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学读书报告蝙蝠的生态习性浅析——读书报告课程:哺乳动物学专业:生态学姓名:卢品学号:2010210850摘要: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是唯一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动物纲中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地球上现存大约400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中,蝙蝠的种类占了四分之一。除南北极以及大洋中过于偏远的荒岛外,地球上幅员辽阔的各种陆地生态环境都为它们所利用。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节肢动物而言,它们是捕食者;对于某些脊椎动物而言,它们是被捕食者;而且它们还是有的植物的种子的传播者和花粉的传授者。在一定生态系统中蝙蝠可能起到关键种的作用。这篇读书报告概要概括了蝙蝠的基本生态习性,能让大家对蝙蝠这种有着神秘色彩的哺乳动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关键词:蝙蝠哺乳动物生态习性Theanalysisofthebats’ecologicalhabits——thebook-readingreportName:LupinStudentnumber:2010210850Abstract:Thebatisoneofthemostwidelydistributedandmostsuccessfullyevolutionedmammalintheworld.anditistheonlyonekindofflyingmammals.Andbatsarethesecondlylargestmeshinthemammals’class.Thespeciesandquantityonlylessthantherodent’s,thereareabout4,000differentmammalspeciesintheworld,andinwhichthebat’sspeciesaccountedforaquarter.Batplaysanimportantroleinecologicalsystem.batsarepredatorstothearthropods;ontheotherhand,batsarepreytosomevertebrates.batsmayplayakeyroleinsomecertainecologicalsystems.Thisarticlesummarizedthebats’sgeneralecologicalhabits,itwilletyouacquireabasicunderstandingofthebats.Keywords:batmammalecologicalhabit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是真正会飞的兽类。蝙蝠的前肢特化为翼手,学名叫翼手目动物,是唯一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动物纲中哺乳动物学读书报告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地球上现存大约400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中,蝙蝠的种类占了四分之一。除南北极以及大洋中过于偏远的荒岛外,地球上幅员辽阔的各种陆地生态环境都为它们所利用。分布几乎遍及两极之外的世界各地,其中以热带地区的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在进化过程中,蝙蝠避开了与其他陆地和海洋兽类的竞争而飞上天空,回声定位系统的高度进化使得蝙蝠在空中又避开了与大多数鸟类的竞争而能够利用环境中一个独特的生态位——黑暗的天空[1]。这种进化上的优势使它们利用了生态系统中一个全新的、未被利用的生态位。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节肢动物而言,它们是捕食者;对于某些脊椎动物而言,它们是被捕食者;而且它们还是有的植物的种子的传播者和花粉的传授者。在一定生态系统中蝙蝠可能起到关键种的作用。1蝙蝠分类及分布翼手目(Chiroptera)是哺乳类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全球现有翼手目动物18科20属1107种[2,3]。其中四分之三的蝙蝠种类属于小蝙蝠。最小的是泰国的大黄蜂蝙蝠,它的重量只相当于一个角的银币——2克左右。而最大的小蝙蝠也不到250克。小蝙蝠(Microchirop.tera)亚目有17科160属919种,并有17亚科,其中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76种;蹄蝠科(Hippo.sideride)9属80种;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4属5种;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1属4种;凹脸蝠科(Craseorycteridae)1属1种;鞘尾蝠科(Emballnuridae)包含2个亚科,13属51种;夜凹脸蝠科(Nucteridae)1属16种;吸足蝠科(Myzopodidae)1属1种;短尾蝠科(Mystacinidae)1属2种;兔唇蝠科(Noctilionnidae)1属2种;髯蝠科(Mormoopidae)2属2种;叶口蝠科(Rhyllostomidae)包含7个亚科,55属158种;烟蝠科(Furipteridae)2属2种;盘翼蝠科(Thyropteridae)1属3种;长腿蝠科(Natalidae)3属6种;犬吻蝠科(Molossidae)包含2个亚科,16属100种;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包含6个亚科,48属402种。小蝙蝠主要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特化,它们绝大多数以捕食昆虫为主,少数食果、吸血或食鱼,多栖息在树冠、树洞、洞穴、矿井等,一些蝙蝠种类还经常出没于人居住房屋等建筑,主要捕食蚊(几乎是大多数虫媒病毒的自然宿主)、蝇等。大蝙蝠则身形较大。它的双翼张开时,两翼尖距离最长可达到2米,飞行时的大蝙蝠双翼间的距离是最大的。它们重1.5千克。大蝙蝠巨大的双眼弥补了它无回音定位能力的缺陷。居住在动物园里的埃及蝙蝠是一个例外,它们能回音定位。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又称旧大陆狐蝠或果蝠(flyingfox),仅有狐蝠科(Pteropodidae)1科,包括4l属188种,其中狐蝠属59种。大蝙蝠主要取食水果故又称果蝠。果蝠分布广泛。大蝙蝠大部分都居住在非洲、亚洲的热带地区,以及太平洋各岛。西起印度洋西部诸岛(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沿巴基斯坦的喜马拉雅地区、印度经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以及太平洋西南部诸岛,东至Cook岛和澳大利亚都有果蝠的分布,在非洲大陆欧洲及南美洲尚未发现有大蝙蝠分布。我国有蝙蝠19科7属共123种,其中11种果蝠(4种属于狐蝠属):棕果蝠(Rousettus哺乳动物学读书报告leschenaultia)、抱尾果蝠(R.amplexicaudatus)、琉球狐蝠(Pteropusdasymallus)、泰国狐蝠(P.ylei)、马来大狐蝠(P.vampyrus)、印度大狐蝠(P.brachotis)、犬蝠(Cynopterussphinx)、短耳吠蝠(C.brachotis)、球果蝠(Sphaeriasblanfordi)、大长舌果蝠(Eonycterisspelaea)、安氏长果蝠(E.sobrinus)。2蝙蝠的生态学习性2.1蝙蝠的食性蝙蝠的食量很大,每天晚上的食物相当于体重的一半,甚至更多。大部分蝙蝠以动物——主要是昆虫为食。也就是说,小虫、飞蛾、石蚕、蚊子等等,都是他们的主要食物。除此之外,蜈蚣、蝎子、鸟、鱼、蜥蜴、甚至不同种类的蝙蝠,也可列入他们的食谱。三种吸血蝙蝠则以食血为生。其他的蝙蝠,包括大部分大蝙蝠,则是素食者,他们以叶子、果实、花蜜和花粉为食。蝙蝠都有高效的消化系统,因为超重会妨碍飞行。它们进食后不久便会排粪排尿。蝙蝠种类多、食性广泛。按食性不同,蝙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2.1.1食虫蝙蝠以夜间活动的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其他小的节肢动物为食的蝙蝠。翼手目中约70%的种类是食虫的,主要包括犬吻蝠科(Molossidae)、菊头蝠料(Rhinolophidae)、蹄蝠科(Vespertulionidae)等一些种类。扁颅蝠(Tylonycterisrobustula)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食物中双翅目占45.93%以上、鞘翅目占12.59%以上和膜翅目占7.47%以上[4]。2.1.2食肉蝙蝠这种蝙蝠捕食其他脊椎动物,如青蛙、蟾蜍、蜥蜴、小鸟和小型啮齿动物等。我国四川省城口县的山洞中的印度吸血蝠(Megadermalyra)就是其中一种[5]。2.1.3食鱼蝙蝠这是一种特化的食肉蝙蝠,其主要捕食对象为鱼类。食鱼蝙蝠种类较少,分属3科4种[6],国内首次报道北京房山霞云岭乡四合村的大足鼠耳蝠(中国特有种)为食鱼蝙蝠[6]。2.1.4食血蝙蝠即以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的蝙蝠。仅有3个种:普通吸血蝠(Desmodusrotundus)、白翅吸血蝠(Diaemusyoungi)和毛腿吸血蝠(Diphyllaecaudata)[7],但我国没有分布。2.1.5食果蝙蝠以水果、花、花粉或花蜜为食的蝙蝠。如广东食果的蝙蝠有犬蝠(Cynopterus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leschenaulti),它们在野外主要以无花果等野生植物的果实为食,在水果收获季节,也食害荔枝、龙眼、香蕉和芒果等水果[7-8]。除此之外,还有杂食蝙蝠,国内对这类蝙蝠的研究很少。2.2蝙蝠的栖息地蝙蝠倒挂而睡,悬在紧握的指尖上,这种倒挂的姿势不需要绷紧肌肉因此毫不费力。双翼紧裹着身体,要飞也很容易——指尖一松,就飞走了。只要条件允许,大部分的蝙蝠随地可栖。许多蝙蝠倒挂在树上或树叶之间。其它的则栖息在山洞矿井里或是溪边的石缝里。它们偶尔也会住在阁楼或钟楼里。按蝙蝠的栖息环境不同可以将蝙蝠分为3类:一是洞穴型,这类蝙蝠在洞穴中栖息、繁殖和冬眠。主要包括菊头蝠科和蹄蝠科的所有种类、狐蝠科的果哺乳动物学读书报告蝠和蝙蝠科鼠耳蝠的一些种类[9];二是房屋型,指在房屋的屋顶和墙缝等处栖息、繁殖和冬眠的蝙蝠。主要有山蝠(Nyctalus.velutinus)和伏翼(Pipistellus)等蝙蝠科的种类[9];三是树栖型,指在树洞、树缝和竹林内栖息、繁殖和冬眠的种类,如扁颅蝠(T.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10]。2.3蝙蝠的集群性虽然有些蝙蝠会独自栖息,其他的则群集而居而且在群体里它们通常是互相影响的。蝙蝠从不独自与它们群体外的同类相处。我们国内主要对扁颅蝠(T.pachypus)与褐扁颅蝠(T.robustula)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主要栖宿在刺竹(Bambuastenostachya)的竹筒内,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24只,褐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13只,独居所占比例最大。扁颅蝠栖宿群以雌雄混居最常见(占54.72%),其次为独居雄性(占20.95%),而褐扁颅蝠栖宿群雌雄混居群与独居雄性所占比例相当(均为40.63%)。两种蝙蝠的雄性趋向于独居,而雌性趋向于群居。两种蝙蝠可栖宿在同一片竹林内,还可在不同时间轮流栖宿同一个竹筒,但两种蝙蝠从未共栖于同一个竹筒内。另外扁颅蝠经常变换栖宿竹筒,同时栖宿群之间经常发生个体交换[10]。我国棕果蝠种群数量较大,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果蝠多营树栖生活,经常聚成上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体型较小的种类通常集群较小,甚至还有独居的。2.4蝙蝠的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任何物种在其进化过程中总是适应一定的生态环境的。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是在低于2000米的海拔范围内受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高于2000米以上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地带性分布的关系是:物种累计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物种密度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物种密度分布与相对湿度呈半对数线形关系;物种密度与日照时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地貌相关,低山、丘陵的物种密度大于平原,而石灰岩溶洞的山区的物种密度最高,因为溶洞为蝙蝠的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场所[11]。2.5蝙蝠的生殖和发育居住在热带的蝙蝠一年可交配几次,而如果居住地气候凉爽一点的话,蝙蝠通常一年只交配一次,生下一只小蝙蝠。有一些种类的蝙蝠会哺育幼子,这时雌蝙蝠会栖息在一起,照顾它们
本文标题:蝙蝠的生态习性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9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