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第四章经常性支出经常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为全体公民共同无偿享受的,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行政管理支出:1.一般公共服务2.公共安全3.外交。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经济性质教育是一种混合物品。义务教育是纯公共物品,高层次教育是混合物品。科学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政府必须参与卫生事业的理由:1.减少贫困2许多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社会保险支出:定义:有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政府介入的原因:1.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2.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第一节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动力。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的三个问题:1.投资规模要适度2.投资结构要合理3.要注重投资效益。影响各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1.经济体制不同2.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需要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进行。间接调控:就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并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投资的投资条件。以及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直接调控:就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直接调节自身投资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使两者加总起来的总量与国民经济稳定成长所要求的总量相吻合。3.调节自身投资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资产——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即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即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项目投资。3.就业创造标准。即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产业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产出线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1.政府投资建设,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第三节财政对三农的投资历史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定义: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和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财政投融资的意义: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