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聚合体,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2.聚落的分类:城市和乡村3.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人口少、规模小人口多、规模大以农业人口为主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大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功能单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对简单,自然环境改造不大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复杂,自然环境改造巨大4.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气候、地形、水源、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在诸多因素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其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什么?(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耕发达,交通便利,联系方便,建设成本低)例1:“半坡村落”坐落在什么地形上,为什么?(河谷阶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耕发达,交通便利,联系方便,建设成本低。)例2:(1)平原村落的和山区村落的特点。北方平原村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人口较多。南方山区村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呈点状、条带状,聚居人口较少。(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区地形复杂,耕地面积小而分散,以散居最为方便;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式。例3:(1)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原因。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又因为纬度较低和地形的阻隔,受冬季风的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平坦的山间盆地,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支流,穿越城区,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水乡聚落特征。例4: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此处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古往今来,交通线路一直是与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1.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2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在众多的因素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其深刻。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密度、布局和形成、走向等)(1)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例如:我国地势与交通线路的关系。问题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上交通线路密度。答:第三阶梯密度最大,第二阶梯次之,第一阶梯最小。问题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原因。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2)地形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成。如四川省地形特点和交通线路特点。当我们选择中等尺度区域,考察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形区域内,交通线路表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问题1:读图回答四川省的地形特点。答: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内丘陵起伏;西部是川西高原,地势高峻,崇山峻岭。问题2:读图回答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答:东部盆地的交通线路的布局考虑把城镇连接起来,交通线路形态呈现网状;西部川西高原的交通线路布局考虑避开高大山脉,减缓道路坡度,多呈现线状,沿山谷延伸。总结:地形如何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成?平原地区限制较少,一般呈现网状;山区限制因素教多,呈现“之”字形分布。进行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如兰州市(兰新铁路)沿着黄河河谷延伸。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沿山谷或者河谷延伸。问题1:兰州城区为什么沿黄河分布?答:黄河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建设成本低,兰新铁路从此经过。兰州是一个工业城市,对交通依赖性大,因此兰州城区沿着兰新铁路即黄河河谷分布。问题2: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答:兰州,位于黄河河谷,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便于联系,建设成本低。对聚落的形成和对交通线路的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本练习答案:课本93页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合理的是C方案。为什么?A方案线路最短,但穿山隧道最长,成本高。B方案线路较长,且线路大部分与等高线垂直,坡度变化大。C方案线路较长,但大部分线路与等高线平行,坡度较小。3.科学技术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的工程技能越来越多,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交通线路、交通设施。如成昆铁路、青藏铁路、辛普朗隧道、英法海底隧道、杭州湾跨海大桥。注意:在现代交通线路的建设中,地形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课后收集资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蜀道不再难”的原因。答案提示如下:铁路:宝成线、成昆线、襄渝线、成渝线、川黔线公路:一系列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水运:三峡水库,万吨船只直上重庆。航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补充:3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中低纬度、沿海、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巴比伦—楔形文字)②尼罗河谷地(埃及—象形文字)③印度河谷地(古印度—梵文、天竺语)④黄河—长江中下游(中国—甲骨文)⑤南欧(古希腊—拼音文字)⑥中美(玛雅——象形文字)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华城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②芝—匹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底特律、密尔沃基)③圣—圣城市带(旧金山、洛杉矶、圣迭哥)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地区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一个特点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的改变。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前;②历史时期:近1万年来;③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①震旦纪(元古代末期)大冰期。②石炭-二叠纪(古生代末期)大冰期。③第四纪(新生代末期)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①公元前1万年前:寒冷期②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7000年:温暖期③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寒冷期④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温暖期⑤公元前1世纪:寒冷期⑥公元后1世纪:温暖期⑦15世纪到20世纪的中期:寒冷期⑧20世纪中期后:温暖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1.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2.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在寒冷期,出现于14~17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热带地区的降水量,在二十世纪增加了约2~3%。而亚热带地区的降水量,在二十世纪则减少了约3%。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在二十世纪增加了约5~10%。由此造成了两个影响:①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②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我国大陆沿岸海平面大约上升了0.14米。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在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和非洲的4一些地区,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如全球变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南方雪灾),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概念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沙漠、闪电、水电、汽油、化肥都不是自然资源)自然属性:区别于后天性资源经济属性:有用性、多用性时代属性:社会性,如铁矿2.属性:(五个)①有限性:需求是无限的,数量是有限的。——珍惜节约利用②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统筹兼顾、综合利用③地域性: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煤和石油(主要分布在北方)、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南方)。但分布有规律的。——因地制宜④多用性(潜力无限):水资源(有发电、灌溉、防洪、航运、旅游、养殖等功能)、森林资源(既提供林副产品,又有调节生态环境的功能。)——综合利用⑤社会性:有价值(有用性)。——充分利用(二)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①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有地带性分布规律。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具有地质作用的规律。其中:可再生的、普遍存在的、有数值特征的、有较大的变率的是气候资源。3.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填表)①采猎经济阶段(原始社会):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农业经济阶段(封建社会):土地、水、生物、气候资源③工业经济阶段(工业社会):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为人类提供能量或动力的资源资源。常规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常规能源——例: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例: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一)前煤炭时期(18世纪中期以前:“木柴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水力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时代”。(二)煤炭时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60年代:“煤炭时代”)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5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三)后煤炭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时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后石油时代):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资料:2006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石油占21%,天然气仅占3%,天然气所占比例远低于8%的世界平均水平。思考:我国能源生产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原因。答:变化:90年代以来,我国煤炭的石油的生产量小于消费量。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②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足,勘探程度不够;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④受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波动影响。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怎样的影响?)(一)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地形、气候、水文)如农业自然资源与古代文明